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扩大内需战略下全面促进消费问题研究

时间:2023-08-16 05:26:09

扩大内需战略下全面促进消费问题研究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5:26:09,全文字数:41446。

扩大内需战略下全面促进消费问题研究

关产业、技术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同?r也需要加强对消费场景和消费渠道的完善,特别是在医养康养、社区医疗服务等领域,需要探索新的服务消费模式,增强其与人口结构转型的适配度。此外,近年来总和生育率下降给我国人口结构长期健康发展带来显著的压力,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生育成本过高。因此,提升婴幼儿生育、养育、教育相关服务的供给质量,做大育幼服务消费市场,减轻家庭负担对于应对人口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三)全面促进消费对应对国际发展环境变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持续稳定安全发展需全面促进消费。近年来,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俄乌冲突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国际竞争格局和国际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在此情形下,如果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依旧保持较高程度的对外依存度,那么将会给我国经济稳定繁荣发展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安全发展需要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全面促进消费则是其中的重点方向之一。加快提升国内消费市场质量,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有助于稳定我国需求侧的基本盘,减弱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第二,国际地位提升需全面促进消费。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和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地位在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模式也随之变化。在融入全球化的早期,由于我国出口规模小、在国际市场中的议价能力弱,因此在参与国际经贸过程中更多表现出小国模式的特征,即我国在国际上的经贸行为对全球经贸格局影响较小。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增大以及在国际规则制定中话语权的提升,大国模式将逐渐取代小国模式。大国模式下,出口规模持续扩张空间有限,贸易顺差格局难以长期维持,且会引发诸多消极的连锁反应。因此大国模式需要构建均衡发展的总需求结构,保持外需和内需相对平衡。针对我国现阶段的需求特征则需要重点扩大内需,全面促进消费。

第三,应对外需走弱需全面促进消费。2023年1月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大幅下调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根据世行发布的数据,2023年很有可能是近30年来全球经济的最低增幅。通胀高企、利率上升、俄乌冲突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引发了世界经济陷入衰退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外部需求走弱成为需求总体收缩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出口走弱导致总需求承压,必须依靠消费带动需求扩张。因此,应对外部需求走弱需要全面促进消费。

二、我国现阶段消费现状特征

全面促进消费的前提是准确定位我国在促进消费中面临的堵点和难点问题,而明确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掌握现阶段我国消费现状特征,然后结合发展目标和可参考的国际经验寻找堵点和难点问题。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快速融入全球化发展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水平均实现了质的飞跃。但在此过程中,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不足等一直是我国宏观层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与此同时,不同产品消费结构以及不同人群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这些结构性特征对于掌握我国现阶段消费特征也非常重要。

(一)宏观层面消费特征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中,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应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则构成了支出法GDP的三大支柱。宏观层面的最终消费率,即最终消费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国家全年创造的增加值中用于国内消费的部分,这其中既包括了私人部门的消费,也包括了公共部门的消费。从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及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看(见图1),2002年以前,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基本维持在60%以上;尽管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大,但有近一半的年份达到了60%以上;2002年以后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基本在50%到55%之间波动,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长期低于60%,部分年份甚至低于50%。2002年前后发生这种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增长更偏重出口导向。此外,我国曾在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采取扩大内需的战略,图1显示这两次扩大内需均明显提升了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及其对GDP增长的贡献。因此,现阶段在最终消费率和消费对GDP增长增长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依然具有较大的政策空间。

图1?0?2最终消费支出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及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边际消费倾向

宏观经济学中,边际消费倾向反映了经济总量增长与消费需求增加之间的定量关系,其水平对于扩张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边际消费倾向呈现随收入增加递减的规律。有研究发现,中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受到杠杆率、资产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流动资产相对充裕的家庭其边际消费倾向更高[4]。此外,不同方向收入变化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效应,即负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明显大于正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5]。2022年居民超额储蓄明显增加,但考虑到超额储蓄更多存在于中高收入家庭,而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中低收入家庭其收入下行、资产缩水压力较大,因此对超额储蓄促进消费提振效果的预估不宜太过乐观。

(二)结构性消费特征

1不同商品类型消费结构

按照我国的居民消费统计办法,可以将居民消费分为食品烟酒、居住等八大类。这八大类各自占居民消费总量的比重存在明显差异,并且这一比重随时间呈现趋势性变化(见图2)。过去近20年当中,居民用于食品烟酒的支出占比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而这下降的部分几乎全部由居住支出所填补,两者合计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没有明显变化。食品烟酒消费下降、居住消费上升的趋势在2016年之前变化明显,在2016年之后逐渐稳定。此外,交通通信类支出占比有所提升,衣着类支出占比逐步下降,而教育文化娱乐以及医疗保健等整体变化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服务类消费市场发展不够充分。此外,从近3年的不同商品类型的零售数据来看,居民在服装鞋帽、化妆品、珠宝、家电、家具、建筑装潢等方面的消费明显收缩,这其中既有受新冠疫情影响的原因,也有房地产市场下行,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的原因。

图2?0?2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数据自行计算。

2不同人群消费结构

城乡差异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征。对于城乡消费差距的刻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和不同发展水平区域之间的差异。因此表1计算了人均消费的不同种类食品重量和每百户主要耐用品拥有量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倍数,用于反映城乡消费差异。总体而言,过去1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主要食品消费方面的差异逐渐减小,即倍数均逐步向1趋近。截至2021年,城镇居民在肉类、水产品、奶类、干鲜瓜果的人均消费上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在粮食、食用油、食糖的人均消费上明显低于农村居民,在蔬菜及食用菌、禽

提醒您:因为《扩大内需战略下全面促进消费问题研究》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扩大内需战略下全面促进消费问题研究》在线阅读地址:扩大内需战略下全面促进消费问题研究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