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逻辑机理、现实际遇与实践路径

时间:2023-08-16 05:23:47

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逻辑机理、现实际遇与实践路径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5:23:47,全文字数:58743。

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逻辑机理、现实际遇与实践路径

理方式和社会氛围。要充分释放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创造活力,其核心在于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既要帮市场、企业“守夜”,又不能过度干涉市场、企业的“干活”。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对一些关系意识形态较弱的创新项目的行政审批权予以下放,开辟地方重大文化产业创新项目行政审批的绿色通道;持续降低文化企业创新创造活动成本,对政府收费服务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加强对违规涉企收费行为的整治;完善政府文化服务购买制度,加大对文化企业创新创造活动的财政支持,提高政策性融资担保效能,缓解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微文化企业开展创新融资的困境;健全文化产业创新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提升精准监管和综合监管能力,重点加强对文化产业创新活动的内容监管,确保正确价值导向。与此同时,要着力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创新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鼓励自主创新、包容试错的创新创造文化,将各地年度文化创新创造情况纳入政府、金融绩效考核体系,作为地方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主要领导晋升、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促进形成全社会各方力量协同支持文化创新创造活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之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就应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3]4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语境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主要是指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即是要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因素(文化符号、文化习俗、价值观、民族精神、文化产品、思维方式、政治信仰等)对中华民族之外的民族文化发展方向及其民族成员思想行为的作用效力。纵观世界现代文明发展史,一个民族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一是侵略,通过文化殖民强迫其他民族成员认同和接受本民族的文化;二是交流,通过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来增进其他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赞许;三是贸易,通过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来输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贸易对象国消费者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固有环节和重要内涵。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境遇下,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毫无疑问成为我们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理性选择。迈入新征程以来,我国文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呈现出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21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首次突破2?0?2000亿美元[15],但从对外文化贸易质量来看,仍处于低端水平,这突出反映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逆差较大、贸易竞争力较弱。既有研究表明,高端产业要素[16]、产业创新力[16]、数字运营能力[17]、文化距离[18]、新贸易保护主义[19]等因素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质量有重要影响。鉴于此,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重视高端产业要素的研发与利用,促进文化贸易高端化数字化发展。内容和技术是对外贸易中的高端要素,目前我国文化贸易质量不高,与文化产品的内容不优以及文化服务的技术含量不高密切相关,也与我国缺乏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和国际专利申请头部企业不无关系。要提升我国文化贸易质量,最首要的就是要加强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品内容开发以及版权和文化科技专利研发。这也就需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文化IP,并通过向现代文化商品中注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文化IP元素来提升文化商品的品位和消费吸引力,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需要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研发机制,加大对新文化IP、新文化科技的研发投入,与此同时,鼓励离岸创新,即鼓励跨国文化企业将海外新知识、新技术引进国内加以推广应用来增强本国文化创新力或是将本国的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海外优质产品开发及市场业务拓展[20]。目前世界已全面步入数字时代,我们需要重视数字内容和数字技术的研发应用,着力构建对外文化贸易的数字平台和数字生态系统。要鼓励我国外向型文化企业在海外建立和运营数字文化平台,积累和搜集海外用户的数字文化需求信息,促进供需对位;也要鼓励我国外向型文化企业在海外组建数字生态系统,积极整合海外的优势数字资源,打造有利于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

强化文化融通,发挥文化交流在文化贸易中的“润滑剂”作用。实践证明,促进文化贸易国双方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缩短双方民族民间文化间距,对提升文化贸易质量有重要帮助。为了提升我国文化贸易质量,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除了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等国家重大对外开放战略以及既有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国文化和旅游年等重要官方渠道,努力推进官方层面的文化交流活动之外,还需要积极拓展各种新的非正式的、民间的文化交流渠道与模式,这包括鼓励和支持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开展学术对话、国内文化企业与国外文化企业开展联谊交流活动、国际国内非政府组织联合实施公益性文化项目以及民间传统艺术的中外交流项目等,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中国与贸易对象国之间的文化包容性,达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消减文化间距给文化贸易活动开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要注重文化贸易活动中的制度文化建设,国内文化企业在与海外文化企业开展文化贸易合作时,应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依据国际通用法规,建立相应的贸易合作规则,用制度明确双方在贸易合作中的责权利,减少贸易纠纷。

反对文化贸易中的保护主义,构建国际文化贸易新秩序。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尖锐,文化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又有抬头,一些欧美文化强国在文化贸易领域大搞“双重标准”,进一步助长了这一势头,给我国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制造了不少麻烦和障碍。为了更好推动我国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反对文化贸易保护主义,着力规避和消减文化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建立针对国际文化贸易保护主义行径的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文化贸易保护主义的最新动态,根据危害的严重性实行分级预警,组建专门机构,在认真研究国外文化贸易最新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及时提出应对预案;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组织的各种政府间经贸磋商对话活动,进一步发挥国际协调合作和多边机制的作用,推进建立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文化贸易规则,尤其要未雨绸缪地在新兴数字文化领域争取更多的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有效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在新兴数字文化领域的泛滥;需要通过强化区域文化贸易合作来应对贸易保护主义,这包括进一步推动《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协定》的落实与完善,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等。

[注?0?2释]

参见郭明飞、程玉璐的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现实情势与应对策略,32-41页。

②?0?2参见文化和旅游部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2021年6月2日,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whb/Document/1705520/1705520htm。

③?0?2参见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60%,两年平均增长8

提醒您:因为《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逻辑机理、现实际遇与实践路径》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逻辑机理、现实际遇与实践路径》在线阅读地址: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逻辑机理、现实际遇与实践路径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