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转设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研究<br/>——以桂林学院为例

时间:2023-04-12 11:44:54

转设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研究<br/>——以桂林学院为例一文创作于:2023-04-12 11:44:54,全文字数:14716。

陈玉婵

桂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数以万计家庭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涉及国家人力资本储备与增长,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要实现职业生涯成功、顺利就业,就业能力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1]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界定,有的学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主要包括:获得工作的能力、保持或维持工作的能力和发展或晋升的能力;有的学者从两个方面进行探析:获得工作的能力、保持或维持工作的能力;也有学者从一个方面进行界定,认为就业能力是成功获得就业的能力。同时,还有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技能和个人特质的综合、若干要素的集合等。基于以上分析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高校作为大学生进入职场前的最后一个环节,肩负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任,培养目标是大学生毕业后能够获得匹配的职业以及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本文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更加倾向于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在工作中获得发展来进行定义研究。

一、研究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

(一)民办本科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问题关系其生存发展

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教发厅【2020】2号)文件要求,推动一批独立学院实现转设,部分独立学院成功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民办本科院校占普通高等学校的比例近16%,承担着近四分之一的本科生培养任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和就业质量是评价高校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声誉,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将“生源”视为生命线,“出口好”决定了“入口好”,只有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才能吸引生源,有更多的资金发展办学,而好的就业与学生的就业能力息息相关。[2]

(二)高校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就业竞争激烈,民办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至2021年,中国高校毕业大学生人数分别为660万,680万,699万,727万,749万,765万,795万,820万,834万,874万,909万,每年有2%~5%的增长,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同比2021届增加了167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大学生,所以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当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就业市场可想而知。而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相比其他公办本科高校学生虽然技能特长优势明显、家庭条件好但基础知识差、专业技能不强、心理负担重、缺乏自我效能感、学习自主性差及依赖性较强等特点导致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出现就业难的困境,此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出现“就业鸿沟”,人职不匹配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用人单位招不到员工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就业鸿沟”。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时间短,存在高校定位不清晰,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模式落后,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以及校企合作不到位等问题,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就业岗位需求之间未达成共识,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对职业系统的调研,没有合理的职业或就业导向,培养出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能力不强,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缺乏职业道德,抗挫折能力较弱,出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不到位的情况,影响了学生就业。如果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就业鸿沟”这一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将会造成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养出来的人才资源浪费,从而引发社会矛盾。高校的教育质量将会受到社会的质疑,企业也会因招聘不到合适人员而面临用工困境。

(四)高校对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欠缺,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单纯追逐毕业去向落实率的本末倒置问题较为普遍,毕业去向落实率仍然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较为片面。就业能力不仅是指获得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维持工作和获得职业发展的能力。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只注重获得工作的能力培养,缺乏对维持与发展职业能力的培养。高校不应该过多注重毕业去向落实率,求职培训、举办招聘会只是实现短暂的就业,而应该让学生拥有与未来职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个人姿态以及职业管理,才能在未来职业取得成功。现阶段,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远远不够,且就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也欠清晰。

高校的基本功能主要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但现阶段,高校更多的是追求学术成果,忽视了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视理论的培养,忽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师资水平方面更注重教师科研能力,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也是以科研成果评价为主,教学环节缺乏就业能力培养的植入,在校企合作中实践教育环节效果不理想,在职业指导方面只是提供就业信息以及应聘技巧指导的服务。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以及培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是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更是民办本科高校生存发展的命脉。

二、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民办本科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生学费,几乎得不到其他的补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家长、学生对于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转设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要完成评估,办学成本也在不断增加,经费收支难以平衡。经费的投入会影响设施的建设、师资的引进等。[2]

2.师资力量不强

师资队伍的素质对于学生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民办本科高校由于政策和体制等原因,在转设背景下,导致教师稳定性降低,主要的师资力量是来自公办本科高校退休教师以及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且优秀的师资流动性强,不利于学科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2]转设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研究<br/>——以桂林学院为例

3.学生个人问题

民办本科高校的大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家庭条件优越,对父母依赖较大,学生自主性和适应能力较差,职业生涯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自我效能感低,就业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3]

(二)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欠缺的原因

1.社会原因

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变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毕业生总量持续上升,2022年突破千万,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导致就业难,但就业难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就业鸿沟”,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

提醒您:因为《转设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研究<br/>——以桂林学院为例》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转设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研究<br/>——以桂林学院为例》在线阅读地址:转设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研究<br/>——以桂林学院为例

12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