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信息化背景下的《园林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3-04-12 11:31:52

信息化背景下的《园林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一文创作于:2023-04-12 11:31:52,全文字数:14977。

蔡丽华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园林制图》课程主要学习制图的基本方法与原理,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应注重对制图软件的应用,有效提升作图效率与质量,并让学生熟练运用软件绘图的方法,提高绘图、读图的技巧,从而在实践中得以应用。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其空间想象力,而且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园林制图》课程简要概述

《园林制图》课程分为园林制图基本知识、几何体平面制图、园林效果图、园林工程制图、AutoCAD辅助园林制图等项目,每个项目利用主要任务、项目导入、项目测试、项目小结为组织内容,并且还包含任务目标、任务准备与任务实施等内容。项目一布置有绘制几何体的三面投影图、绘制几何体轴侧图等,项目二包括园林竖向设计图、园林建筑平立剖面图、园林工程设计施工图等。《园林制图》课程遵循“够用”“适用”的原则,落实“做中教、做中学”的理论与实际一体化教学理念,并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实际园林设计项目不同要素为主要任务板块,根据园林绿化工程图制作的操作步骤与规范要求,利用项目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园林工程制图技巧与流程,同时还可以灵活使用AutoCAD进行园林绿化工程图的绘制。此外,通过由手工制图到使用软件绘图的训练,培养学生在园林工程制图中的综合能力[1]。

二、《园林制图》课程教学与高职学生特点

虽然高职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课基础,缺乏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目标,对专业课程的认知程度较低,但是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师需要结合这一特点加以引导,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园林制图》课程主要是对建筑物与园林工程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接触到几何元素、实物,将几何元素转化为实物,而后再把实物以几何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属于工程制图,能够实现抽象空间的关系转换,让学生的认知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这也是《园林制图》课程的重难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想象力、画法几何基础与空间思维。研究发现,大部分高职学生缺少对此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反映课程难度较大,无法正确认识到《园林制图》课程的实用性和必要性,阻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三、《园林制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将《园林制图》课程设置在第一学期,总学时为70学时,理论课程占22学时,实验课程占48学时。该学校实验课程表现出专业与操作性强、学时重的特点。

(一)实验课教学内容单一

《园林制图》实验课程作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专业素养为重,然而,现阶段高校实验课教学内容大部分围绕临摹、抄绘为主,针对画法几何与初步设计等方面学生的完成度较低,而且体现出较差的场地与实物比例尺度感。关于工程制图和园林设计方面,由于所涉及到的知识范围较广、难度较大、内容繁杂,导致大部分学生很难掌握[2]。

(二)实验课程无法与理论紧密联系

《园林制图》实验课程涵盖投影制图、制图基础知识、园林专业制图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该学校实验课学时几乎贯穿于整个学期,实验内容根据理论课程内容从要素的抄绘到投影、专业制图等训练,不同环节的实验都比较单一,毫无新意,同时无法突出专业性,无法与理论知识紧密联系。例如,学生完成之前的实验之后,很难把所学到的制图知识运用到下一个实验中。

(三)无法与其他课程相联系

《园林制图》课程属于风景园林专业最为基础的课程之一,学生掌握此类课程的规范性制图与较强的识图能力,可以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从现阶段的教学情况看来,大部分学生缺乏制图标准化意识,在设计图纸过程中,喜欢凭借自身兴趣爱好与经验制图,例如,对标注形式、比例、图例、图示等要素随意进行选择[3]。学生所了解到的知识往往流于某一堂实验课当中,无法实现其他专业课程的应用。例如,园林景观抄绘元素中植物图例或各个要素不同的表现手法,高校学生在完成自己的抄绘作业之后,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接下来的植物与工程实例中。

(四)教学模式比较传统

所谓的教学模式,通常指的是在既定学习理论、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与学不同要素间活动结构与稳定关系的过程形式。目前,部分高校《园林制图》课程往往运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普通课堂模式、围绕多媒体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前者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者虽然运用媒体教学方式,但无法准确把握课堂节奏与教学重点,凸显教师板书、讲授,学生笔记、听课等特点,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懒惰等心理,无法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供学生自主思考并联系实际。此外,不同学生存在不同的基础、能力与水平,在实际教学中仅仅根据统一的教学步调开展教学工作,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空间想象。

四、信息化背景下的《园林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灵活应用信息化教学

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愈加凸显信息化教材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例如,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在线进行新课预习,经过预习不仅可以完成相应的自学任务,还可以系统地认识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内容,然后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小测验。教师针对小测验的结果,能够时刻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和自学能力,并对学生预习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结合学生不理解的内容或掌握较弱的要点进行重点讲解,学生可以实时在线观看教师的讲解过程,如果再遇到不懂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线答疑。通过网络在线课程,能够促进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同时实现在线平台的资源共享,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利用在线平台观看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发现自身的不足,了解其他同学的优点与长处,从而不断改善自己。此外,关于知识延伸与课后作业,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搜索与浏览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开阔自己的眼界,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二)引入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作为图形思维工具,在透视原理中,所涵盖的知识点与内涵都比较抽象,学生难以区分相似的知识内容且极易混淆各类知识点。思维导图的引入能够实现比较与区分,特别是在《园林制图》课程后对于透视的分类和整章知识点的总结具有良好的归纳作用,通过由点及面的知识思维导图,不会出现遗漏知识点的情况。在开展《园林制图》教学期间,倘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当学生看到图形后,最先需要做的则是分析此类图形,总结不同方法对图形进行绘制,通过分组的形式,让每个小组成员在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后,向全部同学分享相关经验,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当注重课程教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教师也可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课前自学任务中,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完成相应的分组任务,表述清楚任务的具体要求,这样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时就能够明白思维导图的实用性、便捷性,有效改善《园林制图》课程教学。信息化背景下的《园林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提醒您:因为《信息化背景下的《园林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信息化背景下的《园林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在线阅读地址:信息化背景下的《园林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2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