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百年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

时间:2023-03-27 11:47:21

百年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一文创作于:2023-03-27 11:47:21,全文字数:29457。

百年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

祥忠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百年历程中,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关注研究国际国内时代背景,始终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牢记领导经济建设历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回答重大时代经济问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要求,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过程导向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披荆斩棘、锐意进取,为破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建设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恩格斯说:“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1]592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规律,创造人类文明历史,推进人类社会进步。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初步探索

(一)土地革命实现了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历史性解放

“土地革命问题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中的中心问题”[2]894,进行土地革命实现了受封建统治剥削而长期束缚的农业生产力的历史性、革命性解放。在党的八七会议上,作出了关于实行土地革命的历史性决策与部署,会后,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建立为开展土地革命提供了基础空间和现实条件,随着根据地的逐步巩固发展,中国共产党颁布了《土地法》,找到了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制定了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路线,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受压迫的命运,尤其是改变了贫农、雇农的社会地位,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中农和富农阶层,而是采取联合与限制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土地法》的顺利推行提供了基本条件,为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全国进行土地革命的伟大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土地法》的颁布与实施从根本上使农业生产力获得解放,满足了广大农民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受自己支配的土地的迫切需要,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农民的极大拥护和爱戴,为中国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中央苏区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提供滋生的土壤

中央苏区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系统性初步尝试,其间制定了历史上第一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提出了全部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已经初步形成了工人和农民联盟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形态”。1933年,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提出,要“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需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3]130。中央苏区的经济发展首先从农业生产开始,同时发展小型手工业和工业,并且开办了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以中央苏区为生长的土壤,寻求经济发展的“办法”,充分发挥经济建设对“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是中国共产党较系统全面地进行经济建设的一次伟大实践。

(三)“三大经济纲领”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理论基础

在解放战争时期,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解决了这一时期经济困难的同时,促进了资本主义所有制性质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性质的根本性转变,为取得全国胜利、稳步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作出巨大贡献。“纲领”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解决农民土地所有权问题。在更大范围铲除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所有权,取得了土地革命的阶段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与抗战的积极性,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信赖,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促进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二是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一举措使官僚资产阶级直接破产,使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私有转变为无产阶级的公有。同时实施反帝反封建的重要举措,使私营经济向国营经济转变,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建立成为可能,为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迈出了重大一步。三是保护民族工商业。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商业对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积极进步的一面,把保护民族工商业作为保护的对象而不是消灭的对象,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保存革命战争时期经济建设有生力量的基本措施。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把人民群众从水深火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拯救出来,建立了新中国。与此同时,新中国继承了一个农业和工业生产都极度衰落的一穷二白的贫穷国家。面对社会百废待兴的严峻状况,毛泽东指出:“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4]67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在曲折而艰难的境遇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就是这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铸就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四个现代化”、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其成就的伟大和经验教训的深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和引领新中国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一)经济体制转变的伟大变革

经济体制变革是根本性变革,以“三大改造”为基础的过渡原则,是毛泽东提出的“中国怎样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5]607指导方针的核心内容、总路线和总任务。1953年,毛泽东首次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375。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伟大精神,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伟大胜利,基本完成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的伟大胜利,是根本性的、历史性的、革命性的,是继续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条件准备。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工程

1964年,首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滥觞。“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工程,是为人民谋利益的重大举措。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认识不足,导致了“四个现代化”进程受阻,发展趋缓。中国共产党人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对“大跃进”等历史教训作出深刻总结,并对国民经济进行及时调整,以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和信心提出了今后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自此,建设“四个现代化”成为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撑,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庄严承诺。

(三)独立自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由于“苏联模式”不符合我国发展实际,产生了严重“水土不服”的现象,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重要论断。中国共产党只能以前所未有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奋勇前进。毛泽

提醒您:因为《百年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百年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在线阅读地址:百年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