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视觉文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具象化研究

时间:2023-03-27 11:46:14

视觉文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具象化研究一文创作于:2023-03-27 11:46:14,全文字数:22849。

视觉文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具象化研究

莉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是实现这一时代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伴随着视觉文化的勃兴,大众阅读的思维模式逐渐由抽象性的文字解读转向高度依赖视觉的感观性直观体验,传统的以语言文字占据主导性、支配性地位的文字文化受到挑战,以至于国内视觉文化研究先驱周宪直指当代社会是一个视觉文化时代[1]。应对视觉文化时代之新境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显然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抽象化的语言文字,需实现理论体系的具象化,以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表达和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一、视觉文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面临的新境况

“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是“晚近崛起的以视觉为主因的文化形态,它迥异于曾经占主导地位的以语言(或话语)为主因的印刷文化”[2]12。20世纪80年代以来,“视觉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学概念开始为学界普遍接受,并被指认为社会文化格局的主导形式之一。当代社会视觉文化正在势不可当地加速发展,文化的生产与表达呈现出视觉偏好,大众的“价值观、见解和信仰越来越明显地受到视觉文化强有力的影响”[3]7,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面临新境况。

(一)文化的视觉偏好

在行为实践上,视觉是我们把握现实和他者的一种认知活动和认知能力,称之为“观看”;视觉文化是人类视觉特性的自然延展,是被文化了的“观看”。然而在当代社会,视觉文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视觉技术为核心的图像或影像本身,而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视觉化的文化偏好,从摄影到品牌广告,从报刊书籍到影视节目,从衣着、服饰、装饰到室内设计,从百货商店到购物广场,从绘画、素描到雕塑,从街道的设计到城市规划与建设,等等,都被塑造成视觉化了的观看。甚至日常消费活动也日趋视觉化,我们的购买与消费行为已不仅仅只是购买和消费商品本身,同时也是对商品的包装设计、购物场所的一种视觉化选择。一如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在《视觉文化导论》中所言,当代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视觉化的制约,在这样一个文化各个方面都彻底视觉化了的时代,“观看远胜于相信,这绝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正是日常生活本身”[4]1。我们的视觉化思维与视觉化体验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

视觉思维与非视觉思维有着很大的不同,非视觉思维的根本特点在于认识主体不能直接地去体验或感受鲜活生动的视觉意象,认知主体所能接触或利用的也只是一些间接的知识。在此思维方式引导下,难以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既有的规范也会限制主体对事物本来面貌的直接感受或体验。与此相反,视觉思维的探索性源于具体感知,这种探索本身就是一个从不知、未知到知的实践过程;视觉思维的运作单元不是经过加工的词语或概念,因此更加灵活且便于操作;视觉思维是在主客体之间直接交流中进行的,所以主体完全能够对客体进行直接的感受和体验,更利于唤醒主体的“无意识心理”,即它“有利于打通主体的自觉意识与无意识心理之间的屏障,从而使无语的或沉默的‘无意识体验’,能够迅速转化为可以由自觉意识加以利用的现实和有效的知识”[5]。

(二)形象观看的彰显

形象是视觉文化的核心概念,构成视觉文化的基本单元[1]。在视觉文化格局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被形象所包围,我们正处于一个形象生产、流通和消费急剧膨胀的时代,处于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形象资源富裕乃至过剩的“非常时期”。“如果说在传统社会和文化中,形象是某种稀缺资源,人们难以接近的话,那么当代视觉文化已经生产出充沛甚至过量的形象,因此不再是人趋近形象,而是形象在逼促人。”[2]21形象之于视觉文化,犹如语言之于文字文化,一方面形象构成视觉文化的载体,是整个视觉文化的根基;另一方面形象本身也承载了复杂的视觉文化意涵。形象生产视觉文化,也被视觉文化所生产。

自视觉文化兴起伊始,视觉形象在观看方面便表现出优于语言文字的直观性、生动性。诚然,语言文字也具有可视性,但其观看的对象主要是想象性、理解性、概括性的词句、概念和逻辑推理,视觉所要辨别的是语言文本中抽象性的文字符号,可视性向理性精神靠拢,是一种形而上意义上的“观看”。与语言文字不同的是,视觉文化观看的对象主要是可感可知的视觉形象,可视性强调和张扬的是一种现实感性,是一种生动直观的“观看”。那些艰深晦涩的抽象性语言文字被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视觉形象,更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认知。

当代社会视觉文化的勃兴并非意味着形象对抽象文字的代替,这两者谁也无法取代对方,“要是没有理性的和概念的文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学发展,社会就不会有进步,从而人类也就不会有进步。现代社会的联系网是用语言和文字编织而成的,如果没有这两者,一切组织和计划都将成为不可能……我们根本没有理由去偏爱人类的这一种成就而否定另一种”[6]31,并不需要排挤掉人类文化中另一些更合乎理性要求的部分。换言之,在视觉文化时代语言文字也存在,并非说文字不重要了,只是相比较而言,文字占据主导性、支配性地位的文化优势正在被视觉文化所取代,抽象的文字解读正在转向生动直观的形象观看。相对于语言文字,用可见、可感、可体验的形象所表达的思想观念更能够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也更能够被广泛传播、接受和认同。

二、视觉文化时代新境况的应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具象化

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挑战传统的以抽象性语言文字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具象化发展,是应对视觉文化时代新境况的重要抓手。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具像化是抽象理性向现实感性的转化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理论化的观念体系,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念反映,具有抽象性,那么,抽象性的思想观念如何用一种可见、可感、可体验的方式得以形象化表达和再现,这事实上便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具象化问题。

传统上,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拥有完整的话语体系,只是话语形式过于拘泥于抽象性的语言文字,话语体系的宣传和教育也多倾向于理论化的机械灌输。诚然,“在人类特有的思想意识世界里,语言既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也是现实的直接思想”[7],语言是人的思想意识反映现实生活的最重要的载体和手段,是连接思维与存在的中介和桥梁。人类一切的思想文化成果都需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记录,也需要凭借语言进行积淀和传承。正因此,语言与生俱来具备传递与承载特定意识形态的功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表达也天然地与语言紧密相连。然而,用理论化的语言文字表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多数较为抽象,生动性、形象性不够,与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具象化的存在形式能够把抽象的观念表现为具体的形象,把看不到的、晦

提醒您:因为《视觉文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具象化研究》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视觉文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具象化研究》在线阅读地址:视觉文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具象化研究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