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心理韧性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外国小说 > 心理韧性

第三部分 拓宽耐受窗

书籍名:《心理韧性》    作者:伊丽莎白·A. 斯坦利
推荐阅读:心理韧性txt下载 心理韧性笔趣阁 心理韧性顶点 心理韧性快眼 心理韧性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心理韧性》第三部分 拓宽耐受窗,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11 勇士的传统


正如本书第二部分解释的那样,我们在压力-创伤连续体中的位置与我们的身心系统对自身当前境况的有意识和无意识感知,尤其是我们是否觉得自己有能动性有着密切联系。在充满挑战的事件中找到能动性的能力对我们是否会经历压力或创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自己具备的能动性越少,这种经历对我们身心系统造成的创伤就越大。

MMFT训练的目标是培养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找到能动性并做出选择的能力,无论这些情况的挑战性、压力和创伤性有多大。在不考虑周围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如果能够找到能动性,就更容易待在我们的耐受窗之中,同时保持思考脑和生存脑之间的联盟关系。有了能动性,我们也更有可能在压力事件中表现良好,并在其后得到彻底恢复,这是提高表现的两个重要方面。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第三部分将从一项调查开始,探寻在压力之下寻找能动性的不同方式。



压力免疫训练


高压组织的工作是培训员工,让他们为意外和有害事件做好准备。在组织行为学文献中,这些组织被称为高可靠性组织(high-reliability organization),因为它们能够在多变的环境下可靠、安全且有效地发挥作用。企业界一直特别渴望向高可靠性组织学习如何在不稳定、动荡和混乱中培训及保持组织的韧性。尽管它们并没有明确表示,但其真正想要的是学会如何帮助自己的员工在压力下找到动力。

1995年年底,我所在的部队准备被派往波斯尼亚。我们将作为北约执行部队的一部分,负责该地区3年内战之后的维和工作。在出征之前,我们进行了密集的出征前培训,我们采用的方式名为压力免疫训练(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这是高可靠性组织训练个人在压力之下找到能动性的最常见的方式。

作为训练过程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带上了皱巴巴、脏兮兮且常常用胶带粘在一起的表格,这些表格的封面上写着几个首字母,意思是“认证”我们每个人都做好了出征准备。每项认证意味着我们参与了一定时间的培训并做好了准备,认证内容涵盖从一小时简报到为期数天的活动,以及疫苗接种、口腔无蛀牙、遗嘱和授权委托书、重要任务再认证、所有指定武器的枪法排位成绩,以及对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的操作程序与防护装备的再培训等。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就可以了。

这些表格是我们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我们可能会在波斯尼亚遇到的任何有害事件的实际“依据”。尽管大多数高可靠性组织已经不再使用复印表格,但它们的数字版本依然是美国政府系统培训和认证可能被外派的士兵、外交官和其他先遣人员的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派驻到任何地方的人员都要完成同样的培训和认证。

在一般情况下,压力免疫训练是大多数组织训练其成员,使其能够在压力下完成工作任务的方式。危机模拟、应急演练、野外训练甚至典型的消防演习都是压力免疫训练的例子。

压力免疫训练建立在这样一个原则之上:当我们感知到某些全新的、不可预测的、无法控制且对我们的生存和身份感产生威胁的事情时,我们便会产生更强烈的应激唤醒反应。[1]你可能还记得我们在第4章讨论过压力源的这些特征。压力免疫训练在该原则的基础上设立了两个目标。

压力免疫训练的第一个目标是让人们暴露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特定压力源之下,从而让他们更加熟悉这些压力源,认为它们更容易预测,也更好控制。从理论上看,当他们在未来再度接触这些压力源时,他们的应激唤醒程度将会减小。也就是说,压力免疫训练想要调节生存脑对压力源的神经感知。

压力免疫训练的第二个目标是在模拟场景下演练个人和团队任务,从而预防在压力下表现失常的情况。通过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反复操练基本技能和标准操作流程,人们可以让自己习惯性地自动执行这些任务。也就是说,压力免疫训练也想调节思考脑看待压力源的方式,从而增加人们在压力之下的自我效能感和能动性。

在我所在部队被派驻波斯尼亚的出征前培训中,你可以看到这些目标。例如,由于我们知道波斯尼亚在战争期间被埋下了大量地雷,所以我们进行了有关定位及躲避和排除地雷的压力免疫训练。训练思路是,当我们最终在波斯尼亚遇到地雷时,大家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因此感到更有掌控力。

压力免疫训练一直都十分受欢迎,因为它可以对人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在压力之下表现良好。[2]由于压力免疫训练可以减少压力源的新鲜感,让人们适应压力源的影响,因此它被认为可以提高人们在挑战性环境下完成任务的表现。

尽管压力免疫训练非常流行,但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虽然在特定模拟场景中,压力免疫训练可能会降低人们对新鲜感、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的感知,但它的获益通常局限于培训环境之下。例如,一项研究考察了在真实火灾中进行训练的消防员。[3]研究发现,消防员在训练场景下重复演练的次数越多,他们在该场景下产生的焦虑和认知困难就越少。然而,在新的场景下,他们的焦虑和认知困难程度与他们在演练之前经历的程度相同,甚至更高。也就是说,消防员无法将他们在演练场景中形成的情感和认知能力转移或扩展到其他场景中去,哪怕新的场景只是略有不同。

其次,即使压力免疫训练提高了人们在重复场景下的表现水平,它也可能会削弱人们在维持这种受过训练的技能,以及随后掌握和使用这种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这是因为压力免疫训练场景是为了让人们接触真实世界压力源的“景象、声音和气味”而设计出来的,因此人们会将这些场景设计得尽可能逼真和有压力。实际上,人们普遍认为,压力免疫训练的压力程度如果无法比实际水平更高,那么至少应该和实际战斗或真实世界相当。[4]预备测试越有挑战性,我们的准备就越充分,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的。

但与之相矛盾的是,在训练的压力程度变得尽可能高的情况下,人们在压力免疫训练中的应激唤醒反应常常会超过适度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思考脑的功能(包括执行功能、显性学习和记忆能力)将会受损。正如第5章所解释的,思考脑的显性学习和记忆系统在应激唤醒水平适度时方可达到最佳状态。

当然,如果我们可以在高度应激状态下实现正常自我认知的话,那么我们还是可以从训练中有所收获。而此时生存脑的隐性学习和记忆系统自然也能吸收所有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压力免疫训练会被用来帮助个人超量学习某些任务,使其可以自动完成它们的原因。

尽管如此,随着思考脑功能的退化,有意识地维持和应用在压力免疫训练中学到的东西,并将其拓展至真实世界的其他(相似或不同的)场景之中的能力可能也会受损。这可能就是那些消防员在面对稍有不同的新场景时会出现认知困难的原因。

大多数高可靠性组织用来弥补这一不足的方法是创造许多略有不同的场景让人们在其中演练。当然,这种补偿方式会带来第三个缺点:在这么多略有不同的场景中进行培训和准备是相当耗费时间的。例如,从《代顿和平协定》签署到我所在的部队被部署期间,为了适应我们必须操练和通过认证的不同压力免疫训练场景,我们几乎每周都要工作7天,每天16个小时。

第三个缺点直接带来了第四个缺点。由于我们的日程安排得过满,因此在大量压力免疫训练带来的慢性压力和由此导致的睡眠不足的作用下,我们的耐受窗急剧缩小,非稳态负荷增加,甚至在被部署之前,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就已经出现了失调症状。在我培训过的数百支部队部署到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前,我曾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同样的状况。

心理韧性指的是人们在压力事件到来之前及压力事件发生过程之中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并能在之后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我们保持较宽的耐受窗。然而,大多数压力免疫训练强调的都只是压力下的表现而非恢复,这意味着它只提供了达到心理韧性所需能力的一半。

因此,尽管压力免疫训练在短期内可能有助于人们在压力下正常工作,但长此以往,压力免疫训练可能会给我们的耐受窗造成有害影响,使其缩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压力免疫训练表现出了它在文化上与坚韧不拔、咬牙坚持和勇往直前精神的密切关系。而恢复过程却往往被我们的社会所贬低,因此高可靠性组织训练方案对它的轻视与忽视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在没有恢复的情况下,应变稳态过程将停止正常工作,而我们也将形成非稳态负荷。

来自高可靠性组织的大量经验证据表明,压力免疫训练与认知能力下降、焦虑、情绪紊乱及压力感知水平的提高有关,而上述状况都是耐受窗缩小的征兆。[5]除了针对消防员的研究,有关军队压力免疫训练项目(包括野外训练演习、生存训练及出征前训练等)的研究也显示了压力免疫训练相关的压力接触与思考脑功能衰退问题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问题包括解离症状、注意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下降、模式识别不准及工作记忆能力下降等。此外,考虑到我们需要借助工作记忆能力来自上而下地调节负面情绪和压力,因此我们也不会奇怪这些研究同时反映了焦虑、其他负面情绪和感知压力水平的增加。

需要明确的是,在高度应激唤醒水平下,也就是在我们的耐受窗之外进行训练并不是问题所在。当我们在未来发现自己处于高要求或极端压力的情况下,这么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这种训练可以让我们习惯于在高度应激唤醒水平下工作,而这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定的能动性。

真正的问题在于,在高度应激唤醒水平下进行训练之后并未有意识地强调恢复过程。而这才是让压力免疫训练变成一种在压力下寻求能动性的不平衡且不完善的方式的原因。在没有明确强调恢复的情况下,压力免疫训练会鼓励人们开启应激唤醒反应并且不再关闭它。在这个过程中,非稳态负荷大量生成,耐受窗缩小,而这同时也引发了种种失调症状。

因此,人们在参加过压力免疫训练之后往往会发现耐受窗变得更窄,最后他们将带着更窄的耐受窗去面对“真实世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有可能超越其应激临界点,最终脱离自己的耐受窗,不再有能力去回想和应用他们在训练中学到的东西。

或许更重要的是,由于压力免疫训练强调的是对尽可能多的模板场景进行不懈演练,所以在训练人们在现实恰好与演练脚本不符时如何即兴发挥方面,它往往做得不够。由于过度强调预期,压力免疫训练常常会使得人们在适应性、即兴发挥能力和恢复能力上缺少足够的训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 野蛮生长:地产大亨冯仑的创业人生 也是历史 强盗新娘 七年之痒2 七年感情败给一条挑逗短信:婚姻 破得春风恨:遭遇“凤凰男”的爱情 婆婆凶猛 婆婆媳妇那些事II:麻辣婆媳对对碰 婆婆媳妇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