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心理韧性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外国小说 > 心理韧性

发现自己身处耐受窗之外

书籍名:《心理韧性》    作者:伊丽莎白·A. 斯坦利
推荐阅读:心理韧性txt下载 心理韧性笔趣阁 心理韧性顶点 心理韧性快眼 心理韧性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心理韧性》发现自己身处耐受窗之外,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慢性压力会逐渐耗尽我们的资源和储备,而急性或创伤性压力可能会以过多、过快的应激反应颠覆我们的身心系统。在这两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无法从头再来,无法得到恢复,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耐受窗就会缩小。

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哪怕很小的事情也会将我们推向应激临界点(stress capacity threshold)。这是另一种判断我们是否已经身处耐受窗之外的方式。很明显,让自己的耐受窗变小的人的应激临界点要比那些耐受窗较宽的人更低。如果人们没有得到充分恢复,那么冲击性创伤和慢性压力都会将他们推向应激临界点,进而推出他们的耐受窗。

应激水平突破应激临界点会带来四种后果。首先,我们更有可能做出违背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的事情。这是因为正如第5章解释的那样,当我们身处耐受窗之外时,我们思考脑的功能将会退化,从而削弱了我们集中注意力、宏观看待问题、清晰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及制定有效和高情商决策的能力。我们更有可能难以自上而下地控制应激唤醒水平和负面情绪。我们也将更难形成意志力或控制冲动情绪,而这会提高我们屈从于欲望、诱惑及不道德或暴力行为的可能性。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你经历了压力重重的一天之后回到家中,你发现你的狗把地毯搞得一团糟,然后你“失控了”,你冲着它尖叫或是将它暴揍一顿(见图10-1)。虽然我们知道这不一定是狗的错,但它却成了我们未消退的焦虑和沮丧的焦点,接下来我们的行动说明了一切。


图10-1 应激临界点


注:应激临界点说明了我们在经历慢性压力和创伤且没有得到充分恢复时如何走出耐受窗的情况。耐受窗的宽度就是我们在正常基准和临界点之间的空间:在达到应激临界点之前,耐受窗较宽的人可以容忍更高的应激唤醒水平。然而,当耐受窗缩小时,我们便无法在自己的神经生物学基准水平上正常运作,而是会进入一种慢性应激状态。这时,即便一个小小的压力源也能将我们推向应激临界点并将我们推出耐受窗。

在经历了数周、数月或数年的慢性应激状态之后,我们的身心系统不再能够恢复到基准水平。相反,我们开始一直生活在接近临界点的状态下。不太大的压力就会让我们对小小的麻烦(比如意外的交通延误)反应过度。

其次,在我们的应激水平超过临界点的情况下,面对任何压力源,甚至极不起眼的压力源,我们都更有可能“退回”第三道防线(背侧副交感神经系统,僵硬状态)。身处耐受窗之外时正是我们更易变得不知所措、麻痹或僵硬的时候。与此同时,我们也最有可能看到自己的表现受到影响。例如,我们可能会变得僵滞,完全无法行动。抑或我们会饱受极端拖延之苦。实际上,当我们的应激水平超过临界点时,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身处耶基斯-多德森曲线的右端(参见第5章)。我们从图10-2中可以看到,在痛苦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人们的表现水平会全面下降。


图10-2 耶基斯-多德森曲线


注:假定感知应激水平和表现之间呈倒U型关系。当一个人的应激水平接近适度水准时,这个人在任务中会表现得更好,但过了这一点之后,这个人的表现将会下降,直到进入彻底僵硬状态。良性压力(“好的”压力)指的是低度应激唤醒水平,而恶性压力指的是高度应激唤醒水平。

再次,在超过临界点时,我们会进入思考脑和生存脑相互抵触的状态。这意味着生存脑更有可能形成错误的神经感知,在实际安全的环境下感知到危险或在危险的境地中感知到安全。此外,像执行功能、显性记忆及制定有效且合乎道德的选择的思考脑功能都将受损。思考脑功能下降可能表现为不准确的态势感知、记忆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的计划思维及防御性思维等。

我们的社会参与能力也将受到影响——与他人合作,提供和接受社会支持的能力将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我们的依恋模式是安全型的,我们也很容易展现出不安全型的关系策略,例如退缩、寻求过多安慰或依赖强迫性或暴力的互动。

我们也更有可能经历生存脑劫持,这时情绪和应激唤醒将会让我们的感知产生偏差,吸收我们的大部分注意力,同时驱动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此时,生存脑和神经系统很可能会暗示我们采用默认程序,哪怕这并不是最适合当下的选择。当我们无意识地运行这个程序时,我们的思考脑可能会试图怪罪别人。抑或思考脑可能会认为这么做是自己的问题,因而陷入自我批判和羞愧之中。

相反,我们也很容易出现思考脑控制问题,此时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思维之中”,与包括我们自己的情绪和身体上的生理感觉等来自生存脑的信号断开。当我们发现自己陷入压抑、否定和隔离的境地以及咬咬牙,继续前进的状态时,我们知道这就是思考脑控制的现象。

最后,在超过自己的临界点时,我们往往会严重依赖应激反应循环习惯。在连续经历了数周、数月或数年的长期应激唤醒状态之后,我们的身心系统便不再能够恢复到图10-1中的正常基准水平。我们反而会将自己的长期应激状态视为新的常态。我们将自身携带的非稳态负荷看作正常的,但通常我们根本不会注意到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容易做出不良适应的应对选择,例如,吃得很差,不参加锻炼,在最后期限到来前熬夜赶工或将整整一周时间都耗在社交媒体和网飞(Netflix)电视节目上。我们也可能会严重依赖尼古丁、糖、咖啡因、酒精或其他药物,抑或从事寻求刺激的活动,施加暴力或进行自我伤害。当然,当我们习惯于对自己的应激唤醒问题采取否定、忽视、转移注意力、抑制、自我麻痹、掩盖、区隔或规避的做法时,我们也更容易依赖这些习惯。尽管应激反应循环习惯通常有助于我们在短期内产生良好或更有控制力的感觉,但它们实际上增加了非稳态负荷,同时进一步缩小了我们的耐受窗,加剧了我们的失调症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 野蛮生长:地产大亨冯仑的创业人生 也是历史 强盗新娘 七年之痒2 七年感情败给一条挑逗短信:婚姻 破得春风恨:遭遇“凤凰男”的爱情 婆婆凶猛 婆婆媳妇那些事II:麻辣婆媳对对碰 婆婆媳妇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