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第25页

书籍名:《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作者:佚名
推荐阅读:跳着踢踏舞去上班txt下载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笔趣阁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顶点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快眼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第25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去年,在洛杉矶的一场晚宴上,坐在芒格身边的朋友突然转向他,神色严肃地问道:“告诉我,是那种特质让你获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功?”事后芒格回忆起这个美好的片段时说:“多么精彩的一个问题呀!我回过头,看着这个充满了好奇心的人,我整个晚宴都想陪在他身边,然后说,‘我是理智的人,这就是答案。我很理智。’”这件趣事让我们看到了芒格和巴菲特之间的共性。巴菲特也认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之所以取得杰出的成就,也是因为他的理智,而这点在其他公司很难发现。
    巴菲特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胜任这样的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自己有些特殊的能力,比如资本配置的能力、特定情况下的定价能力以及对经营数据的分析能力等。“如果没有得到每月的数据,巴菲特就感到焦躁难耐。”芒格说。只要数字在合理的范围内,巴菲特就不会干预运营事宜。并且让管理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智慧,在更自由的空间里去经营。当谈及自己有兴趣购买的公司时,巴菲特常常强调公司一定要管理得当,他说:“因为我们不能也不会提供管理方面帮助。”他求贤若渴,他的大多数高层管理者都相当富有,而且到了退休的年纪,经验相当丰富。巴菲特曾这样写过,也曾这样说过,他希望让他的同仁知道,他们不辞年迈地辛苦工作,是对巴菲特人生最大的褒奖。
    巴菲特仅仅为公司最高层的管理者设定了收入方案,除此之外,他对公司的薪酬体系基本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顶层管理者的收入方案有很强的激励性,巴菲特会根据公司需要为他们量身设定目标。比如,更高的利润率,减少耗费的运营资本,提升保险业务的承保效益,增加可供巴菲特投资所用的浮存金等。只要能完成巴菲特所定的目标,管理层的收入就是没有上限。迈克尔·戈德堡因为在保险业务方面表现出色,1986年拿到了260万美元,去年更是达到了310万美元。不过,在1983年和1984年保险业务遭遇萎缩时,戈德堡只拿到了大约10万美元的基本薪酬。戈德堡对保险生意的未来并不看好,他认为自己的收入很有可能会急剧下滑,到1990年时,他或许又要拿低薪了。巴菲特自己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一直拿得都是底薪:每年10万美元。
    按照这个价格来看,巴菲特无疑是最划算的咨询顾问了。他的管理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就任何他们所关注的话题给他打电话。斯坦福·利普西(Stanford Lipsey)是《布法罗新闻报》的发行者,每周要与巴菲特商谈一到两次,而且经常是在夜里。斯科特费策公司的董事长拉尔夫·舒伊(Ralph Schey)曾说过,他总是将问题集中起来,然后每周或隔一周与巴菲特探讨一次。巴菲特还经常谈到“了不起的布卢金斯家族”(the amazing Blumkins)。该家族经营着内布拉斯加州的一家家具公司,他们借助“晚餐”的机会与巴菲特沟通,每隔几周就会在奥马哈的餐馆举行一次。布卢金斯家族出席的人员通常包括68岁的路易·布卢金斯(Louie Blumkins)和他的儿子们,包括39岁的罗恩·布卢金斯(Ron Blumkins)、35岁的伊夫·布卢金斯(Irv Blumkins)和33岁的史蒂夫·布卢金斯(Steve Blumkins)。
    该家族中的家长是罗丝·布卢金斯(Rose Blumkin)女士,她同时也是公司的董事长。罗斯年轻时从俄罗斯移居到美国,开办了一家规模很小的家具商店。她的座右铭是“价格低廉,诚信销售”,因此商店里的商品价格都很低。去年,该公司的年销售额已达1.4亿美元。94岁高龄的布卢金斯女士现在仍然坚持在地毯部门工作,而且每周工作7天。巴菲特在最新的年报中如此赞扬布卢金斯女士:她正全力以赴,“可能在未来5至10年左右释放她的全部潜力,因此,我敦促董事会废除我们的‘100岁强制退休’政策”。他还不忘开开自己的玩笑:“每一年匆匆而过时,我就会觉得这个政策对我来说也有点儿愚蠢。”
    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巴菲特确实并不把年龄当作衡量一名职业管理者的标准。或许这是因为他钟情于优秀的管理团队,并希望与他们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当时,他手下拥有众多年迈的管理者,而且巴菲特也非常欣赏他们的能力。“我的天哪,”他说,“好的管理者太罕见了,我实在舍不得让他们离开我。而且,如果离开的原因仅仅是他们的年龄又增加了一岁,那实在太可惜了。”路易斯·文森蒂(Louis Vincenti)直到去世前不久一直担任着威斯科金融公司董事长一职,那时他都79岁了。他曾不止一次质疑过为什么不培养接班人,而巴菲特总是微笑着岔开话题:“文森蒂,你妈妈最近情况如何?”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不需要强调团结。这里没有公司范围的管理会议,大多数的管理者互相都不认识,或者只是点头之交而已。巴菲特从未去过辛辛那提的费切海默兄弟公司。尽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控股时思糖果公司已有16年了,但其董事长查尔斯·查克·哈金斯(Charles“Chuck”Huggins)从未到访过奥马哈。
    巴菲特从不用所谓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公司的实际管理者,因此,他们拥有充分的空间按照自己的想法或紧或松地管理公司。斯科特费策公司(1987年营业额为7.4亿美元)63岁的董事长拉尔夫·舒伊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对各种专业的管理工具都了然于胸,比如详细预算、战略计划、高管年度秘密会议等。费切海默兄弟公司(1987年营业额为7500万美元)69岁的罗伯特·赫尔德曼(Robert Heldman)和他67岁的弟弟乔治·赫尔德曼(George Heldman)每天早上都会在一间乱糟糟的会议室碰面,查阅所有邮件。“当然,有人帮我们拆信。”罗伯特马上补充道,他可不想被人看作是独裁者。
    作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最近收购的企业,斯科特费策公司和费切海默兄弟公司都已经习惯了奥马哈老板不同寻常的作风。很多年前,在还没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成员的时候,舒伊曾秘密地试图对斯科特费策公司进行管理层收购。不过,伊万·博斯基(Ivan Boesky)干预了这桩交易,公司前途未卜,而恰在此时,巴菲特给舒伊写了一封颇具试探性的信。在一个星期二,巴菲特和芒格会见了舒伊,给他报了一个价,并承诺不走常规性“尽职调查”等烦琐程序。一周之后,斯科特费泽公司的董事会通过了收购案。
    通过观察巴菲特处理这件事的过程,舒伊看出了巴菲特的行事风格是“民主、平等、无官僚作风”。“如果我自己不能拥有斯科特费策公司,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他觉得比起公开上市,现在的情况更好。他曾碰到过众口难调的情况,大家各执己见,纷纷施压,董事会也对授权问题表现得过度谨慎。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了,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他最近打算对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进行结构重组,因为其在芝加哥商业中心的表现不太好。舒伊说,如果是在以前,董事会可能会抗拒重组的风险;而现在巴菲特挡在了自己的前面。舒伊笑着说,巴菲特还解决了很多不断卷土重来的老问题,比如,斯科特费策公司曾碰到一些很好的投资机遇,却遭遇了阻力。“现在,”舒伊说,“我只要把钱交给巴菲特就行了。”
    费切海默兄弟公司的赫尔德曼家族在1981年听从了投资咨询师的建议,将80%的股份出售给了一家风险投资集团,然后用部分收入购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1985年,风险投资集团准备撤出时,鲍勃·赫尔德曼回忆起了巴菲特在年报中的广告,就联系了巴菲特,商讨加入巴菲特大家族的方式。尽管此前与风险投资集团的关系还算融洽,但赫尔德曼家族还是对每年6次的纽约董事大会不太满意,他们认为那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鲍勃·赫尔德曼说:“巴菲特从不审查我们。不过也许他该多做些类似的工作。”巴菲特听到这番评价之后,大笑不止:“相信我,如果他们需要审查,早就被审查了,关键是他们根本不需要审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如何克服社交焦虑 跳出你的思维陷阱 预见未来:2049中国综合国力研究 书鱼知小:细节里的古代生活真相 天使之耳:交通警察之夜 梦回都灵 漫步华尔街 格雷厄姆经典投资策略 驾驭周期:自上而下的投资逻辑 市场真相:看不见的手与脱缰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