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第24页

书籍名:《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作者:佚名
推荐阅读:跳着踢踏舞去上班txt下载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笔趣阁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顶点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快眼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第24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1969年,当巴菲特决定清算巴菲特合伙公司时,他已经不再着迷于那个投机色彩越来越浓的市场。当时他手中握有1亿美元,其中的2500万美元属于他自己,大多数来自收益分成。在巴菲特合伙公司存在的13年中,其复合年回报率达到了29.5%。这个数字也预示了他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将取得的成就:复合年回报率为23.1%。更神奇的是,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完全基于公司的自有资本。另外,巴菲特还停止支付股息,从而把全部收益用于了再投资。这也意味着他需要为不断膨胀的资金寻找投资出路。今年年底,公司权益资本已经增加到28亿美元,如果要计算复合增长率的话,其数字一定非常惊人的。
    尽管巴菲特合伙公司被经营得风生水起,巴菲特至今仍觉得他的某些决策不够理智。在1987年年报上,巴菲特非常感慨地说自己曾经浪费了20年,其中包括了经营巴菲特合伙公司的那段时间。他一直苦苦追求“便宜货”,“有些时候也误入歧途”。“农具生产商、位居第三的百货公司和新英格兰地区的纺织公司让我交了学费”,就是对他的一种惩罚。这家农具生产商是内布拉斯加州的登普斯特农具机械制造公司(Dempster Mill Manufacturing Company),百货公司是巴尔的摩市的霍柴德·孔恩百货公司(Hochschild Kohn),而他提到的纺织公司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本身。
    20世纪60年代,巴菲特合伙公司曾快速入手并出手登普斯特农具机械制造公司和霍柴德·孔恩百货公司。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纺织业务,是巴菲特合伙公司花了大约1100万美元收购的,最后却成了难以解决的长期困扰。巴菲特用心经营20载,哀叹因自己的无知将它带入产业的泥沼而不能自拔,他经营的纺织公司和其他公司并无二致,然而却找不到丝毫的竞争优势。巴菲特偶尔会在年报中解释为什么他要继续经营这家处境不堪的公司。他说,因为这家公司是马萨诸塞州新贝德福德市的一家重要公司,员工为数众多;公司的管理层与其他那些成功企业的经营者同样优秀,对他坦诚相见。不过,巴菲特最终还是于1985年告别了纺织业务,因为他不愿再追加投资去勉强维持这桩让人沮丧的生意了。
    很多年前,巴菲特曾写过一段名言:“当一位声名卓著、才华横溢的经理人接管一家基本面出了名糟糕的公司时,最终纹丝不动的必将是公司糟糕的名声,这一点很少有例外。”作为巴菲特纺织生意的挽歌,一些感慨总是难免的。在他看来,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小规模的失败案例。他算了一笔帐,如果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把投入纺织业的资金放到其他行业,按照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投资回报率计算,这笔钱如今将达到5亿美元之巨。
    在他浪费掉的这些年份里,巴菲特偶尔也会碰到一些好企业。遇到这种情形,他就有点情不自禁,将非同寻常的重资投向这些企业。1951年,巴菲特迷上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它的销售成本很低,和其他保险公司相比,它还能为投保人提供更适合的保险套餐服务,这构成了该公司极具竞争力的优势,也像极了巴菲特利用自己的资金投资时尚服装公司(Timely Clothes)和德梅因铁路公司(Des Moines Railway)这两个“便宜货”时的情形。尽管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起初并没有通过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财务数据标准,巴菲特还是大胆投入10000美元买入该保险公司的股票,相当于他当时净资产的2/3。
    一年之后,巴菲特以50%的回报率沽清了这家公司的股票,此后一直未曾问津,直至1976年。当时,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规模已经相当大了,但是面临破产,因为公司错误地计算了索赔费用,将保单的价格定低了。不过,在巴菲特看来,公司的竞争优势毫发无损,而且新上任的首席执行官约翰·伯恩应该可以扭转局面。5年间,巴菲特向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投入了4500万美元。伯恩也完美地履行了自己的使命,还成了巴菲特的密友,常常征询他的意见。如今,该公司已成为业界翘楚,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持有的股份已价值8亿美元。
    另一个机缘发生在1964年。巴菲特当时正在经营巴菲特合伙公司,他大举买进那时正陷入“色拉油丑闻”旋涡的美国运通公司的股票。美国运通公司的一家子公司被爆出虚报巨量色拉油库存以骗取银行抵押贷款。最坏的可能性是,这次危机也许会让美国运通公司葬送全部身家。该事件被爆出后,公司股价一落千丈。按照格雷厄姆的定义,这样的股票注定会遭受冷落,因为它提供不了任何安全边际。然而,在评估了该公司的信用卡和旅行支票业务后,巴菲特认为这些业务足以帮助美国运通公司抵御任何风雨。巴菲特一度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不会将超过25%的巴菲特合伙公司的资金放在同一只证券上。然而,这次他为美国运通公司打破了这条戒律,投放了40%的资金,总额高达1300万美元。大约两年之后,当他卖出这些股票时,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回报。
    巴菲特认为,64岁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查理·芒格一直而非间歇性在自己背后敲着、戳着,甚至推搡着,就是为了让自己去挖掘、评估有潜在价值的好企业。在美国的公司系统中,副董事长的位置常常被认定是无关紧要的。不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情况看起来却不是这样的。
    芒格的思考能力估计不输巴菲特,两人的交流也是非常平等的。然而,不论两人的政治立场还是行为举止都有些差别。芒格是一位共和党支持者,而巴菲特则在财政政策上倾向于民主党保守派。尽管巴菲特也会在年报中批评别人,但他总是表现得很机智和圆滑。芒格在这方面可要直率得多。去年,在主持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控股80%的加利福尼亚州房屋互助协会威斯科金融公司(Wesco)的股东大会时,芒格自我评价道:“在我的一生中,还没有人认为我是个谦逊的人。尽管谦逊是一种美德,我也非常佩服具有这种美德的人,但我还是很难做到这一点。”
    和巴菲特一样,芒格也是地地道道的奥马哈人。不过,两人年少时并不相识。在美国空军服役并获得相当于专科的学历之后,芒格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他去了洛杉矶,在那里开始经营他的芒格、托尔与欧森律师事务所(Munger, Tolles&Olson)。1959年回故乡探亲时,芒格参加了一场晚宴,见到了巴菲特。此前,芒格已听说过了这个29岁的年轻人震惊奥马哈投资界的故事,但很不以为然。然而,与巴菲特真正交流过后,他被这位年轻的天才折服了。“必须得说,”芒格评价道,“我马上就意识到巴菲特是怎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对于芒格的钦佩,巴菲特做出的反应则是,摇身变成“说客”。他确信以法律为职业通向财富的路是相当漫长的。于是,他开始劝说芒格放弃律师事务所的工作,转向开办自己的合伙公司。最终,1962年,尽管芒格并未完全放弃律师事业,但还是做出了转变。他开办了自己的合伙公司,虽然规模不如巴菲特的公司,但投资方向更为集中,稳定性也更高。1962—1975年,在公司存续的13年里,芒格取得了19.8%的复合年回报率。他的个人财富也正如巴菲特所预期的那样:在众多的股东中,他拥有接近2%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份,根据目前行情价值约7000万美元。
    见到巴菲特的时候,芒格对好企业和坏企业的观点已经成型了。他曾担任位于贝克斯菲尔德市的国际收割机公司(International Harvester Co.)的董事,知道挽救一家处于颓势的企业有多么艰难。在洛杉矶期间,他见证了《洛杉矶时报》的辉煌。在他的脑海里,没有关于“便宜货”的教义,而且他认为这一点必须要抛弃。在这些年和巴菲特的探讨中,他都在不断地强调“好企业”的优点,而这后来也逐渐被巴菲特完全接受了。自被伯克希尔哈撒韦收购至1972年,蓝筹印花公司的帐面净资产已翻了三倍,从而鼓舞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对时思糖果的收购,“好企业”的时代到来了。“芒格对我的影响非常非常大,”巴菲特说,“如果当初我只按照格雷厄姆的理论行事,那我现在估计没有这么富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如何克服社交焦虑 跳出你的思维陷阱 预见未来:2049中国综合国力研究 书鱼知小:细节里的古代生活真相 天使之耳:交通警察之夜 梦回都灵 漫步华尔街 格雷厄姆经典投资策略 驾驭周期:自上而下的投资逻辑 市场真相:看不见的手与脱缰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