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第23页

书籍名:《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作者:佚名
推荐阅读:跳着踢踏舞去上班txt下载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笔趣阁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顶点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快眼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第23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巴菲特眼中的“好企业”要满足几个基本条件:具有较强的特许经营权;高于平均值的净资产收益率;相对较小的资金投入;释放现金流的能力。这些条件听起来充满“母性”般的慈爱,像苹果派一样甜蜜诱人,但是想要找到这样的企业并不容易。巴菲特将这种苦苦寻觅形象地比作猎捕一只“稀有的且行动迅速的大象”。不过,他一直未改初衷,坚决不在严苛的条件上让步。“七圣徒”就是能满足以上所有条件的典范。巴菲特参股的公司也不例外,比如,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华盛顿邮报集团和首府/美国广播公司。
    在年报中,巴菲特总是会赞扬上述公司的管理层。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可以与巴菲特相媲美,在他们的信念里,工作是一种乐趣。巴菲特衷心希望他们能够保持这种对事业的狂热。“出色的工作是由出色的人来完成的”,这是他最乐于见到的局面。
    然而,他也相信,这些年来,在投资方面的最大失误就是,买了某些“好企业”,却没办法“消化”。“如果当时不完全买下来这些企业就好了。”他说。因此,有时他只会持有股份,而不是彻底收购。不过,这也使得某些时候,管理层的愚蠢常常让他有种“咬碎牙根往肚子里咽”的难以容忍的感觉。很多年前,他持有的股票比现在要多。有一次他向朋友大吐苦水说,他刚刚读完一份荒谬至极的年报,其内容充斥着管理层的欺骗误导和自私自利,“足以让你恶心得想吐”。这位朋友说:“可你还持有他们的股票呢。”他回答说:“是的,我看中这家企业是因为它太好了,连笨蛋都能赚到钱。”
    自然,好企业的价钱不会低,尤其是在当今,全世界都已经意识到了它们的价值。不过巴菲特的眼光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敏锐性,即他不会多付钱,而且会以最大的耐心等待最佳时机。他的年报中照例都有一则“广告”,征寻他有兴趣购买的企业。“对于正确的选择和正确的人,我们会提供一个舒适的家。”他说。据说在1986年,赫尔德曼就是看到了这则广告,才带着自己的费切海默兄弟公司找到了巴菲特。当时公司的利润只有600万美元,规模上并未达到巴菲特的要求,但赫尔德曼是巴菲特苦苦寻找的那种优秀管理者,“友好、聪明、诚实和目标导向”是他对赫尔德曼的评价。最终,巴菲特收购了这家公司,事后他也非常庆幸自己做了这个决定。
    仅仅从一桩收购案,也就是《布法罗新闻报》收购案中,我们就能够看出巴菲特的远见。1977年,《布法罗新闻报》寻求出售时,华盛顿邮报集团和芝加哥的论坛报业集团(Tribune Co.)都拒绝了,或许因为这只不过是一家晚报,而且将来的势头也有点儿日薄西山。《布法罗新闻报》每周只发行6期,没有周日版,其主要竞争对手《Courier-Express》则每周发行7期。不过,在除了周日的其他6天,《布法罗新闻报》优势更明显。于是巴菲特得出结论,如果这家报纸周日也发行,局面会大有改观。
    在以32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布法罗新闻报》之后,巴菲特快马加鞭地策划周日版的事情。新开的版面给予订阅者和想要登广告的人特别的优惠,这激怒了《Courier-Express》。后者发起了“反垄断”诉讼。当然,巴菲特最后赢得了这场官司。两家报社都经历了多年的亏损,到了1982年,《Courier-Express》放弃了最后的挣扎,关门大吉。去年,《布法罗新闻报》作为一家蒸蒸日上的“垄断”媒体,赢得了3900万美元的税前利润,而这显然不是通过节省纸张实现的。该报纸的新闻版和广告版穿插排列,对于相同规模甚至更大规模的报纸来说,这个比例都是不相称的,这全归功于巴菲特对新闻业的热爱。他说,如果不做投资者,他很可能会成为一名记者。因此,《布法罗新闻报》很可能是他最热爱的公司。
    巴菲特的“好企业”投资哲学其实是很晚才形成的。在这之前他经过多年的摸索,并赚了不少钱。在奥马哈长大的巴菲特,从小就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少年老成,而且对数字和金钱方面的知识充满了求知欲。他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是一位股票经纪人,也是他心中的偶像。父子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霍华德常常亲昵地称呼儿子为“火球”。巴菲特记得自己从图书馆借过一本书《赚到1000美元的1000种方式》(One Thousand Ways to Make$1,000),并对其中称量便士的机器非常着迷。他曾梦想自己从一部小小的机器起家,逐渐积累财富,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百万富翁。在基督教长老会,他计算赞美诗作曲家的寿命,调查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否让他们活得更长,结论是,没有。在11岁时,他和朋友做起了比较“世俗化”的工作,开发了一个在赛马比赛中选拔冠军的识别系统,命名为“马童筛选器”。
    然而,一路走来,巴菲特所想的都是股票。在8岁时,他就开始阅读关于市场方面的书籍,11岁时买了人生中第一只股票——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并实践各种交易方面的理论。十几岁的他还做过一阵“图表专家”,随后又成为市场时机方面的“专家”。从1943年起,因为父亲霍华德当选国会议员,他随家人搬到了华盛顿。由于太想念家乡奥马哈,年轻的巴菲特在学校表现不佳,甚至在他一向擅长的数学科目上,成绩也不是很理想。他还曾一度离家出走。只有当父亲迫使他放弃他热爱并为他带来收入的送报工作时,他的成绩才有所提高。16岁高中毕业之后,巴菲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度过了两年时光,然后转学到内布拉斯加大学。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是在那里,他读到了本杰明·格雷厄姆新出版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在书中鼓励投资者多关注公司的真实价值,并根据“安全边际”进行投资,这些理念对于巴菲特来说,意义是无比巨大的。时至今日,巴菲特的投资理念还带有格雷厄姆的印记:“第一条规则就是不要亏损,第二条规则就是不要忘记第一条规则。”
    1950年的夏天,巴菲特申请了哈佛大学商学院,他乘火车到了芝加哥,还接受了当地一位哈佛毕业生的面试。这位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代表对巴菲特的印象是:“由于身材消瘦,19岁的他给人的感觉是,16岁的外貌,12岁少年的体重。”在两个人的会面结束之后,巴菲特进入哈佛大学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了。哈佛大学的拒绝刺痛了巴菲特。然而,他现在再回想起当时的遭遇,却认为被拒绝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因为他回到奥马哈之后,偶然得知本杰明·格雷厄姆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书,于是他马上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这次终于成功了。格雷厄姆的另一位高徒是威廉·鲁安,他也是巴菲特的密友,目前正运营着赫赫有名的红杉基金。鲁安说,格雷厄姆和巴菲特一进课堂,就开始不断擦出思想的火花,班上其他人几乎都成了观众。
    在最后一学年,巴菲特希望为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格雷厄姆-纽曼公司(Graham-Newman Corporation)工作,而且不图回报,巴菲特说:“然而,格雷厄姆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了价值计算之后,对我说了不。”巴菲特一直希望能为格雷厄姆工作,但都未能如愿。直至1954年,他才以一个“杂工”的身份来到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跟随导师学习基于价值的机械式投资技巧。基本上,格雷厄姆都是在寻找“便宜货”,他对此有着严格定义:股价不应超过其每股净运营资本的2/3。他指出,很多公司至少可以按照它们的净运营资本被清算,所以,如果要购买股票,股价应该低于这个数额,他认为这是在构筑必要的安全边际。现在,鲜有股票能够满足格雷厄姆的要求了,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情况则不一样。
    1956年,25岁的巴菲特回到了奥马哈,承袭了导师格雷厄姆的理念,他准备在资本市场大显身手,在此奠定他将来的财富和名望。从家人和朋友那里募集了10.5万美元之后,他成立了巴菲特合伙公司。巴菲特合伙公司的运营模式相对很简单:有限合伙人的资金可以先获得6%的回报,超过这部分的收益,他们还能再拿走75%,而作为普通合伙人的巴菲特,拿走剩下的25%。巴菲特合伙公司从一开始就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收益,人们开始谈论这个了不起的年轻人,而且很多人开始加入巴菲特合伙公司,当然其中的更多人是为了赚钱才加入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如何克服社交焦虑 跳出你的思维陷阱 预见未来:2049中国综合国力研究 书鱼知小:细节里的古代生活真相 天使之耳:交通警察之夜 梦回都灵 漫步华尔街 格雷厄姆经典投资策略 驾驭周期:自上而下的投资逻辑 市场真相:看不见的手与脱缰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