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时间:2023-08-16 05:23:37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5:23:37,全文字数:55466。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这为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西部地区,该区域的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大多数经济指标位居全国中下游水平,存在产业规模小、产业门类不全、创新能力弱、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大企业和知名品牌缺乏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等现实困境,导致该地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其来源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大小和来源,本文根据前文介绍的Dagum基尼系数及子群分解方法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测算并按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分解,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表3的结果显示,样本期间,总体基尼系数的最小值为0247,出现在样本初期2000年,其最大值为0322,出现在2018年,且基尼系数在绝大部分年度均围绕在03附近波动。总体基尼系数的年均增长率为147%,说明样本期间各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虽然在持续扩大,但增长速度较慢。总体基尼系数大致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变化趋势,其中2000—2009年总体基尼系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总体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247上升到2009年的0312,这段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省份差距呈快速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275%;2009—2014年总体基尼系数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21%,说明进入2010年以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省份差异有所缓解;然而,2014—2019年总体基尼系数再次出现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年均增长率仅有183%,说明当前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省份差异已逐渐趋于平缓,短期内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2)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内差异。东部地区的基尼系数最小值出现在样本期初2000年,最大值出现在样本期末2019年,且东部地区的基尼系数在样本期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说明东部地区各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不断扩大,这与表2的测算结果是一致的,虽然同处于东部地区,但有些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上升速度较为缓慢,如北京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年均增长率仅有126%,有些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甚至出现了下降,如天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年均增长率为-009%,而浙江和江苏等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年均增长率均超过了6%。中部地区的基尼系数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0—2005年基尼系数由0116下降到0065,随后基尼系数呈稳步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0066上升到2019年的0167,说明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呈现出先缓慢缩小后迅速扩大的规律,且样本期初和期末存在较大的差异。西部地区基尼系数的最小值出现在2006年,最大值出现在2001年,西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呈现出先迅速缩小后缓慢扩大的趋势,且样本期初与样本期末的差异相对较小。由此可知,在样本期间,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最为突出,其次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最小。

(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差距。样本期间,东-中部地区的基尼系数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其最大值出现在2005年,在2005年之前,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展水平的差异呈现扩大趋势,2005年之后,该差异呈缓慢递减趋势,样本期末的基尼系数略小于样本期初,说明从总体来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的变动幅度不大。然而,与东-中部地区的差异不同,东-西部地区的基尼系数在样本期间虽然也是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但拐点出现在2009年,且在任意一个年份,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均大于东-中部地区的差异,东-中部地区基尼系数的均值为0354,而东-西部地区基尼系数的均值则达到了0456。在样本期初,东部-西部地区的基尼系数为0347,而到了样本期末,这一数值上升为0445,说明样本期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中-西部地区基尼系数的变动规律则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类似,但其基尼系数的均值在三大区域间是最小的,仅有0174,其基尼系数在样本期初仅有0150,在样本期末则达到了0239,说明样本期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为了深入研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具体来源,本文进一步根据Dagum基尼系数分解公式,将总体G分解为区域内差异Gw、区域间差异Gnb和超变密度Gt,分解结果和贡献率如表4所示。

(4)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来源及贡献率。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空间来源来看,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均是区域差异的空间来源。其中区域内差异衡量了三大区域内部省份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区域间差异衡量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高的区域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低的区域间的地区间纯差异,超变密度衡量了区域间离群值的跨群交叉程度。表4的分解结果显示,从贡献率的大小来看,样本期间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均值分别为2038%、7619%和343%,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均值之和不足30%,对总体差异的贡献较为有限,远低于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由此可知,在三大区域差异空间来源中,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其次是区域内差异,最后是超变密度。因此,提升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是缩小地区间差距,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协调发展,解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不平衡的关键所在。从三类差异的具体演变趋势来看,区域内差异的?献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拐点出现在2007年,2000—2007年,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139%下降到2007年的1593%,下降幅度达到2553%;2008—2019年,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由2008年的1804%上升到2019年的2611%,与样本期初相比,样本期末的差异贡献率上升了472%。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正好相反,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6844%上升到2007年的8366%,说明在2007年,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达到最大值,随后,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持续下降,到2019年样本期末只有6577%,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该贡献率可能还将继续下降。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变动趋势与区内差异的贡献率变动趋势一致,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规律,且拐点也是出现在2007年,其值仅有041%,在2007年之后,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持续上升,到2019年样本期末时已经恢复至812%,但与样本期初2000年的1017%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演变特征

本文选取高斯核密度函数绘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三维核密度图,来分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演变规律,对不同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分布位置、分布形态、分布延展性和极化趋势等方面进行比较,进而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

提醒您:因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在线阅读地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