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解蔽虚无“陷阱”: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何以存在及其批判

时间:2023-03-27 11:13:59

解蔽虚无“陷阱”: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何以存在及其批判一文创作于:2023-03-27 11:13:59,全文字数:25787。

解蔽虚无“陷阱”: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何以存在及其批判

晓辉,杜玉华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智能化技术以更具意象、更加隐蔽的形态存在于社会之中,其以历史唯心主义为核心,歪曲历史事实、否定历史过程,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要对象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社会各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和批判取得了显著成效。习近平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人工智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驱动了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变革,但同时必须关注科技赋能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混淆的问题。在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何以“成潮”,剖析历史虚无主义何以“表现”,从而实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彻底批判。

一、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何以“成潮”

社会思潮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倾向。起初,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只是小范围出现,伴随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推进,中国社会结构发生调整并带来一系列社会思想的变化,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强意识形态渗透,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提供了“土壤”环境。智能时代,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重塑了社会发展格局,驱动各行各业创新发展,但同时历史虚无主义也借此拓展了存在空间,带来了更大的危害。

(一)虚无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交织构成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

虚无主义是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存在的直接思想根基。虚无主义作为现代社会的“并发症”,与物化、异化、历史终结等诸多现代性或后现代性问题相关联。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人对人自身价值的否定[2]。“虚无主义”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nihil”,指的是“什么都没有”。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不是简单否定一切的“消极的虚无主义”,而是作为“强力象征”、拥有决定自身价值权利的“积极的虚无主义”[3]。这种虚无主义不仅是对时代精神状况的事实判断,还是一种超越当时欧洲悲观主义的价值追求。然而,在现代社会,在多样化社会思潮、社会结构变革及多种传播方式等共同作用下,从否定人自身价值走向对人的彻底解构,虚无主义被包装成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导致各种形式的虚无主义产生,其中历史虚无主义便是虚无主义在历史文化领域的时代症候,其认为历史与文化传统是“虚无”的,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西方自由主义为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借口”。自由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代名词,深刻影响着西方国家的发展。对西方国家而言,自由主义逐渐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意识形态”,高度的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使自由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演变成相对教条主义。在1980年之后这一表现尤其突出,新自由主义反对政府的一切干预,导致了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加剧,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对于非西方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西方自由主义表现为“西方中心主义”,西方国家不断向其输出西式民主,强化意识形态渗透。由于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资产阶级立场影响,自由主义者从开始便表明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立场。改革开放后,西方自由主义加紧对中国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否定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留下了蔓延的空间。同时,西方自由主义的本质是强调“个人本位”,认为个人才是目的,社会和国家只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因此,基于个人主义的西方自由主义把追求个人利益作为行动的唯一原则,以个人功利主义来评价得失,必然导致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缺乏客观依据,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和文化传统打开了理论“窗口”。

后现代主义同样影响着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产生与发展。后现代主义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反基础、反本质等倾向,拒绝追问人的价值,“颠覆”“否定”“抵制”似乎已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代名词。虽然后现代主义一直崇尚反对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由于后现代主义存在多元价值取向,其对思维方式以及核心价值观多持有怀疑的态度,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评判价值标准的模糊不清。具体而言,后现代主义对人的彻底解构与虚无主义个体的虚无化相契合,表现在历史研究领域则是否定一切历史事实,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动摇了史学研究的科学与价值。因此,在智能时代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必须认清后现代主义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批判后现代主义对真理、价值的否定。

(二)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形而上学方法论形成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立论前提

研究历史的真正目的在于探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与评价历史发展进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物质世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即马克思所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人类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客观存在,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考察历史。

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以事实为依据,从客观存在中发现历史规律,正所谓“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5]。从表面来看,智能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同样在“研究历史”,但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唯心主义的历史观,采用孤立、片面、静止的形而上学方法论,以个人立场和主观意志解读历史,混淆历史的现象与本质,诱导民众误读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究其根本,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主义为基础,本质上是历史唯心主义,因而是一种“感性”“直观”而非理性的历史观,不具有科学性。正是由于以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待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历史的考察只会停留在表面。社会历史本身充满着矛盾与挑战,决定了考察历史需要辩证思维,不能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观察历史,而历史虚无主义这种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只会歪曲历史。一旦陷入唯心主义世界中,真实的历史事实就会被掩避,“碎片化”“多元化”的历史认识注定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思”。

(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为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助推载体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6]因而,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植根于客观变化的社会存在之中。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智能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不断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借助智能化的传播手段,敌对势力有计划地在国际经贸合作中渗透意识形态因素,积极推销“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带有明显政治意图的西方思想,通过恶意丑化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歪曲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此,习近平强调,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7]。

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智能技术已嵌入传播媒介的各个环节,驱动着传播媒介的智能化变革,不断渗透到意识形

提醒您:因为《解蔽虚无“陷阱”: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何以存在及其批判》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解蔽虚无“陷阱”: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何以存在及其批判》在线阅读地址:解蔽虚无“陷阱”: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何以存在及其批判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