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第六章 泛爱众

书籍名:《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txt下载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笔趣阁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顶点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快眼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第六章 泛爱众,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概要】


前一章说一个“信”字,要生起真诚心,这一章说“泛爱众”,就是要生起平等心,平等心生起来了,那么清净心与真诚心都来了。从最开始的入则孝,出则悌,这还在入世中修炼,而到谨与信,就致力于身口意的修炼就已经有出世之心了,到本章修平等心,则可直达与天地同参的出世境界了。孔子希望从小家的孝悌,再扩展自己的心怀,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于是大同世界就来到了。佛陀也是从孝悌开始,然后到泛爱众,然后到平等博爱所有众生,天地与我合一,众生与我同体,到这个时候就没有一切你与我的区别了。故孟子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佛陀修行的三部曲。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以禅宗最为兴旺。毛泽东高度评价《六祖坛经》,说:“我不大懂佛经,但我觉得佛经与佛经是有区别的,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六祖的弟子们为了打破心外求佛的修行障碍,他们把众生平等的境界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如临济喝、德山棒开辟了佛教的新局面。禅宗的棒喝表面上看来是佛教史上的一场革命,打破了佛教庄严的偶像崇拜,可因为有德山和临济这样的大禅师担当,它并非违背了佛教。他们的思想仍旧可以落实到佛与众生平等的思想基础上。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所以他们一定要打破偶像崇拜才能让学人明心见性。

从“众生平等”的道理来看“泛爱众”,那么我们的高度就不同了,如果在儒言儒,在佛言佛,而不知道将儒佛融合起来分析,那么就我们还在云里雾里,看不到真实境况。这就是我在本章一开始就用“众生平等”的道理来说明“泛爱众”的原因。

在本章告诉我们两种人受人推崇,一是品行高尚,一是才能杰出,我们要向他们看齐。道德高的,儒家称仁者,在佛经中多称为善知识。仁者与善知识是我们的引路人,因此在“泛爱众”中,我们首先要敬重仁者与善知识,如果不追随仁者与善知识,怎么去找到解脱的道路呢?父母给我们生命,而善知识给了我们慧命。除了要敬重仁者与善知识,还要尊敬那些有杰出才能的人,因为你接近这些人,就能学到真实的本领。对于那些夸夸其谈,没有真实本领的人,你就要远离,因为你跟他们在一起,只会浪费时间。为什么要亲近有才能的人呢?从第一章“有余力,则学文”,到第五章“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我就一直在谈这个问题,就是不能忽视学本领,要为众生服务,就必须掌握过硬本领,否则“泛爱众”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有杰出才能的人,就要具有一种奉献精神。读书是为了求知识,今后好报恩双亲,奉献社会。读书毕业后,有了自己的事业,就有奉献的机会了。首先是孝敬父母,为家庭奉献。然后自己的本事大了,就更能为社会奉献了。一旦进入社会之后,我们要把自己一滴水融入到大海之中才有更大的力量,你个人就是再有本事,也只能完成某一方面的事情,你必须尊重大家的智慧,必须发挥每一个人的才能。如果别人有本事,你不尊重他,还嫉妒,甚至还随意诋毁,你必然无法立足,更无法融入社会这个锻炼人的大洪炉,最后你自己那点本事也发挥不了,一事无成。

“泛爱众”的境界就是平等心,所以本章无不从这一主题反复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抓住这个主题分析就能抓住本章的根本,若从其他细枝末节解读,就难以抓住本章的根本。本章告诫我们,无论贫富,无论新旧,我们都要生起平等心,不要嫌贫爱富,不要喜新厌旧。因为内心的分别执著很严重,所以很多人面对富贵之人,或者有权有势之人,常常露出谄媚的嘴脸,巴结奉承之态可鞠。因为他内心惧怕他,或者有求于他。若心中视众生平等,就不会惧怕他;若心中安贫乐道,就不会有求于他。所以关键是心中有私欲,不能生起平等心。而处于弱势阶层的人,他们大多处于贫穷地位,无依无靠,本来是非常值得我们同情的人,可我们要是不仅不同情,反而傲慢无礼,颐指气使,甚至巧取豪夺,置人于死地,这种罪孽有多大呢?反之,我们扶贫济困,对一切贫穷之人均有最起码的尊重,不把他们当下人看待,因为怜悯而生起平等心,这种功德又有多大呢?佛说犹如供养了百恒河沙无数诸佛。至于喜新厌旧,人之常情,可孔子说:“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所以就必须做到“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对长短、善恶不生分别心,这可是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短处,都不想别人知道,你要是揭短就等于揭开他的伤疤;人人都有隐私,千方百计都不愿意别人发现,你要是揭开就可能使人无地自容,甚至寻了短见。世间上没有完美的人,人有长短都很正常。对待善恶也是如此,人有长短,也有善恶。如果人都善了,全没恶了,就在净土了。说别人的好处,往往就能促进别人更加努力行善;要是说人的坏话,则往往得到相反的后果。《文昌帝君阴骘文》提出“常常隐恶扬善”,孔子说:“乐道人之善。”印光大师说:“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他们都在说平等心。如果对一切众生不生分别心了,全是菩萨了,那么我们就成佛了。可真正的菩萨,光是“隐恶扬善”还不行,还要激发别人的善心,共同建立良好的德行,如果别人有了过错就要及时规劝,这样才是菩萨道。《弟子规》概括为:“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要走向平等心,就要利益大众,所以在对待付出与索取的关系上,就要与凡人不同,在奉献上要越多越好,在索取上要越少越好。这就是《弟子规》所说:“与宜多,取宜少。”如果付出得越多,得到的越少,这就叫作仁者(儒),就叫作菩萨(佛),就叫作真人(道)。仁者与菩萨,都要先人后己,就是做任何事情,一开始就要考虑别人的利益,如果损害别人的利益来获得自己的利益,这样的事情就千万不要做。先人后己,要学会换位思考。这就是《弟子规》所说:“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成语的含义就是告诉我们要换位思考。孔子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就是一个“恕”字。能履行恕道,就能怨亲平等。只思报恩,不思报怨。对待奴婢仆人,先要以身作则,然后要仁慈宽厚。对待下属要做到使人口服心服,自己就先要身先士卒,你这个榜样做好了,别人才会口服心服。



【原文】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1]。

行高者[2],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3]。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4]。

勿谄富,勿骄贫[5],勿厌故[6],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7],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8],祸且作。

善相劝[9],德皆建[10];过不规,道两亏[11]。

凡取与[12],贵分晓[13]:“与宜多[14],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15]。

恩欲报,怨欲忘[16],报怨短,报恩长[17]。

待婢仆[18],身贵端,虽贵端[19],慈而宽[20]。

势服人[21],心不然[22];理服人,方无言[23]。



【注释】


[1]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天下所有的人都要互相爱护,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这是一种理解,意思是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就要如同一个大家庭一样要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此外,亦有将“天同覆,地同载”理解为“大家都受天地万物的滋养”,可这样翻译怎么与前面所说“凡是人,皆须爱”联系起来呢?这里还需要补充说明,意思是天空覆盖大地,使大地上的一切都雨露均沾,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将爱心撒向一切众生。大地承载万物,万物都能在上面生长,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将爱心撒向一切众生。其意义同于“厚德载物”,意思是指君子的品德应如大地般厚实可以承载万物和生长万物。

[2] 行高者:品行高尚的人。行:品行。

[3] 非言大:不是自夸自大。言大:言过其实,夸大其词,喜好吹牛。

[4] 勿轻訾(zǐ):不要随便诋毁。訾:说人坏话,诽谤,诋毁。轻:轻易,随便。也有的书注释为“轻视”,将修饰“訾”的“轻”变成一个动词,“轻訾”就译为轻视、毁谤了。

[5] 勿骄贫:不要看不起穷人,对穷人傲慢无礼。骄:傲慢,骄矜。

[6] 勿厌故,勿喜新:这是把“喜新厌旧”分成两句,所以要合起来翻译。如果分开翻译,不要厌弃过去的朋友,不要喜欢新交的朋友,前者还可理解,后者为什么新交的朋友就不能喜欢呢?所以就要从喜新厌旧这个成语的意思来理解,因为喜欢新的就厌弃旧的,如喜欢新交的朋友就忘记了过去的老朋友,喜欢新的情人就忘了结发妻子,多指感情不专一,见异思迁,这才说明这个人的品行有问题。

[7] 人有私:别人有隐私。私,秘密,隐秘的事,即隐私。

[8] 疾之甚:指责批评对方太过分。疾:痛恨,憎恶,非难,此处是非难,即批评责难的意思。

[9] 善相劝:互相劝勉行善。

[10] 德皆建:德行一起建立起来。

[11] 过不规,道两亏:有了过失不互相规劝,那么两个人的道德都会亏损。道:道德,道义。两:双方。亏:缺损,损失,亏损。

[12] 凡取与:凡是拿取和给予。取:取得。与:给,给与,给予。根据前后文的意思,这个取与,即可指与朋友交往时,如果得到别人的东西,那么今后还别人时就要给的更多,民间“借牛还马”的意思。还可以指在分配东西时,自己那一份要尽量少,给别人就要多。

[13] 贵分晓:最重要的是心里要清楚明白。贵:最重要的。分晓:明白,清楚。后文才是回答要清楚明白什么事情,所以后面要用冒号。但有人将“凡取与,贵分晓”作一句话翻译:“拿人家东西和给人家东西,特别要分得清清楚楚。”这样下文就不是指要明白的内容了。

[14] 与宜多,取宜少:给的应当多,拿的应当少。《礼记》中说:“分配财物时不要贪求多得。”(出自《礼记·曲礼上》,原文为“分毋求多”)

[15]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段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分开说法,整体来理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加人:将要施加给别人。即速已:就要迅速停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自己做不到,也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16] 恩欲报,怨欲忘:有恩思报答,有怨快忘记。

[17] 报怨短,报恩长:报复怨恨的念头要短而健忘,报答恩情的愿望要长无止境。这里的报怨并非真的去报复,如果要报复,短时间也能完成报复的行为。报恩长,也不是指花更长的时间去报恩,而是指报恩的念头一直要有,不会断绝,无论已经报答还是没有报答,都要一直有报恩的念头,报众生恩永远没有穷尽。所以翻译这句话往往容易引起误会,致使一些译文出现误差,不符合原意。

[18] 待婢仆:对待婢女或仆人。待:对待。婢:婢女。仆:仆人。

[19] 虽贵端:虽然要注重自身品行端正。

[20] 慈而宽:仁慈和宽厚。慈:仁慈。宽:宽厚,度量大。

[21] 势服人:用势力去使人服从。

[22] 心不然:内心却不以为然。然:以……为然,认为……是对的。不然:不以为是。

[23] 方无言:才无话可说。方:方才,才。无言:本来指无话可说,也有人注释,特指没有怨言。



【译文】


天下所有的人都要互相爱护,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共同拥有同一个地球,就要如同一个大家庭一样要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会高,可人们敬重的并非他的外表高大。

一个才学丰富的人,名望自然会大,可人们所佩服的并非他自夸自大。

自己有才能,不要只想着为自己谋私利;别人有才能,不要随便诋毁。

不要谄媚巴结富有的人,不要对穷人傲慢无礼;不要喜新厌旧,忘记了过去的老朋友。

当别人没空时,不要因自己的事去打搅他;当别人不安时,不要跟人家说话而去打扰他。

别人有短处,千万不要揭开来。别人有隐私,千万不要说出去。

称赞别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别人知道你赞扬(现在网上常说点赞)他后,就更加努力了。

宣扬别人的过失,本身就是一种恶行,批评责难对方太过分,就会招来祸害。

朋友之间互相规过劝善,则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在道德上就都会有缺陷。

凡是拿取和给予,心里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给的应当多,拿的应当少。”

将要施加给别人,先要问问自己能否做到,如果自己做不到,赶快停止要求让别人去做。

有恩思报答,有怨快忘记;报复怨恨的念头要短而健忘,报答恩情的愿望要长无止境。

对待婢女或仆人,最重要的是自身品行要端正,虽然要注重自身品行端正,可对他们还要做到仁慈和宽厚。

用势力去使人服从,别人就会口服而心不服;用道理去说服别人,别人才会无话可说。



【解读】

从真诚心到平等心


前一章说一个“信”字,“信”就是诚信,诚信就是真诚心,真诚心就是清净心。这一章说“泛爱众”,“泛爱众”就是要生起平等心,平等心生起来了,那么清净心与真诚心都来了。从最开始的入则孝,出则悌,这还在入世中修炼,而到谨与信,就致力于身口意的修炼就已经有出世之心了,到本章修平等心,则可直达与天地同参的出世境界了。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将我们带入一个平等的世界,天下所有的人都要互相爱护,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意思就是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就要如同一个大家庭一样要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从小家的孝悌,再扩展自己的心怀,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于是大同世界就来到了。

所谓大同世界就是一个平等世界,“泛爱众”就是为了实现这个世界。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一个平等世界,再也没有剥削人与压迫人的制度,人与人之间再也没有不平等的关系。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与孔子所倡导的大同世界殊途同归。因此,到了最高境界一切分别渐渐就会消失,而一旦平等心生起来,出世的境界就会来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培养你的销售状元 帕尔迪:梦想由建筑开始 女性主宰的世界 女人就是要有钱 女人变有钱真简单 暖财安生:家庭理财规划书 撬开苹果 抢滩资本 钱道 千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