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与“大孝”

书籍名:《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txt下载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笔趣阁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顶点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快眼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与“大孝”,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论语》学而篇记载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既然养亲的最高境界是“大孝”,那么“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不是妨碍了“大孝”?因为这句话如果理解为父亲死了三年也不能改变他的路线、思想、主张等等,那么确实是妨碍了“大孝”。所以,今天的人就有了反对孔子的依据,哪能什么都是老子说了算?这难道不是“愚忠”“愚孝”吗?不仅今人,从古至今,古人读到这里也有障碍,如朱熹等人就要作委婉的解读,可怎么解释还是解释不通。

朱熹《论语集注》的解释是,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还是南怀瑾先生另辟蹊径,他在《论语别裁》说:

“讲到这里,我们要向前辈的某些儒者、理学家、读书人告个罪了,他们的解释,又是错误的。他们说看一个人,他父母还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时候看他的行为,三年当中,没有改变他父母所走的路线,这个人就叫作孝子了。问题来了,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感,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这样,问题不就来了?如果遇到坏人的话,明明知道错,可推说:‘孔子说的呀!圣人说的呀!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错三年呀!’这叫圣人吗?照这样讲,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儿的孝道哲学。为什么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通吗?不通!这些问题,都出在过去的误解。当然,宋儒并不一定完全错,但像这种错的地方,我们要注意。所以古人说,读书要顶门上另有一只眼。中国宗教里有的神像,多一只眼睛,名为智慧眼。我们要用宗教家所谓的智慧之眼去看,就很容易了解了。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父亲、师长的面前,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来,却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做好人,就要做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

在父亲面前言行一致,即使父母死了还是要说得到做得到,这是南怀瑾先生的看法。这个看法很有道理,第一章我们已经说了《弟子规》要落实到实践中才有用,孝道要具体体现在生活中,否则说的更多做不到,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认同南怀瑾先生的解释。但是,言行一致,不仅三年是这样,三年以后也还要这样,这个没有时间界限。所以我的想法,对于“道”的理解,还是我第一章在“本立而道生”的看法。

《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通过实践孝悌,可以走向仁的境界。所以《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做到了孝悌,那么他就能够站稳脚跟了,终究会大彻大悟,发现大道的本源。“道”的解释,我们一般都理解为思想体系。但是,“道”在这里就是“仁”,就是大道的境界。

所以综合南怀瑾先生的“言行一致”,我们是否可以再重新解释“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道”。

查《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道”第二十五个义项解释为“正直”。举例《尔雅·释诂下》:“道,直也。”王引之述闻:“直、道,一声之转。……《说苑》云:‘易道,即易直也。’”《说苑·修文》:“乐之动于内,使人易道而好良;乐之动于外,使人温恭而文雅。”

于是,可见将“道”理解为“正直之道”,既有言行一致的意义,又有大道的境界,还是离不开儒家的核心思想“仁”。

这个“三”字也不一定是三年,而是多年的意思(如三思而行),即一直不变父亲的正直之道。



【例证】

南海活观音


在民国初有一则“南海活观音”的故事(疑从清朝古籍《德育古鉴》发展而来,作者注)。

过去有一个屠夫,生性暴烈,甚至对自己的老母亲也大声喝斥、动辄拳脚。有一天,他听说普陀山有一尊活观音非常灵验,决定发心去朝拜。这位屠夫到了普陀山,到处找不到活观音,就请教住持老和尚:“活观音在那里?”

“活观音已经到你家里去了!”老和尚回答说。

“活观音长得什么样子呢?”

“啊!衣服反过来穿,鞋子倒过来踏的,就是活观音,你赶快回去,一定可以看到菩萨。”

屠夫一听,日夜兼程急急忙忙赶回家里,到家已是夜半人睡的时候,急促粗鲁地叫门:“快来开门哪!我回来看活观音!”

睡梦中的老母亲忽然听到儿子的吼叫声,惊慌地从床上爬下来,深恐开迟了,要挨儿子的打骂,黑暗慌乱中,衣服穿反了,倒拖着一双鞋子,匆匆忙忙来开门。

儿子一看见一个反穿衣,倒踏鞋的妇人,于是倒头就拜:“您就是活观音!您就是活观音!”

这位老母亲知是菩萨感应,于是把握机缘,教诲他:“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从此以后,屠夫痛改前非,变成孝子。

这个故事说明,人们只知道心外求佛,而不知孝顺父母就是菩提心,此时自己就是佛。拜心外之佛,不如发菩提心,从孝顺父母开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培养你的销售状元 帕尔迪:梦想由建筑开始 女性主宰的世界 女人就是要有钱 女人变有钱真简单 暖财安生:家庭理财规划书 撬开苹果 抢滩资本 钱道 千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