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真相与错觉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真相与错觉

面对注定失败之人:接受无法改变的

书籍名:《真相与错觉》    作者:塔莎.欧里希
推荐阅读:真相与错觉txt下载 真相与错觉笔趣阁 真相与错觉顶点 真相与错觉快眼 真相与错觉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真相与错觉》面对注定失败之人:接受无法改变的,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罗伯特刚刚担任一家小型IT证券公司的软件开发经理,他对这份新工作很满意,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他有个很棒的老板,他非常信任、喜欢他的同事。事实上,罗伯特对这份新工作的所有方面都很满意,除了一个人他超级不喜欢之外。这个人名叫玛丽亚。

和大多数缺乏自我意识的人一样,玛丽亚貌似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她是负责公司软件技术支持的经理,她固执地认为同事们会认同她的所有看法。一旦谁否定她的意见,她便会严厉贬损那个人。她通过恃强凌弱的做法控制了自己的团队,但这种做法大大打击了下属的积极性,使他们无法义无反顾地帮助客户。最重要的是,玛丽亚会抓住所有机会提醒同事她的学历有多高,经验有多丰富。

就连玛丽亚那位“冲突回避型”上司貌似也有几分怵她。几年前,这位上司曾努力对抗过她,却徒劳无功,于是只好作罢,任由她一意孤行。玛丽亚的所作所为让办公室里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冲突不断。也许她曾隐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何种影响,但她从未表露出来。

罗伯特日复一日地煎熬着,他觉得玛丽亚对整个团队的影响就像癌症一样致命。她的同事不敢质疑她,唯恐她大发雷霆。她的上司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监督她的行为,这一点也让同事们非常沮丧。久而久之,罗伯特发现,自己每天早晨醒来后越来越不想去上班了。

后来有一天,人力资源部主管的一条通告让他看到了希望。公司领导团队的每位成员(罗伯特和玛丽亚均位列其中)都有机会收到来自同事的匿名书面反馈。终于有机会说话了!罗伯特暗想。

写下反馈时,罗伯特决定要真实地将那些快把大家逼疯了的行为逐一写下来。“玛丽亚非常尽职,”他写道,“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语气粗鲁,过于干涉员工的工作,还常常炫耀自己的高学历和经验,这样做会挫伤团队士气,影响公司业绩。”写完反馈后,罗伯特感到一种莫名的放松。他觉得,玛丽亚真的不是卑劣的人,她也许只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妨碍团队吧。

人力资源部主管收集并汇总了大家的反馈。几天之后,公司领导团队的8位成员,包括罗伯特、玛丽亚以及其他几位领导聚集到一间会议室,讨论每个人从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罗伯特非常紧张却又满怀期望,他感觉大家终于要说到那个显而易见却始终被忽略的问题了。

那天上午的讨论推进得很缓慢。因为某些原因,玛丽亚要求最后一个发言,整个团队都屏住呼吸,紧张地期待着。终于轮到她发言时,会议室的气氛就好比一块发热的棉花糖一样让人感到焦灼。

“看到各位对我的看法,我真的非常震惊,”她开口道,“翻看你们对我的反馈时,我觉得非常不高兴!”这时,整个团队的人都变得很紧张。此时她会不会意识到她的错误呢?她的魔咒会不会就此解除呢?“但坦白说,我觉得这些评价都与我不符。”她这样说。

尽管这种感觉就像几面墙同时崩塌,可屋子里却一片死寂。没有人知道究竟该如何回应玛丽亚的这番表态,很明显她依然坚信自己没有错。罗伯特清了清嗓子,试探着问道:“玛丽亚,大家的评价是什么?”

“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我没有听到任何确实需要改变的事情!”她断然答道。

“你为什么这样说呢?”罗伯特追问道,尽量保持平静。

“有人说我太自我,总会提起自己的学历和经验。这个人明显是嫉妒我的成功!”

“为什么有人会说这番话,你还能想到其他理由吗?”他小心翼翼地问。

“还能有什么其他理由?”

罗伯特感觉可以试着引导一下,但还没等说出一个字,玛丽亚接着说道:“没有其他理由!”

罗伯特看了玛丽亚一眼,瞬间权衡了一下利弊,他本想承认那些评价是他写的,然后随便说一个例子,证明自己的这番评价并非无中生有。虽然起初他还挺乐观,但他突然意识到这样做没有好果子吃。

事情如他预想的一样。此事过去整整一年后,大家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只有玛丽亚除外。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参照收到的反馈努力做出改变时,只有玛丽亚依然如故。她不仅对同事的意见充耳不闻,还一再提醒这些同事他们当时的评价错得多离谱。

自欺欺人之人分为三种类型,玛利亚代表的是第一种:注定要失败的人。注定失败之人总是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固执己见。因为他们不能(或者不愿意)考虑自己认知外的其他想法。任何试图揭露他们不那么讨人喜欢的个性的人,都会被他们阻拦。因为觉得自己已经接近完美,所以他们很少愿意承认自己可能还有上升空间。尽管可以通过关乎其利益的说辞(“这个行为有损你的声誉”)偶尔吸引他们听听反馈,但通常来说,挑战他们的自我认知基本没有任何意义。[5]

当发现自己生活中有人属于注定要失败之人时,人们很容易感到绝望。好消息是,尽管我们无法将洞察力强加于这类人身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采取行动,将其对我们的成功及幸福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事实上,从罗伯特与玛丽亚和平共处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首先要努力控制自己的反应,然后进一步了解她对自己及整个团队的影响。

一旦罗伯特意识到玛利亚根本就不想提升自己的洞察力,他便转而要求自己采用“只同情,不评价”的思维模式。他没有一直纠结于她的行为,而是意识到他们两人不过是所选的道路不同罢了。如果回头去看第一章那个“赛马意识”的类比,我们会发现罗伯特选择的是加速冲出去,而玛利亚最终却只有死路一条。意识到这一点,罗伯特就知道玛丽亚是一个为生活辛苦挣扎的人,而非心怀恶意的自大狂。意识到玛利亚的自我意识缺陷并不是他而是玛利亚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她本人才需要面对的问题,这对罗伯特而言也是一种解脱。

罗伯特并不是唯一一个采用这种方法的人。我们在研究中也曾对那些自我意识独角兽做过调查,问他们如何与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注定要失败之人”相处,约一半的人说他们会直接干涉,但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不同策略控制自己的反应。斯坦福大学教授鲍勃·萨顿在《混蛋止步法则》(The No Asshole Rule)中分享了一个颇具启发意义的隐喻,可以管理我们对那些“注定要失败之人”的反应。假设你正泛舟水上,小船正顺流而下,你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块高低不平的空地。你划着桨穿过急流险滩时,突然掉进沙里。

在这种情形下,大部分人会奋力求生:要么努力爬回船上,要么努力游到岸边,要么努力抓住一块滑溜溜的岩石。这些办法实际上更有可能害死我们,而非救活我们。我们在水中越少挣扎,就会越快发现自己处于安全的水域中。罗伯特喜欢这个隐喻,这个故事提醒了他。其实他控制反应的能力很强。比如,玛丽亚说了反对他的话,他不会坚持与她作对或者让她认识到自己的方式有问题,他只会想脚先踩水上浮,尽可能快地离开凶险的水域。

面对这样一个自欺欺人之人时,简单地认定他(她)是个失败的人很容易,但如果我们挑战一下自己,说出他们的几个优点,那又会怎样呢?这是另外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利用了重新整合,或者说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我们自身的问题。当玛丽亚带着她13岁的女儿来上班时,她对待女儿的方式着实令罗伯特感动:她的和善让人难以想象,言出必行,脸上写满了母亲的骄傲。与玛丽亚共事时,当她对自己不那么友善时,为了控制住自己的反应,罗伯特就会迫使自己想起玛丽亚和善的母亲的形象。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用来应对“注定要失败之人”,这种方法罗伯特小学时就学过了。5年级时,班里的小混混抓住小罗伯特不放,小罗伯特每天回家都会哭,害怕第二天还会挨欺负。这种情况一连持续了几个星期,直到他母亲说了一席让他终生难忘的话:“亲爱的,这个孩子是个混混,他很卑鄙,很残忍,我知道他对你伤害有多深。但你可曾问过你自己,他能教会你什么?”开始时,小罗伯特觉得妈妈是不是疯了,他能从那个满怀恶意的魔头身上学到什么?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也许自己想得太简单了。也许这次经历是他了解自己的一次机会。他想,也许他在告诉我,我需要更加努力维护自己的权益。于是他就这样做了。

罗伯特想起这件事时,距上次会议室那件事已有几个月了。自从那天起,玛丽亚总是针对他发很多无名火。一天傍晚,在度过煎熬的一天之后,罗伯特终于受够了。他打算辞职。但在开始写辞呈时,他想起了母亲的那番话。他意识到玛利亚只是另一种恃强凌弱之人。因此,罗伯特问了母亲多年前提过的那个问题。这次他是否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学几招,用来对付难相处的人?

于是罗伯特试着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效果立竿见影!他开始不再把这种境遇视为侵蚀灵魂的马拉松,而是当成既有趣又有益的挑战。尽管玛利亚对这一切一无所知,但她却在帮助罗伯特提升自我意识,将那些自欺欺人的酸涩柠檬变成了入口酸甜的柠檬汁。

“注定要失败之人”并非自欺欺人之人唯一一种类型。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种类型,我们会发现,这种类型的人与“注定要失败之人”看似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为另外一种非常不同的问题所困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逻辑 低增长社会: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危机的应对之道 1分钟物理 深度营养:为什么人类的基因需要传统饮食 获客 叛逆天才:拒绝一颗盲从的心,让自己闪闪发光 女配手握龙傲天剧本 女主她超可爱 女尊之夫郎是只鬼 女尊之科举宠夫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