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真相与错觉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真相与错觉

构建模块三:持续的投入和保持自我意识的过程

书籍名:《真相与错觉》    作者:塔莎.欧里希
推荐阅读:真相与错觉txt下载 真相与错觉笔趣阁 真相与错觉顶点 真相与错觉快眼 真相与错觉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真相与错觉》构建模块三:持续的投入和保持自我意识的过程,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一个明媚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我打量着自己刚进来的办公室:右边是一张整洁的长办公桌,中间放着一台巨大的苹果电脑;左边是一个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人形公仔、家人合照、奖杯以及其他小摆设,包括在动画电影界举世闻名的一只手的铸像。几分钟前,我踏进美国加州爱莫利维尔市占地22英亩的校园,穿过一条长长的、绿树成荫的行人道,来到了史蒂夫·乔布斯大厦。在前台两侧,一侧是两个真人大小的《怪兽电力公司》(Monsters,Inc.)中的毛怪和大眼仔,另一侧是《玩具总动员》(Toy Story’s Woody and Buzz)中的伍迪和巴斯光年的巨型玩具雕塑。后面的墙上贴着电影《勇敢传说》(Brave)中苏格兰公主梅莉达的海报,梅莉达骑着一匹骏马穿越森林。

那天是星期二下午,我来到皮克斯公司总部,坐在公司杰出总裁艾德·卡特姆的办公室里。和许多人一样,我非常喜欢他在2014年出版的《创新总动员》(Creativity Inc.)。书中有一些元素引起了我的兴趣,加上我研究自我意识,所以我想找艾德谈一谈。此外,我也想多了解一下艾德在《创新总动员》最后一章中提及的皮克斯公司如今不知名的“评论日”(Notes Day)。

当时是2013年,尽管拥有一系列票房破纪录的电影,但皮克斯公司正在经历令人沮丧的惰性。除了不断飙升的制作成本之外,卡特姆与团队注意到一个微妙、令人不安的趋势,尤其是卡特姆,他把这一趋势的核心原则称为“由自我意识所领导”。[23]近年来,随着公司的成长,公司文化也发生了改变。如今不再信奉“畅通无阻的沟通”[24]可以铸就成功,员工们似乎开始越来越多地审视自己。卡特姆想知道为什么人们不愿讲真话,还有一点同样重要,那就是要怎么应对这一现状。

很明显,只有鼓励和反馈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一个专门的过程来促成反馈。因此,在3月11日,皮克斯公司停业一天,举行“诚实之日”,他们称之为“评论日”。在评论日的前几周,皮克斯的主管们向员工提出一个问题:“今年是2017年,今年的两部影片都是在预算之内完成的。哪些创新帮助这些产品实现了预算目标?我们做了哪些具体的、不同于以往的事?”[25]主管收到了4 000多份回复,内容涉及1 000多个独特的话题,从缩短每部电影制作时间,到创建一个更好的工作室,再到减少电影中暗含的性别歧视。主管们从中挑选出100多个话题,让员工在171场独立会议上解决,会议地点分别安排在校园的三栋大楼里。员工可以自行选择参加哪场会议,所有会议都由训练有素的内部引导师主持。每名员工结束时会有一系列“退席形式”,即红色代表具体提议、蓝色代表头脑风暴、黄色代表最佳实践。此外,还有“理念倡导者”,即那些在交流中提出建议的人。

皮克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创意官约翰·拉塞特那天一开始就提醒每个人,坦诚对于自己的成功是多么重要。他强调,给出和接收不好的反馈并非易事,但还是恳求每个人不管怎样都要诚恳待人。“这么做可能让你觉得好像在针对你个人……”他说,“但披上一身坚硬铠甲,为了皮克斯,请大声说出真相,永远保持真诚。”

评论日后的数月里,卡特姆收到了员工的许多邮件,赞扬了这一活动的理念和效果。这次实验貌似(正如卡特姆所说)“打破了通向坦率的僵局[26],让大家可以更放心地说出心中所想”。[27]这次活动同样也提醒了每个人,“合作、决心和坦诚从不会让人们失望”。[28]

但如今,多少年过去了,我想要知道最终的判决。这项练习只是一场一次性的成功,还是真的对公司文化产生了持续的影响?领导者依然能听到来自员工的真话吗?员工在给出、接收坦诚反馈时真的会更舒服吗?

这些问题在我的脑海里盘旋,仿佛有所暗示一样,这时卡特姆出现在了门口。他上身穿着一件黑色短袖衬衫,下身是一条牛仔裤(手腕上戴着苹果手表iWatch)。他摇摇晃晃地走到我对面的椅子旁,用手指着右脚上的石膏,开玩笑地说道:“前几天在一个飙车族酒吧喝多了,做了个回旋踢。”我轻声笑着,感觉这应该不是他受伤的真正原因。

随着交谈的深入,卡特姆的思想深度让我感到诧异。他很专注,有学者气质,他的所有回答都没有流于表面。当我问到评论日之后发生了什么时,卡特姆更是如此,坐回到椅子上,调整了一下眼镜。我微笑着,期待他讲述一些故事,想借此了解评论日是如何使团队交流更坦诚,以及如何让每个人都讲真话的。

卡特姆选择了一个稍微不同的角度。“那绝对是一次宝贵的练习,”他说,“但我们漏掉了几件关键的大事。”卡特姆解释道,评论日的几个月后,他们的一部电影遭遇了重大危机。对领导者反馈的传统渠道和反向渠道都不再起作用,甚至到了这部电影有可能流产的地步。

我在笔记本上记录时,卡特姆停了下来。“所以问题都出在评论日上?”我皱着眉头问。卡特姆点了点头。“每个人都知道问题出在评论日上?”他又点点头。我目瞪口呆地问道:“在评论日上没人提出这一点吗?”卡特姆第三次点了点头,望着我的表情仿佛在说“是的”。

他继续说:“我们意识到,自己遇到了一个亟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评论日源于一个成功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我们与专家顾问团共同发明出来的,而专家顾问团是由导演和手握最佳剧本的人组成的。该团队曾经成绩辉煌,在会议上,大家可以放心地记录和批评。我们过去一直努力,希望全公司效仿这种培养安全感的工作模式。”

但是卡特姆告诉我,这导致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并非每位经理都具备寻求持续反馈的技能。“人们会从自己看到的和观察到的事物中寻找线索,”他说,“而不是根据他人所说去寻找。”不管主管向大家保证多少次团队会包容批评的声音,只要团队没有安全感,成员就会对自己说的话保持谨慎的态度。

第二个问题(就像卡特姆所形容的),评论是出于好意的批评,但评论终究不是解决办法。“解决问题,”他说,“需要付出大量努力,先要理解问题,然后计划如何采取行动。”评论日的最后,团队得到了成千上万条“评论”,但仍然需要将这些信息归类,找到规律,分清主次,然后才能找到解决方法。

但最令人震惊的是,有一些重大问题仍然完全未被提及。卡特姆确信,没人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是因为他们以为别人会提出来。由于领导者对这些问题不知情,因此也就不会开会讨论。“为一个自己甚至都不知道是否存在的问题提供安全的场所讨论,这很难做到。”他指出。换句话说,他们缺乏正确的数据,来质疑自己关于公司如何运作的设想(设想是五大基石中最棘手的一个方面)。

很明显,如果皮克斯的主管想要进一步打开反馈的阀门,就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做出一些调整,才能获得真正的回报。有两名员工、一名技术人员和一位艺术家提出一个系统:如果把进展不顺的事情告诉经理,会让人感到不自在,人们可以向一种叫作“同行的海盗”(Peer Pirate)的特定方法寻求帮助。卡特姆解释道:“在那段有海盗的日子里,船员会选择一位同行向船长反馈,包括提出问题、抱怨,双方都认为这个人不会因为所说的话而被杀害。”

皮克斯把“同行的海盗”作为一种反向渠道,来揭露那些不曾被人提及的问题。但8个月后,仍然没有出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这时,时任皮克斯总经理如今是皮克斯总裁的吉姆·莫里斯提议每个“同行的海盗”从部门中选择4~6名同事,这些同事要与卡特姆和莫里斯进行交流反馈。每个部门组建了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多元化,大家在一起很自在,因此也更可能与卡特姆和莫里斯相处愉快。

凭借这一方法,团队终于有所突破。“同行的海盗”认真地给出反馈,许多在评论日上未曾提及的问题开始被提及。“现在我们拥有了一种机制,可以在部门内部和部门间找到更深层次的洞察力和模式,”卡特姆笑着说道,“我们现在找到黄金了!”这些洞察力让公司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现在开花结果了。

但卡特姆很快指出,这一过程也不是什么尚方宝剑。有些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有些问题需要花点儿功夫,而有些问题仍需全力应对。“对我们和局外人来说,莫名其妙地认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他说。但“同行的海盗”带来的巨大价值在于,他们发现了一些系统性问题,正是这些问题阻碍了团队保持持续的真诚的反馈。通过寻找员工不讲真话的潜在原因,他们帮助聪明、有才华的主管营造出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下,大家愿意说出真相。

皮克斯公司的方法只是一个例子,证明了领导者如何才能打造持续的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企业文化。再看看另一个有些极端的例子。1975年,26岁的哈佛大学毕业生瑞·达利欧在纽约的公寓里创立了桥水联合基金。这家公司后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达利欧将成功归因于其“绝对尊重事实”和“绝对透明管理”[29]的原则。[30]

在桥水公司,公司鼓励员工喊停徒劳的行为,并且认为在背后批评他人是一种极大的冒犯。[31]所有的会议(除了私人或专有会议之外)都要录音,公司里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查看。桥水公司甚至在技术上投资,来支持反馈的自由流动。员工们使用公司配发的iPad平板电脑,在“问题日志”应用程序上公开记录问题和故障。包括达利欧在内的所有人都有一张“数字棒球卡”[32],可以对彼此的行为(如创造力、可靠性)进行1~10的评分。之后,卡片上会显示该行为的平均得分。通过另一个应用程序,员工会互给“点数”,“好点子”是奖励员工支持团队的行为,“坏点子”则表明该员工损害了团队利益。[33]通过这样的互动,联合首席投资官鲍勃·普林斯称:“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真相。”[34]

但代价是什么呢?其他公司应该效仿桥水公司的极端实践吗?该公司的经济收益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比历史上任何一家对冲基金公司的回报率都高。[35]的确,许多员工都说自己热爱公司,无法想象在别的地方工作会是什么样子。[36]但也有人认为,公司并不是因为“持续的批评”才成功的,而是尽管有“持续的批评”,但还是成功了。[37]一名前员工解释道:“你在桥水公司看到的,就是人们在练习空想心理学。一群二十三四岁的小伙子跑来跑去,可能是在确认问题。而这些问题我都不敢交给一个心理学博士来解决,更别提他们了。”[38]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公司的新员工仅仅在入职两年之内,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有30%的人都离开了。[39]

那么,达利欧是一名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才,还是奥威尔式的独裁者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问谁。尽管我赞同他追求真相的行为,但我也认为,桥水公司的方法可能要付出不必要的昂贵代价。大多数团队不采用如此极端的措施一样可以营造充满反馈的环境。现在就来看看其中的一个方法:坦率挑战。这是被我多次改进过的方法,它有助于灌输持续的团队自我意识。[40]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逻辑 低增长社会: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危机的应对之道 1分钟物理 深度营养:为什么人类的基因需要传统饮食 获客 叛逆天才:拒绝一颗盲从的心,让自己闪闪发光 女配手握龙傲天剧本 女主她超可爱 女尊之夫郎是只鬼 女尊之科举宠夫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