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真相与错觉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真相与错觉

自我肯定:不只做个斯图尔特·斯莫利[1]

书籍名:《真相与错觉》    作者:塔莎.欧里希
推荐阅读:真相与错觉txt下载 真相与错觉笔趣阁 真相与错觉顶点 真相与错觉快眼 真相与错觉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真相与错觉》自我肯定:不只做个斯图尔特·斯莫利[1],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当你想象一位象棋大师时,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画面呢?可能是某个安静、严肃的人;可能是鲍比·费舍尔的样子,面对棋盘弓着腰思考;也可能是一副很用功的样子,穿着高领毛衣,配上一身花呢夹克外套,眼前是一台超级计算机。不管心里想的是什么形象,你脑海当中这位象棋大师的性别是什么呢?很有可能,这位大师是一位男性。在这一点上,大多数人也和你一样。这便是许多无意识的刻板印象之一,就连最开明的人也会不自觉地有这种印象。尽管许多人都会意识到,自己对他人抱有一定的刻板印象,但通常因为缺乏洞察力,从而形成一种更令人惊讶的印象: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持有偏见。不管对其是否了解,我们都拥有这种倾向。

但这些刻板印象与应对反馈、提升外在自我意识有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说,在自身安全感受到冲击的领域,接收到令人难以接受的反馈,就像刀子一样扎人。鉴于弗洛伦丝从老板那里得到的反馈(起码一开始)是重要且出乎意料的,有时反馈会是重要且肯定的。换句话说,它指出了人们已知的缺点。不幸的是,指出这些缺点会让人们感到气馁、无助或完全放弃。我们马上会学到一种简单的方法,给自己接种可以预防这种反应的疫苗。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自我限制的观念会有多大的危害。

2014年,美国心理学家汉克·罗斯格贝尔和凯蒂·沃尔西弗想要了解这种“大多数棋手是男性”的刻板印象,会不会影响到女性棋手的发挥。[2]根据美国国际象棋联合会的资料,他们分析了来自不同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参加国际象棋锦标赛的数据,试图寻找男女学生面对不同性别的对手时的表现模式。不出所料,相比和其他女性对阵,女棋手在遇到男棋手时的表现要糟糕得多,足足相差20%[3]。为什么呢?当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存在消极的刻板印象时,在这里,指的是女孩对“男孩子更擅长下棋”的刻板印象,对证实这种观念的恐惧便会成为自我应验的预言。甚至在没有收到任何反馈之前,就已经如此。

这一效应被心理学家克劳德·斯蒂尔和约书亚·阿朗森称为“成见威胁”[4],已被许多有成见的群体在多个领域证实。在两人的一项研究中,非裔美国学生被告知一场标准测试是测量智力的标准。有一种普遍的成见认为,他们不如那些欧裔美国同学,测试结果正是如此。但当学生没有得知这场测试会测量智力时,两组受试者的得分相差不大。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提醒那些大学运动员(他们经常被视为学渣)身上有着“运动员”的特质,他们的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分数比那些非运动员大学生要低12%。[5]

成见威胁不仅会损害个人在测试或能力上的表现,还会严重阻碍人们取得长期的成功。女性大量涌入职场已有几十年时间,但在科学领域,性别差异却一直存在(尽管男女在学术能力上并无固有差异,但在美国,有关科学和工程方面的职位中,女性仅占22%)。[6]许多解释都把重心放在文化期待或规范之类的事情上。但在谢丽尔·桑德伯格出版《向前一步》[7](Lean In)10年之前,乔伊斯和戴维·杜宁就发现了另一影响因素。他们让男女大学生评价自己科学推理的能力。[8]几周过后,他们邀请这些学生参加一项据称与科学推理无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与男性相比平均要低15%,不管自己在测试中表现如何。这些发现表明,女性自我设限的观念以及之后的职业选择,很有可能是科学领域出现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但好在我们可以使用一种简单的干预手段,来抵制自我设限效应,即克劳德·斯蒂尔称为“自我肯定”的过程。当面对的反馈来自存在自我设限观念的领域时,花几分钟提醒自己,除了被否定的方面,我还有其他重要特质,这会增强人们的“心理免疫系统”。[9]比方说,努力拼搏了一年还是没有完成业绩,而这时马上要进行绩效评定了。要应对这一迫近的威胁,一个方法就是记住自己是一位有爱心的父亲/母亲,或一名尽职尽责的社区志愿者,或一位称职的朋友。

这话可能听上去有些过于简单或不切实际,但我可以向你保证这一方法有科学依据。例如,美国心理学家杰弗里·科恩指导一组7年级的非裔美国学生(都有成见威胁的倾向),让他们在学期开始前用短短10分钟写下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观。学期结束时,70%的受试者比没有接受这项练习的人取得了更高的成绩。这一进步导致不同种族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缩小了40%。[10]有趣的是,甚至还有证据表明,肯定自我让人们对威胁的反应速度变慢,这种做法降低了荷尔蒙皮质醇水平[11],有助于我们更理智地思考,不会丧失对全局的掌控。[12]

如果你看过艾尔·弗兰肯在综艺节目《周六夜现场》中所打造的斯图尔特·斯莫利的形象,自我肯定过程可能会在你脑海中唤起这样的形象:一个又矮又胖、身穿黄色毛衣的男子站在镜子面前,用一种单调的声音不断重复着:“我很棒,我很聪明,该死,大家都喜欢我。”从表面来看,不顾一切地说自己很棒不就是“感觉良好效应”吗?自我肯定会导致我们对严厉的反馈不屑一顾,还是极力为反馈辩解呢?

这一想法远非真相。尽管斯图尔特·斯莫利这一人物的存在也许让《周六夜现场》的收视率不断攀升,但其滑稽的表现却给科学的自我肯定帮了倒忙。严谨的科学研究通过实践清晰地表明,自我肯定不会让人们听到的变得碎片化,反倒会让我们对困难的反馈保持更加开放的心态。[13]为了自我肯定而自我肯定,可能就会踏入“感觉良好效应”的陷阱。策略性地运用自我肯定来给自己鼓劲儿,就能帮助我们听到难以接受的真相。[14]研究学者戴维·谢尔曼认为,自我肯定会使人们“更容易接受令人痛苦而难以接受的想法”。[15]毕竟,当我们能从更全面的角度想起自己是谁的时候,就能更理智地看待那些看似有威胁的信息。

几年前,我亲自领悟到了这一点。在开始写作本书的时候,我已经准备好去参加一个高中朋友组织的节日派对。说得委婉一些,那天我过得很糟糕。和许多我知道的作家一样,写书时,我会陷入极度兴奋和极度自我怀疑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中。(我丈夫称之为“作家双相障碍”)。此前,我一直忙于整理本书的几大核心部分。那周的前几天,经历了无数次错误的开始后,我终于拼凑出一些想法。但由于担心这些想法不可行,我把它们拍下来发给了一个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看看他有何高见。

令人害怕的是,他比我想象的要淡定很多。因为当时我已深感不安,他的评论让我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更糟的是,收到反馈后不到一个小时,我就要赶去参加派对。那一个小时我非常愤怒,一直在想自己到底该不该去。我想,让它见鬼去吧!去参加派对,起码在几个小时内能暂时忘了这件事。

走进温馨、惬意的酒店,窗户上满是雾气,唱机里播放着圣诞颂歌。我看到一张张多年不见的熟悉脸庞,内心欢欣雀跃。要知道,我的高中生活是一段非常耀眼的经历(希望你的储物柜里没有塞满各种优异成绩单和戏剧邀请函,不然我说的话就要站不住脚了)。整个晚上都在与老同学追忆过去,这正是我需要的。出乎意料的是,那晚我一次也没想过关于书的事。

当天晚上回到家,甜蜜又有些惆怅的情绪塞满心间。中学时代的快乐来得多么容易,我有些惆怅地回忆着。同时,我发现自己对写作困境有了一种乐观的看法。高中时的自己从不会在挑战面前畏缩,现在的自己为什么要逃避呢?那晚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暗暗下定决心,第二天我一定会搞定烦人的写作,不管问题是什么。那晚是我很久以来睡得最舒服的一次。

第二天早上,我从床上爬起来,端着咖啡走到自己的办公室。和之前的几天一样,我依旧充满恐惧。我不停地告诉自己,我会搞定的。就在马上要坠入充满绝望的反刍深渊时,灵感来了。突然之间,我对这份材料有了一种新的想法,这种想法更合理。那天结束时,我把修订版发给朋友看。令我极其欣慰的是,他对这些内容很满意。我意识到,那场派对不只是与老朋友度过愉快的一晚,它让我更加肯定自我,有助于我理性地看待朋友的反馈——这一反馈挖掘出自己最深的恐惧和不安。这种自我肯定使自我设限陷入困境,也激励我再一次直面挑战。

抛开我个人的经历不说,许多研究人员最近发现,追忆过去确实是实现自我肯定的一种有力的途径。比如,美国研究学者马修·维斯与同事对一群主修心理学的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对其在分析推理测试中的表现给予负面反馈之前,让他们回忆一次积极的经历。那些进行过回忆的学生对反馈结果没有那么抵制。有悖常理的是,他们也不太可能对自己的能力有自欺欺人的想法。[16]其他研究表明,追忆过去还会减少反刍[17],提升幸福感。[18]

因此,不管是通过唤起过去来自我肯定,还是想起自己最重要的价值观,你都可以抵制威胁性的反馈,更开放地聆听反馈。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研究已经表明,在获得威胁性的反馈之前进行自我肯定是最有效的方法。[19]虽然这种反馈有时会偷偷靠近我们(就像弗洛伦丝所经历的那样),但有时也可以预测,尤其是当我们已经按照自己的方式找到它时。因此,当你知道困难的反馈即将来临,首先要花几分钟时间振作起来。把自我肯定当作一张保险单:你听到的可能不会是一场灾难,但如果是,你也有保险护身,不必忧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逻辑 低增长社会: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危机的应对之道 1分钟物理 深度营养:为什么人类的基因需要传统饮食 获客 叛逆天才:拒绝一颗盲从的心,让自己闪闪发光 女配手握龙傲天剧本 女主她超可爱 女尊之夫郎是只鬼 女尊之科举宠夫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