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传记回忆 >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

“半条合格”的经济部主任(2)

书籍名:《一个记者能走多远》    作者:成思行
推荐阅读:一个记者能走多远txt下载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笔趣阁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顶点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快眼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半条合格”的经济部主任(2),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追踪报道城市建设可以说是步步为营,不达目的决不收兵。随后艾丰又在《人民日报》接连发了《城市在呼唤改革》、《不只是骨头和肉的关系》、《是整体才有活力》以及《小城镇是个大问题》等一系列有关城市建设的经济报道,在媒体上大声疾呼,直接推动了北京及其他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尤其是他撰写的1983年8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开创首都建设的新局面》,现在读来仍发人深省:

人们常说,搞建设如同在祖国大地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作城市建设这幅“画”,要用钢铁、水泥、砖石、玻璃,一旦“落笔”,便难更改。因此,建设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随意“涂抹”,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北京缺水问题述评

艾丰回顾自己从事经济报道的历程时,自豪地说:“经济报道包括其他写作,我一直在力求创新突破,中国媒体上的经济述评是我着力最多的一种体裁。对如何写经济述评,不谦虚地说,我有不少首创。很多人没有很好地注意这个问题,在我以前,所谓的述评就是综述,把一些东西堆到一块。而我把述评变成了新闻、通讯、评论为一体的一种综合体,就使其变得可操作性很强、政论性很强,知识性和趣味性也很强,成为集中强势的一种综合体。”

艾丰有两本新闻作品选集,1985年以前的作品选集名为《思考的笔》(1987年出版),1985年以后的作品选集的书名就是《经济述评自析集》(1994年出版),可见他将经济述评放在了自己写作中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思考的笔》一书的自序中说:“人们常把记者等文字工作者称为‘笔杆子’。这比喻有缺陷。难道他们是无生命、无个性、无头脑的‘杆子’吗?不,他们是有生命的‘笔’。他们不仅在奔波、记录、报道,他们更在思考、探索、追求!他们是‘思考的笔’!——这就是本书书名的来由。”这种思考、探索、追求,在作者的第二部作品集《经济述评自析集》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这部集子收录了艾丰48篇主要为述评体裁的作品,在每篇作品的后面基本上都有一篇作者的“自析”,目前被新闻界认为是研究经济报道特别是述评式报道的范本。

依笔者之见,追根溯源,艾丰真正的第一篇这种“四像”又“四不像”味道的述评式作品,是在1982年2月2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北京缺水问题评述》。它堪称艾丰突破新闻报道写作旧模式的一个代表作。

艾丰在山区待过,对那里的缺水状况有着切肤之痛。那里的农民过着非常艰难的缺水生活,一盆水要用几次,先洗脸、洗碗,然后再做猪食用水。农民们平时不洗脸,城里来的知青不能洗衣服,洗衣服要带进城,或者到很远的水库去。最干旱的季节,他们甚至用树叶把一滴一滴泉水引进水桶……可是一到城里,人们对水的浪费却随处可见。有着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艾丰觉得这件事必须呼吁一下,于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收集资料,悉心研究,方才命笔。

这篇报道所讲的问题和材料,客观来讲是人们经常都可以看到的,但是艾丰写来却扣人心弦。开篇时艾丰列举的事实就很让人触目惊心:

你可知道:为了保证北京供水,密云水库去年秋季已经停止向天津送水,为此,国家不得不花大量投资,引黄济津,到天津的水每方合一元多钱。

你可知道:为了保证城市和工业用水,京郊水库从去年6月就停止给农业供水,为此,郊区1981年粮食减产16亿多斤。大兴县芦城公社因缺水稻谷减产一半。社员说:“一吨水,到我们这儿就是一吨稻谷。”

你可知道:北京市一年用水量为47亿吨,而1981年6月至今年6月这个年份,只有可用水32亿吨,欠缺三分之一。

北京市水利局领导同志告诉记者:郊区84座水库,绝大部分没有蓄上水;十三处一个流量以上的大泉已经干枯。我们驱车田野,亲眼看到干沙刺目的河床和无水亮底的引水渠道。史书上有过记载的十三陵九龙池,如今是乱石一片;元初郭守敬“白浮引水”的白浮泉,现在只能从干燥的沙土中挖出那些当年口吐清泉的石雕龙头。

北京有些地方已经尝到了缺水的苦头,自来水变成了“夜来水”。人们把锅放在龙头下面,夜里锅一响,赶忙起来接水,满楼叮当乱响,呼号喊叫,影响第二天上班。住楼的人不得不添置水缸。甚至管水的市水利局大楼,去年夏天有一度二楼都上不去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叶卡捷琳娜:俄罗斯史上最风流的女皇 决策大脑 经济学家时刻 会好的:悲观者常常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好好告别 《科幻世界》2020年12期 变革的HR:从外到内的HR新模式 120医生答120问 生命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