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传记回忆 >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

“半条合格”的经济部主任(1)

书籍名:《一个记者能走多远》    作者:成思行
推荐阅读:一个记者能走多远txt下载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笔趣阁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顶点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快眼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半条合格”的经济部主任(1),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21世纪人才报》记者撰写的《中国财经记者难当重任》一文这样评价艾丰:

中国的第一代财经记者……代表人物是艾丰,这一代财经记者生活的时代正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风起云涌,大家渴望进行经济上的改革,但全民缺乏基本的经济观念和常识,因此,这一代财经记者的作品更多的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第二代财经记者则……

1986年底,艾丰担任了《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当时的经济部是由工商部和农村部两个部门合并而成的。人民日报社社长钱李仁亲自参加了经济部成立大会。艾丰在会上发表了如下就职演说:

今天是经济部成立的日子,其实也是一个结婚典礼。一个工厂的小伙子(指当时的工商部)娶了一个农村的大姑娘(指当时的农村部),证婚人就是钱李仁同志。结婚以后还要两地分居——办公室还不能合到一块。

感谢报社领导的信任,让我担任经济部主任。我认为,担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对全国经济有一个总体把握;二、在若干经济领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三、善于把经济转化为新闻。用三个条件衡量我,第一个条件不具备,第二个条件也不具备,第三个条件,虽然我是学新闻的,但由于前两个条件不具备,所以最多只具备半条。三个条件只具备半条,显然是不合格的,但是我一定要努力及早补足条件。

这也就是他集中精力研究经济问题的起点。

艾丰虽然年过40才开始潜心研究经济问题,转轨财经报道,但是凭着他的专注以及悟性,很快就成长为一个出色的财经记者。不仅如此,由于他在体裁、内容和方法方面勇于突破,经济报道取得了极大的独创性成功。

蹩脚的经济报道记者,报道往往写得“内行人不愿看,外行人看不懂。”艾丰说:“为什么‘内行人不愿看’呢?就是因为记者没有抓住经济工作中关键的或要害的问题。自己首先没有钻进去,没有弄懂,怎么可能把经济工作中的问题反映好?”

抓住“经济工作中关键的或要害的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调查、思考,再把这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构剖析,提出启发性甚至指导性的办法,这是艾丰的拿手好“戏”,这也是艾丰的报道备受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京向何处去”

1979年4月的一天,艾丰去北京市城建部门采访,想写一组反映北京城市建设成就方面的报道。在一间办公室里,北京市城市规划局的四位处长等候在那里,一见面他们就说:“欢迎!听说记者来,我们各处都开了会,大家叫我们把意见集中起来,希望你能写个内参向中央反映。至于成就方面的材料,在谈完这方面的情况后,你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

“好,只要有新闻价值,不管是适合公开报道还是适合发内参,我都想了解。”

“北京作为全中国的首都,城市建设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怎么定位,向哪个方向发展,把这些问题先搞清楚至关重要。可是北京城市建设的方针目前还不明确,关键在于工业和城市的关系没处理好,大量地在城区内建设污染严重的企业项目。如果北京没有了蓝天碧水,只有废渣、废气,只有膨胀的人口、拥挤的交通……”

无意中就撞到了一条大大的“活鱼”!艾丰听了他们的反映后,第一个想法就是碰到了好题材,尽管是“说反话”的题材,但艾丰却认为,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如实地反映情况,不应粉饰太平。听了几位处长的全面介绍之后,艾丰为此又采访了企业、机关等许多有关单位,认真倾听各界人士对北京如何发展的各种看法。经过深入调查后,他写了内参,题目很吓人,叫做《北京向何处去》。当时这篇文章的初稿措辞比较激烈,而且点了许多单位的名,后来,经艾丰进一步加工后改了题目,加强了分析,即形成了《首都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问题》一文。

内参刊出以后不久,中共中央书记处明确提出了北京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四条方针,即“四条指示”。北京定位不要作为经济中心,应该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当时的经济概念就是工业):

要把北京建成全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建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第一流城市;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第一流城市;要使经济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全,经济建设要适合首都的特点,重工业基本不要发展。

实事求是地说,艾丰写的内参对中央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采访陈云。中举话筒者为现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

艾丰认准了的事就会“咬定青山不放松”,他开始把重点放在研究城市建设问题上,主要是想搞明白中国的城市究竟该如何定位,如何规划好自己的发展蓝图,才不至于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从1981年到1983年间,只要是城市建设研讨会,即使是没有报道的任务,艾丰也尽量参加,以至于一来二去竟也成了“专家”。通过阅读、摘记、分析和归纳,艾丰不仅对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状况有了一些了解,而且在下面三个问题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一、我国城市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认识问题有哪些?二、这些问题是怎样逐步形成的?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在哪里?

1982年12月24日,艾丰借参加和报道全国城市发展战略思想讨论会的机会,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发表了他写的述评《重视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副题是《改革城市体制,解决“条条”“块块”矛盾,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述评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几个亟须关注的问题:

城市在四化建设中居于什么样的战略地位?

建设城市只是发展工业吗?

城建就是盖房子吗?

城市发展只与城里人有关吗?

……

这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不是随便写上去的,应该说,它们都集中反映了我国城建中的实际问题和一些理论问题:正是把城建单纯地理解为发展工业,使一些城市(包括北京)变得人口膨胀、环境污染;正是把城建单纯看成盖房子,忽略了城市的基本设施,使一些城市能源紧缺、交通困难……

文章不仅提出问题,而且对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首先从哪里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并把矛盾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

每个居民都可以感受到住房、交通、能源、污染、人口等方面的尖锐问题,城市的“超负荷运转”,“市长管厂长,厂长管社会”的体制,“城市规划墙上挂,不如首长一句话”、“挖挖平平平平挖,平平挖挖挖挖平”、“有楼住不进,有线电不通”等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这篇述评发表那一天,全国城市发展战略思想讨论会还在举行,会议秘书长拿着报纸,在全体会议上全文宣读。与会者不仅报以热烈的掌声,而且参加会议的一些城市的领导同志和城建工作者,还在寻找报纸,要带一份回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叶卡捷琳娜:俄罗斯史上最风流的女皇 决策大脑 经济学家时刻 会好的:悲观者常常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好好告别 《科幻世界》2020年12期 变革的HR:从外到内的HR新模式 120医生答120问 生命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