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传记回忆 >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

《中介论》为改革辩护(2)

书籍名:《一个记者能走多远》    作者:成思行
推荐阅读:一个记者能走多远txt下载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笔趣阁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顶点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快眼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中介论》为改革辩护(2),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讲到“公私融化论”,有一个小故事。1994年,中央电视台借人民日报社的一个会议室做录像采访,请若干著名经济学家谈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中午11点40分,录像快结束的时候,艾丰由于偶然的原因,误闯进正在录像的会议室。他一看当时的阵势,连忙道歉。电视台的同志笑着说:“我们找你没找到,你自己找来了,正好,你来谈一段。”面对这个“突然袭击”,艾丰有些紧张,但推脱不过,还是在镜头前谈了七八分钟。他谈的其实就是《中介论》中“融化论”一节的主要内容:

我们过去在基本指导思想上有偏颇,集中表现在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基本的思路是兴无灭资,兴公灭私。“文革”中又提出“斗私批修”。这样的思维看起来方向很明确,其实在落实的时候,就遇到了问题。首先什么是“私”,内涵外延都不清楚。是私有制,是私心,是个人利益?而个人利益又有合理的、合法的个人利益和不合理的、不合法的个人利益之分。其次,把公私放在一起,从哲学上说往往就是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宏观和微观应该是协调的关系,不应该是彼此互相斗争的关系。马克思讲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优越性时说,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个人能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就是说,那个“公”之所以好,是因为每个“私”在其中也能够得到好处。“私”的状况在这里成了衡量“公”的状况的标准。第三,“公”很伟大,但“公”最大的缺陷是往往缺少合格的代表,“私”好像很卑微,但它总有具体的代表,有可操作性。让很伟大但没有合格代表的“公”与好像卑微但有可操作性的“私”彼此斗起来,除了两败俱伤之外,不会有其他的结果。我们的国有企业过去的问题就是以“公”斗“私”,那么,“私”就联合起来斗“公”。一些国有企业的“虚盈实亏”就是典型的表现。所以,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就是要把公私关系一致起来……

◎艾丰与经济学家杜润生晤谈。

艾丰讲完之后,在座的经济学家们都很赞赏,一位经济学家笑着说:“你的讲话给今天的讨论做了总结。”

艾丰写作《中介论》的时候,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的。从“一分为三”获得突破之后,先写了“二三论”一节,接着写了“层次论”、“存在论”、“变化论”、“融化论”、“中性论”、“过程论”、“中观论”、“媒介论”、“载体论”、“协调论”等,共11个章节。用一个什么概念做全书的名称呢?他脑子里冒出来一个“中介论”的词汇。“中介”作为哲学概念,黑格尔用过,马克思用过,列宁也用过,但他们都没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加以系统的论述。而艾丰觉得,只有用“中介”这个概念才能把各个章节中贯穿的东西表达出来、提升起来,在哲学上有继承,又有创新。

是艾丰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中介”作为一个哲学的最基础的概念和范畴来加以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的思维方式加以运用。《中介论》问世,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哲学界为之连续开了三次研讨会。不少学者称赞这本书“由中介这一概念阐发中介思维,在哲学上是成立的”,“难得的是把哲学研究和我国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理清了我国社会生活中改革、市场经济、股份制等诸多难点和热点问题”,“中介论应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表达方式通俗易懂,为哲学界吹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有的哲学研究者甚至认为,20世纪是人类对抗的世纪,21世纪应该是人类协调的世纪,“中介论”应该是21世纪的哲学。

新闻是妻子,哲学是情人

如果谈到艾丰的思维方式,他是以融合为特征的。对艾丰的成就,很多人“眼热”。有人曾经问过艾丰:“老艾,像经济学和新闻学这么专业的学科,对别人来说,要深入一个领域可能都很困难,而您是怎么横跨新闻和经济这两大领域并能同时成为这两方面的专家的呢?”艾丰微微一笑:“我主要是这么一个特点,就是依托于自己的哲学功底,利用了新闻文化的素质,然后开拓经济领域。”

他说:“新闻是千变万化的东西,新闻工作是以万变应万变的职业,而哲学是自然、社会、思维最普遍规律的学问,学好哲学,就有可能收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新闻是浅层次、高频率、多次重复的工作,这对深入研究问题很不利。但从研究问题来看,新闻工作也有三个优势。第一,综合。新闻工作可以接触社会方方面面的事情和方方面面的人物,许多问题是要综合才能看清和说明的。第二,超脱。俗话说‘屁股指挥脑袋’,地位的局限,使一些研究者带上片面性,不能抓住事物的全貌和本质。而记者的‘屁股’是‘猴屁股’,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于是可以冲破地位和部门的局限。第三,主动。狭义的记者是没有研究任务的,于是他可以不受外来压力主动地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依托这三个优势,新闻工作者完全可以在研究问题上做出自己独特的奉献。

“新闻作为一种文化,它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在了解客观情况的时候,它必须善于抓住要害,而不是面面俱到,‘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尔’。第二,在形成自己成果的时候,它必须注意传播的效果,要很容易被人家接受和理解。这两点在研究经济问题的时候,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使记者的研究抓住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而作品又容易被上下左右所接受。”

以哲学为基础,新闻、经济,再加上广义的社会文化的多重结合和融合,这就是艾丰思维方式的特征,也是他的方法论的特色。这也许就是李德民评论艾丰“新闻是他的妻子,哲学是他的情人”的真谛了。

第二节开经济述评先河

“人们常把记者等文字工作者称为‘笔杆子’。这比喻有缺陷。难道他们是无生命、无个性、无头脑的‘杆子’吗?不,他们是有生命的‘笔’。他们不仅在奔波、记录、报道,他们更在思考、探索、追求!他们是‘思考的笔’!”

——艾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叶卡捷琳娜:俄罗斯史上最风流的女皇 决策大脑 经济学家时刻 会好的:悲观者常常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好好告别 《科幻世界》2020年12期 变革的HR:从外到内的HR新模式 120医生答120问 生命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