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书籍名:《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力资本开发领域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开发的思想和理论贯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过程,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且对于经济发展现实的解释力度较强,一直是中国经济学者所关注的重点领域。中国早期的经济建设中便已出现了重视劳动者质量、提升劳动者技能的思想,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经济学的传入,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使得中国学者逐渐接受人力资本理论并应用这一理论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对人力资本开发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促成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从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开发包含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而人力资本投资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资金因素与制度因素两类;同时,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体的特征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社会群体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情况存在显著的差异,区分异质群体展开研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已有研究对这一问题有所涉及。从人力资本开发程度的度量研究来看,国内的研究主要是沿着国外研究的方向进行拓展,主要研究成果在于提出相关方法在中国的实际应用方式,特别是针对中国相关统计数据缺失问题而对现有方法进行的改进;对中国人力资本开发水平的度量结果显示,中国整体的人力资本开发水平与发达经济体仍有较大差距,且各地区之间不平衡的问题严重。人力资本的开发对个体收入增加、宏观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根据增长核算的结果,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较大,不进行人力资本开发会严重降低劳动者的作用。从最新的研究成果来看,人力资本数据库已经建立并且持续推进,人力资本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机制研究也不断丰富,而且人力资本的配置问题也被提出并展开了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本虽然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但是其对很多社会现象也有很强的解释力度,这个方面已有研究涉及[82]。中国具备巨大的人口资源,能否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关系到经济建设的成败。这需要丰富有效的人力资本开发理论和研究作为指导,对于人力资本开发领域的研究工作需要继续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不断推进。

* * *

[1] 张车伟:《新经济需要新的“人力资本”》,《首席人才官商业与管理评论》2017年第2期;都阳:《以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为新时代的发展提供动力》,《劳动经济研究》2017年第6期。

[2] 《迎接国家经济建设,提高教育工作质量》,《人民教育》1953年第1期。

[3] 刘咸:《建设与科学的人力》,《科学》1950年第6期。

[4] 田云:《解决技术工人不足的一个途径》,《劳动》1956年第6期。

[5] 周新成:《关于“生产力”的一些问题》,《教学与研究》1958年第10期。

[6] В.Г.阿凡纳西耶夫、于桂林:《工人的教育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外国教育资料》1979年第1期。

[7] 谈宜斌:《劳动力与劳动力质量》,《赣江经济》1981年第3期。

[8] 陈克俭:《试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中国经济问题》1979年第1期。

[9] 西奥多·舒尔茨、纪群:《穷国的经济学》,《国际经济评论》1980年第12期。

[10] 王连生:《舒尔茨论知识是农业的力量》,《经济学动态》1982年第4期。

[11] 西奥多·舒尔茨、林树众:《人力资本和中国的生产能力》,《世界经济文汇》1988年第4期。

[12] 陈进:《美国经济学家——加莱·贝克尔》,《世界经济研究》1982年第2期。

[13] 彭松建:《一位颇具创见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经济学家》1990年第5期;加里·贝克尔、倪莹雏:《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生活》,《世界经济文汇》1993年第6期。

[14] 刘旭红:《日本教育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日本经济》1982年第6期。

[15] 孙肖远:《人的发展因素对泰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89年第1期。

[16] 李少元:《试论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黑龙江高教研究》1984年第4期。

[17] 李欣广:《评“人力资本”概念》,《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18] 顾纪生:《评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世界经济文汇》1988年第6期。

[19] 超林:《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再认识——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教育与经济》1989年第3期。

[20] 林毅夫:《舒尔茨教授访华谈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经济学动态》1988年第9期。

[21] 李建民:《人力资本与经济持续增长》,《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

[22] 冯子标、焦斌龙:《论人力资本营运》,《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

[23] 万君康、梅小安:《论人力资本积累的机理及方式》,《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3期。

[24] 诸建芳、王伯庆、恩斯特·使君多福:《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研究》,《经济研究》1995年第12期。

[25] 钱雪亚、张小蒂:《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收益特征》,《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3期。

[26] 张车伟、薛欣欣:《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差异及人力资本贡献》,《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27] 李红阳、邵敏:《城市规模、技能差异与劳动者工资收入》,《管理世界》2017年第8期。

[28] 刘生龙、胡鞍钢:《大学教育回报:基于大学扩招的自然实验》,《劳动经济研究》2018年第4期。

[29] 王韵含、高文书:《中国劳动力技能回报率到底如何测度?——基于省级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30] 储玉坤:《西方经济增长论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1992年第2期。

[31] 袁持平、胡军、杭全平:《包含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模型》,《教育与经济》1992年第4期。

[32] 陈再华:《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人口学刊》1993年第1期。

[33] 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年第12期。

[34] 蔡昉、王德文:《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一个人力资本分析框架》,《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5] Cai,F.,Wang D.,Du Y.,2002,“Regional Dispar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The Impact of Labor Market Distortions”,China Economic Review,13(2-3):197-212.

[36] 王金营:《中国经济增长与综合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需求》,《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2期。

[37] 刘智勇、胡永远、易先忠:《异质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检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38] 杜伟、杨志江、夏国平:《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8期。

[39] 岳书敬、刘朝明:《人力资本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40] 李军林、罗来军、姚东旻、刘畅:《人力资本、科技职工与技术进步》,《劳动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

[41] 李京文、龚飞鸿、明安书:《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年第12期。

[42] 沈坤荣:《中国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计量分析与评价》,《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年第11期。

[43] 李宾、曾志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再测算:1978—2007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44] 梁润、余静文、冯时:《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南方经济》2015年第7期。

[45] 梁润:《中国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1978—2030》,《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会议论文集》2011年。

[46] 白重恩、张琼:《中国生产率估计及其波动分解》,《世界经济》2015年第12期。

[47] 张车伟:《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48] 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

[49] 钱雪亚、章丽君、林浣:《度量人力资本水平的三类统计方法》,《统计与决策》2003年第10期。

[50] 胡鞍钢:《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本大国:1980—2000年》,《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5期;严善平:《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员流动及其决定机制——兼析大城市的新二元结构》,《管理世界》2006年第8期。

[51] 赖明勇、张新、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

[52] 高文书、谢倩芸:《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人力资本需求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53] 蔡昉、都阳:《“文化大革命”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破坏》,《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3期;廖楚晖:《中国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构及政府教育投入》,《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54] 姚洋、崔静远:《中国人力资本的测算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第1期。

[55] 钱雪亚:《人力资本存量计量的合理视角》,《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6] 钱雪亚、王秋实、刘辉:《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再估算:1995—2005》,《统计研究》2008年第12期;钱雪亚、王秋实、伊立夫:《中国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存量:基于总资本框架的估算》,《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3期。

[57] 孟望生、王询:《中国省级人力资本水平测度——基于成本法下的永续盘存技术》,《劳动经济研究》2014年第4期。

[58] 李海峥、梁赟玲、Barbara Fraumeni、刘智强、王小军:《中国人力资本测度与指数构建》,《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

[59] 李海峥、贾娜、张晓蓓、Barbara Fraumeni:《中国人力资本的区域分布及发展动态》,《经济研究》2013年第7期。

[60] 罗植、赵安平:《中国省际人力资本估算1978—2010——对现有方法的改进》,《劳动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61] 李海峥、李波、裘越芳、郭大治、唐棠:《中国人力资本的度量:方法、结果及应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62] 李海峥、唐棠:《基于人力资本的劳动力质量地区差异》,《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8期。

[63] 陆明涛、刘潋:《人力资本测度与国际比较》,《中国人口科学》2016年第3期。

[64]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65] 黄蓓:《论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及其政策选择》,《经济问题》1998年第3期。

[66] 李宝元:《人力资本产权与中国企业改革》,《学术论坛》2000年第3期。

[67] 李菁、林毅夫、姚洋:《信贷约束、土地和不发达地区农户子女教育投资》,《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6期。

[68] 陈浩:《外商直接投资的人力资本效应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9期。

[69] 陈昌兵:《收入不均等影响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及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70] 陈维涛、王永进、李坤望:《地区出口企业生产率、二元劳动力市场与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经济研究》2014年第1期。

[71] 钱雪亚、张小蒂:《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收益特征》,《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3期。

[72] 肖扬:《论妇女人力资本积累与可持续发展》,《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4期。

[73] 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Urban Household Survey,UHS);中国健康营养调查数据(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CHFS);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ese Finance Panel Studies,CFPS)。

[74] 逯进、周惠民:《中国省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年第9期。

[75] 董志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中国人力资本指数的实证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17年第4期。

[76] 周京奎、王贵东、黄征学:《生产率进步影响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吗?——基于微观数据的研究》,《经济研究》2019年第1期。

[77] 钱雪亚、缪仁余:《人力资本、要素价格与配置效率》,《统计研究》2014年第8期。

[78] 赖德胜、纪雯雯:《人力资本配置与创新》,《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3期。

[79] 纪雯雯、赖德胜:《人力资本配置与中国创新绩效》,《经济学动态》2018年第11期。

[80] 马颖、何清、李静:《行业间人力资本错配及其对产出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1期。

[81] 李静、楠玉、刘霞辉:《中国经济稳增长难题:人力资本错配及其解决途径》,《经济研究》2017年第3期。

[82] 刘瑞明、亢延锟、黄维乔:《就业市场扭曲、人力资本积累与阶层分化》,《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8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 有钱女人怎么做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赢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有一种缺点叫聪明 正向思考:预约你的幸福人生 遇见未来的自己 再启动 在牛津和哈佛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