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第五节 研究展望

书籍名:《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第五节 研究展望,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新中国成立初期,服务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逐渐建立起城乡分割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制度安排下,我国的社会服务基本是在政府一揽子主导下的公共服务。由于财力所限,当时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公共服务基本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社会服务业发展经历从计划经济下的政府垄断供给向“以市场为基础、政府有效监管”的模式转变。总结和回顾中国社会服务业70年的演变历程,展望未来,我们要尤其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 坚持和完善社会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取向


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不断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是中国改革成功的核心经验之一。社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当前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将市场和政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69]。



二 推动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型


通过对中国政府转型历程的分析,中国政府转型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的。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因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工业化中期以后无一例外地扩大了公共服务供给范围,实现了向福利国家模式的转型。政府以公共服务为中心不是不要经济增长了,而是在工业化中后期这样的特定发展阶段,政府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克服生产过剩危机,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和社会环境,以推动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三 妥善处理好社会服务业领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趋势来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政府能否实现顺利转型的一个核心问题。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主体地位,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要求,但市场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对社会服务这种关乎民生的领域来说,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单纯靠市场来提供是有失公平的。因此,必须要依靠政府的有效提供和监管才能保证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总之,没有市场竞争机制的社会服务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缺乏政府有效管制的社会服务市场是难以为继的,有效的社会性管制制度是实现社会服务公平与普遍可及性的重要保障。

* * *

[1] 陈宪:《中国服务产业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第52页。

[2] 徐丹丹等:《中国发展社会服务业的金融支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1页。

[3] 岳经纶:《社会服务——从经济保障到服务保障》,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版,第34—39页。

[4] 韩隆隆:《中国社会服务业FDI空间格局及演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4年,第89页。

[5] 孙长学:《社会服务业 战略与选择》,山西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第64页。

[6] 倪明胜:《社会服务概念辨识与路径优化》,《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7] 冯兰瑞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重构》,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页。

[8] 钱信忠、张怡民:《中国卫生50年历程》,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09页。

[9] 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部:《合作医疗遍地开花》,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版,第33—92页;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与卫生服务业的发展》,人类发展论坛(2006)健康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背景报告,第67页。

[10] 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49—115页。

[11] 顾昕、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嵌入性与可持续性发展分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12] 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13] 朱玲:《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护评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14] 丁之锁:《社会保障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4年,第78页。

[15] 张卓元:《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跨越》,《经济研究》1998年第11期。

[16] 沈坤荣:《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

[17] 姜晓萍、邓寒竹:《中国公共服务30年的制度变迁与发展趋势》,《四川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8] 张馨:《公共产品论对我国不具有借鉴意义吗?——答许毅教授》,《中国经济问题》1998年第3期。

[19] 汤建光、李慧中:《公共服务产品的市场特征与成本的公共管理》,《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12期。

[20] 吕恒立:《试论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1] 蔡汉波、黄瑞新、李凌:《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财政研究》2002年第7期。

[22] 吴根平:《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农村经济》2014年第2期。

[23] 朱德云、刘玉安:《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约因素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24] 党秀云、马子博:《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困境及改革路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期;王胜子、韩俊江、白明艳:《农村公共服务:问题及对策》,《税务与经济》2014年第3期。

[25] 周芬芬:《城乡教育差距的分析视角与实践模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6] 迟福林:《门槛——政府转型与改革攻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27] 刘莜、闫小培:《转型期中国城市公共服务业管制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56页。

[28] 方远平、闫小培:《大都市服务业区位理论与实证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03页。

[29] 迟福林、方栓喜:《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政府转型》,《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30] 曹沛霖:《制度纵横谈》,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31] 王覃刚:《中国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的逻辑及障碍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2] 王刚、王荣科:《竞争与规制:市场化视角的社会服务模式重塑》,《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33] 王刚、王荣科:《竞争与规制:市场化视角的社会服务模式重塑》,《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34] 王梅:《规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其体系建构》,《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4期。

[35] 陈富良、熊毅、邓明:《公用事业规制改革路径:从新公共服务到新规制治理》,《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12期。

[36] 魏娜、张勇杰:《供给侧视角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路径优化》,《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37] 王焰、张向前:《购买服务、社会资本合作(PPP)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模式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18期。

[38] 魏娜、张勇杰:《供给侧视角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路径优化》,《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39] 李晋中:《政府和市场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1期。

[40] 欧纯智、贾康:《医疗健康服务供给的PPP模式探讨》,《求是学刊》2017年第3期。

[41] 王俊豪、付金存:《公私合作制的本质特征与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的政策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7期;王焰、张向前:《购买服务、社会资本合作(PPP)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模式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18期。

[42] 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43] 魏娜、张勇杰:《供给侧视角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路径优化》,《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44] 秦宗财、方影:《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动力要素与结构性改革路径》,《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9期。

[45] 李锋:《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与效能提升》,《农村经济》2018年第9期。

[46] 陈宁:《从供给者主导到消费者主导:关于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一个分析框架》,《企业经济》2017年第8期。

[47] 高传胜:《老龄服务业促进政策及现实问题再审视》,《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4期。

[48] 王爽:《互联网与文化生产变革》,《学术论坛》2013年第12期。

[49] 孙铁柱、刘谭:《互联网思维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税务与经济》2014年第6期。

[50] 陈少峰:《互联网+ 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思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0期。

[51] 黄芙蓉:《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模式创新》,《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24期。

[52] 王林生:《互联网文化新业态的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53] 卫军英、吴倩:《互联网+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基于网络化关系的视角》,《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54] 耿永志:《养老产业发展研究:目标、差距及影响因素》,《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55] 张少芳:《互联网养老产业发展现状、机遇及路径选择》,《河北学刊》2016年第7期。

[56] 孔伟艳:《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的供需双侧改革》,《宏观经济研究》2018年第8期。

[57] 王媛媛:《联网金融与PPP结合在养老服务业的应用分析》,《科技金融》2017年第4期。

[58] 王瑀:《“互联网+”条件下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研究》,《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59] 耿永志、魏云娜、周瑾:《“互联网+养老服务”发展问题探究》,《宏观经济管理》2019年第1期。

[60] 刘奕、雷雄:《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社会服务业外包:趋势、效应与启示》,《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8期。

[61] 刘奕、雷雄:《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社会服务业外包:趋势、效应与启示》,《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8期。

[62] 杨丹辉、王子先:《服务外包与社会服务业开放式发展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年版,第81页。

[63] 林桂军、任靓:《开放型经济视角下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研究》,《国际贸易》2014年第10期。

[64] 张国军:《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1期。

[65] 王峰、何宜晓:《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与相关定位》,《中国与全球化》2014年第7期。

[66] 孙少勤:《如何塑造来华教育服务贸易新优势——基于“一带一路”视角的分析》,《国际贸易》2017年第10期。

[67] 刘克春:《中国文化服务贸易问题与协同创新对策》,《国际贸易》2017年第8期。

[68] 陈飞宇:《我国与“一带一路”区域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问题研究》,《理论学刊》2018年第11期。

[69] 郭春丽:《全面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第2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 有钱女人怎么做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赢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有一种缺点叫聪明 正向思考:预约你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