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心理韧性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外国小说 > 心理韧性

十字路口与变化

书籍名:《心理韧性》    作者:伊丽莎白·A. 斯坦利
推荐阅读:心理韧性txt下载 心理韧性笔趣阁 心理韧性顶点 心理韧性快眼 心理韧性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心理韧性》十字路口与变化,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正如有意识且有弹性的计划有助于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应对不确定性和时间紧迫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训练自己更巧妙地应对变化。

虽然我们的思考脑可以理解且经常接纳自发的改变,但我们的生存脑对此就不会感到那么舒服了。这是因为在生存脑的神经感知之下,所有的变化都是具有挑战性和威胁性的,哪怕是升职、买房、开始一段新的关系或生孩子等“积极”的事情,而这会让它触发应激反应。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思考脑和生存脑对自发改变的不同反应,那么我们就可能会在无意中加剧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

因此,无论我们在何时计划做出重大改变,我们都需要创造一定的空间来体验生存脑的反应,而不是批判、贬低或无视它。应激反应和情绪不一定会明确告诉我们要再次考虑自己的决定,但我们需要知道这是生存脑应对变化的方式。

在变化期间,我们可能会得益于额外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觉察和反思练习,例如,写日记、在自然中漫步、冥想或利用G&R练习来解除应激反应。我发现,许多自发的改变,比如换工作和生孩子可能会缩短我们可以用来进行上述练习的时间。尽管如此,我们可以给自己以时间和空间来注意和解除生存脑的应激反应,这样我们就可以轻松地为我们计划中的改变做好准备。

当改变并非由我们主动发起时,特别是那些意料之外的改变,生存脑很可能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反应。例如,我们可能会被解雇,遭遇摧毁我们家园的洪水,发现伴侣有外遇或得到临终诊断。面对如此巨大且意外的冲击,我们需要更多时间重新站稳脚跟,这是不难理解的。

在这种时候,我们更要善待自己,从相互支持的关系中获得帮助。思考脑可能想要弄清如何立即解决问题,但与其在内心的紧迫感之下做出反应,不如首先集中精力,运用熟练的方式让自己回到耐受窗内,这么做可能更有助益。在我们能够有效计划和行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保持平静。此外,除非我们愿意唤醒和释放我们的应激反应和情绪,否则思考脑的所有计划和决定都会因为应激而产生偏颇。

而思考脑也会竭尽全力地告诉你,你必须把计划都安排好,就像你确切地知道自己要怎么做一样。然而这么做并不对。在一场巨大的冲击震撼了你的世界之后,你根本就不知道,也无法知道该怎么做。

相反,你应该尽可能彻底摆脱思考脑思维,保持镇定。这时来自内在的智慧和指引就会出现。你要相信自己确切地知道应该在何时、如何进行下一步。然后就这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通过选择有技巧的方式来摆脱那些适得其反的思考脑轨迹,幸运女神会降临到你身边,帮助你度过这段困难的时期。

为了继续奋斗、满足外界的期望或取悦他人,我们大多数人不顾自身的本能,而是保持教养在学校取得优异的成绩,并在职场中获得成功。因此,我们不仅习惯于忽视我们内在的智慧,也习惯于从外部寻求答案,根据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来调整我们自己。

当我们需要做决定时,外部的引导可以提供补充信息,而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选择。我们与生俱来的智慧超越了我们的思考脑思维,通常可以为我们所用。要想获得这种智慧,我们只要摆脱思考脑的思维,在当下彻底回归自己的身体。

例如,你正在比较两种不同的行动方案:是接受新工作,还是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是买这栋房子,还是那栋;是结束这段感情,还是继续。在走到这样的人生十字路口时,我的很多学员都会向我寻求建议。

每当他们这么做时,我通常会告诉他们,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选择,但我很乐意帮助他们开启内心的智慧并发现它。接着我会指导他们完成以下练习,你也可以在面临任何抉择时这么做。

首先,注意身体接触点上的稳定和支撑感。当你这么做的时候,如果你感到压力或疲惫,你可以自发地进行一轮G&R练习。在释放了一些应激反应之后,你可以将注意力重新转移到接触点上并保持几分钟。

接下来,在这个基础之上想象你正在考虑的第一步行动。以工作机会为例,想象你自己接受并开始了这份新工作。让你的思考脑对这种想象做一些美化,将自己真正投入到这份新工作中去。当你在脑海中保持这种想象时,带着不加评判的好奇心去扫描你的身体。请注意你的姿势、身体感觉或可能出现的情绪。同时,注意你的体温和体力水平(例如,精力充沛还是筋疲力尽)。在客观的好奇心之下,你可以对自己在身体里注意到的所有东西进行分类。

在评估了身体对第一步行动的反应之后,你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回接触点的感觉上。将注意力保持在那里,直到与行动有关的感觉消退。接着你可以对第二步行动及你可以想到的其他行动重复这样的过程。

完成这一切之后,你会得到来自内心的引导。它可能不是你想要或期望的,但你可以从中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一般来说,内心的智慧引导你采取的做法可以让你的身体感到放松、舒缓、平静、无拘无束、精力充沛、有力量、愉快或自在。

反过来,它警告你放弃的做法会让你的身体精疲力竭、疲惫不堪、犹豫不决、压力大、兴奋不已、焦虑、疲累、崩溃、暴躁、抑郁、听天由命、无力、紧张、受困或陷入混乱。

在我的学生中,从来没有一个人后悔自己遵循了来自这项练习的指引。然而,还有些学生对他们内心的指引产生怀疑而采取了不同的做法——这些通常都是得到他们家人的支持或更符合“逻辑”的做法,就好像是在资产负债表上权衡利弊之后得出的结果。不出所料的是,在这第二类学生中,所有和我保持联系的人最终都告诉我,他们犯了一个“错误”,而且后悔自己的决定。

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犯错:在那种情况下选择忽视内心的指引,然后经历了这么做的后果,之后他们便可以学会相信自己内心的智慧。

思考脑非常擅长制定简单的、符合规则的决定。但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十字路口都不是简单的、基于规则的选择。相反,由于我们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并对它们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权衡,因此这些选择通常都十分复杂。

复杂的决定常常得益于下意识的信息处理。对复杂的决定来说,我们可以将思考脑当作一种很好的工具:我们可以让它进行研究、收集必要的信息并回答你所遇到的任何事实际问题。在你有机会收集到必要的信息之前,请不要试着做决定。接着请对思考脑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并告诉它可以停止工作了。既然你已经通过巧妙的方式收集了相关的信息,那么现在就该等待你的有机智能,即“直觉”来处理输入信息并给出答案了。

事实上,实证研究已经证明,在做复杂的决定的时候,人们更愿意选择经过下意识处理的直觉性答案,而非经过思考脑有意识的决策过程处理的答案。[8]依赖自身直觉的专家也应用了同样的原理,基于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他们的潜意识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更长久的作用。

总而言之,特别是在制定人生重大决定时,我们无法仅凭自己的头脑来做出成功的选择。我们必须倾听整个身心系统的声音,尤其是我们的心声。

[1]Elizabeth A. Stanley, Techno-Blinders: How the U.S. Techno-Centric Security System Is Endangering National Security (unpublished manuscript, 2018).

[2]Jakob Arnoldi, Risk (Cambridge, UK: Polity, 2009), chap.5; Joost Van Loon, Risk and Technological Culture: Towards a Sociology of Virulence (London: Routledge, 2002), 186-187, 94; Ulrich Beck,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 Sage, 1992).

[3]Viktor Mayer-Schoenberger and Kenneth Cukier, 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ro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 (New York: Houghton Miffin Harcourt, 2013), chap. 5.

[4]Karl E. Weick, Sensemaking in Organizations (New York: Sage, 1995), 47; M.J. Dugas et al.,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Worry: Investigating Specificity in a Non-Clinical Sample,”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5, no. 5 (2001):551-558.

[5]尽管我在国家教师发展与多样性中心进行授课之前实践过计划2.0,但我执教的教师写作营也传授了类似的技巧。我在乔治敦大学的学生和我指导过的教员都告诉我,他们觉得运用这种计划方式给自己带去了强有力的感觉。

[6]共时性事件是指与我们的心境相符的外在事件。这种事件有可能与我们的心境同时产生,也有可能在我们出现这种心境之后的未来产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译者注

[7]“吱吱作响的轮子”出自英语谚语“吱吱叫的轮子先上油”(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这里用来指代那些一直提醒着你要去处理的事物。——译者注

[8]A. Dijksterhuis and L. F. Nordgren, “A Theory of Unconscious Thought,”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 no. 2 (2006): 95-109.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 野蛮生长:地产大亨冯仑的创业人生 也是历史 强盗新娘 七年之痒2 七年感情败给一条挑逗短信:婚姻 破得春风恨:遭遇“凤凰男”的爱情 婆婆凶猛 婆婆媳妇那些事II:麻辣婆媳对对碰 婆婆媳妇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