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心理韧性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外国小说 > 心理韧性

不确定性

书籍名:《心理韧性》    作者:伊丽莎白·A. 斯坦利
推荐阅读:心理韧性txt下载 心理韧性笔趣阁 心理韧性顶点 心理韧性快眼 心理韧性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心理韧性》不确定性,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本章的重点是在不确定性、时间稀缺感和变数之下找到能动性。和第15章一样,本章的主题大多数是由思考脑产生的,属于压力源。尽管这一章的大部分讨论超出了MMFT课程的范围,但它的主题和策略均包含在了我在乔治敦大学的MMFT相关课程之中。本章对本书的第二个目标来说尤为重要,也就是对我们个人和集体对待压力和创伤的方式进行更广泛的反思。

正如詹娜的故事强调的那样,我们人类总是喜欢预期(特别是在充满不确定性和变数的时候),即对未来发生的事件进行想象、预演或计划。

预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焦虑管理系统。为了避免遭遇不适和痛苦,我们常常会通过灾难化思维,为最坏的情况做打算,试图制定策略或操控我们的经历等手段来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对于我们所期待的令人愉悦的事情,我们也会有所预期,比如幻想接下来的假期等。无论这种预期是怎样的,我都将它们统称为“计划1.0”,也就是我们的思考脑对未来突发事件的习惯性想象和准备。

在美国以科技为中心的文化中,我们将这种预期方式发挥到了极致:人们试图预测不想让其发生的事件,然后预防它们发生。[1]我们希望科技能够解释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同时为我们提供控制这一切的工具。

实际上,正如第2章解释的那样,一种文化上的信念深深嵌入了现代科学实践之中,即不确定性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的知识不够全面,而不是因为事情本身具有随机性或内在的不可知性。在有了足够的测量、数据、计算和分析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假设一切都是确定的,因为所有的现象都是可知的。[2]

例如,我们可以考察一下今天对“大数据”和“数据挖掘”等方法的狂热追捧。[3]这些工具依赖的方法可以将信息转化成可索引、可检索及服从算法和自动分析的东西。大数据的吸引力来自我们认为它所具有的预测能力。相关性可能无法准确告诉我们某些事情为何会发生,但我们希望它们能够识别出一些模式,帮助我们预测和预防未来发生我们不希望的事情。

从本质上说,对不确定性的无法容忍推动了我们集体上对科技的过度依赖。我们的集体意识与詹娜是一致的:认为自己可以在科技的帮助下实现预测并为确切的事情做好计划。

正如詹娜在我们的谈话中敏锐地认识到的那样,我们以为自己可以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然后为此制订应对计划,这样的想法给我们的思考脑带去了一种安全感。由于我们中的许多人都认同思考脑对世界的理解,因此这种想法也给了我们一种安全感。

计划1.0是一种通过负面强化来维持的习惯。有关生活充满不确定性和时间稀缺的感觉会让我们感到压力。思考脑会自动列出脑子里要做的事情和应急计划。因此,我们会感到自己更确定、更有控制力,而它的好处就在于能够缓解我们的焦虑。

然而,关键在于这种好处是虚幻的。下一次当你注意自己的思考脑正在进行计划1.0的时候,请带着不加评判的好奇心去观察它。你可能会发现,计划1.0通常会让人分心和疲惫,它被内在的紧迫感驱使,专注于处理眼前的“急事”,而不是我们长期的重要事项。而思考脑同样会无休止地反复想象这些事情。此外,由于思考脑在我们的应激反应之下产生了倾向性,因此它很少会看到事情的整体,无法全盘考虑所有可用的信息。正如詹娜经历的那样,当思考脑进行计划1.0时,它会加速生存脑的运转,从而增加了我们的压力,让我们变得更加焦虑。

出于这些原因,尽管很多人都有积极进行计划1.0的习惯,但他们实际上完成的这种“计划”充其量是无效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会这么做呢?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愿意面对自己无法控制的现实。例如,我们对外无法控制恐怖袭击或校园枪击案的发生,抑或在更平常的情况下,我们无法控制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同样,我们对内也无法控制自己身心系统产生的想法或情绪,也无法控制自己什么时候生病或死亡。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总有一天现实会毫不留情地拒绝与我们思考脑的期望保持一致。我们的预期并不能减少它所否认、无视或试图掩盖的不确定性。相反,当事情与我们的预期不符时,它反而增加了我们变得猝不及防的可能性。其结果就是,当意想不到的事件不可避免地发生时,我们会觉得整个世界似乎比以前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敌意和威胁。

我们的耐受窗越窄,我们就越是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同时也越有可能依赖强大的、精心组织和设计的,且相当不灵活的计划、响应措施、模式和策略。[4]此外,当这些计划被打乱时,我们也会经历更多生理和情绪上的应激反应。

也就是说,对个人和集体来说,预期多少都是有点儿僵化的。我们给思考脑思维灌输的“该做”什么的内容越多,那么在我们偏好的行动受阻时,我们就越难调整策略。这种现实和我们思考脑思维之间的差距也妨害了我们理解其他潜在行动路线和灵活应对的能力。

反过来,我们的耐受窗越宽,我们在计划和期望被打破时的适应性就越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容易看到替代的行动方案,同时也更容易即兴发挥并灵活调整响应方式。这样一来,生存脑并不会将计划被打断视为威胁,而我们也不会因此经历更多应激或情绪反应。我们可以更快地与现实保持一致的步调,并向前迈进。

这就是问题所在:未来是未知的。思考脑只能通过它对“未来”的概念,以及有关未来的计划、期望、场景、策略和思维来创造对未来的认知感。只有当下才是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情况。

因此,在我们不希望的事情发生之前,我们必须在过度依赖预期和保持心理韧性之间保持平衡,有效行事,并在之后得到彻底恢复和调整,同时有所收获。

与预期相反,心理韧性是一种面向当下的焦虑管理系统。即使计划偏离轨道,我们依然可以依赖自身的适应能力,包括我们培养的人际关系、习得的技能以及给我们带来知觉、智慧、勇气、创造力和自信的宽阔的耐受窗。有了这样的适应能力,我们可以相信自己能够正视生活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它无法控制、模棱两可、不确定、不可预测、反复无常、出人意料、混乱不堪的样子,而且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能灵活应对。正如詹娜所言,事情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那样,但我们还是可以安然无恙。

需要澄清的是,我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可以抛弃预期。相反,我主张在预期和心理韧性之间保持平衡,而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我们必须控制我们下意识做计划的习惯,即计划1.0,而代之以有意识的弹性规划,也就是我所说的“计划2.0”。

其次,我们需要发展自己的适应能力,这样我们才能坚韧地面对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制订计划和演练的过程来培养适应能力。事实上,我们可以制定压力免疫训练计划,促进通用领域学习,从而建立起压力训练场景与拓宽耐受窗恢复之间的联系。当我们有意识地以发展心理韧性为目的来设计压力免疫训练时,我们便可以培养技能和自信,深化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当未来发生倒霉事情时我们需要依赖的,也是我们在未来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应用的适应能力,而非计划或场景本身。

最后,我们可以利用第三部分那几章的方法,特别是下一章所讲的拓宽耐受窗的习惯来拓宽耐受窗。我们还可以通过共同努力来拓宽集体耐受窗,对此我将在第18章进行阐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 野蛮生长:地产大亨冯仑的创业人生 也是历史 强盗新娘 七年之痒2 七年感情败给一条挑逗短信:婚姻 破得春风恨:遭遇“凤凰男”的爱情 婆婆凶猛 婆婆媳妇那些事II:麻辣婆媳对对碰 婆婆媳妇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