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第50页

书籍名:《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作者:佚名
推荐阅读:跳着踢踏舞去上班txt下载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笔趣阁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顶点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快眼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第50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渐渐地,很多原本在梅里韦瑟手下工作的员工都离开了所罗门兄弟公司,加入了这位前任上司的团队。1993年,他们的宏图大志终于浮出水面,梅里韦瑟宣布,他将创办一家新的对冲基金,取名“长期资本”。事实上,长期资本是由许多投资主体构成,包括一些合伙公司和一些法人公司,它们有的在美国注册,有些在开曼群岛注册。为什么会在开曼群岛?因为这样一来那些境外投资者以及某些美国投资者就能规避美国的收入税。当回忆起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为了该公司在9月份有多么焦头烂额时,所有人肯定会觉得,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这种做法真的很不厚道。这些投资主体会把钱都投入到主基金长期资产投资组合(Long-Term Capital Portfolio L.P.)中,一家注册于开曼群岛的合伙公司。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管理完全操控在梅里韦瑟和他的同僚手中。自从公司开张以来,它就显示出其与众不同之处:管理者奉行的交易策略,可能需要6—24个月或者更长时间能产生回报。基于这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不允许投资者在季末或者年末赎回基金份额,这与其他对冲基金公司的惯常规定完全不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对这一点非常坚持,投资人的钱要被锁定至1997年年底。
    根据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奉行的策略,它基本不做会暴露在“方向性风险”中的交易,而是会通过锁单捕捉非常小的获利机会,经过持续不断的积累,这笔投资的回报就会变得十分可观。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主战场是固定收益业务。为了更清楚区分不同种类的风险,我们可以试举一例。由于圣达特集团(Cendant)是行业领头羊,所以有一位投资者决定买入它的股票。这就一笔方向性交易,并由此产生了“头寸风险”。假设他在购买股票时没有使用保证金,那么他所投资的每一块钱的涨跌幅都与圣达特股价的涨跌幅相同。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主要策略则恰恰相反,它专注于对冲交易,这样就能保证,不管市场的大趋势如何,自己都能成功。该公司将金融科技和人类智慧相结合,去处理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将债券市场分块,把那些收益率密切相关的债券归入同一个板块。然后,它会买入一种债券,同时做空另一种。不论未来市场利率走高、走低又或是稳定不动,这种类型的交易都能带来稳定的回报。重要的是这两种债券的收益率之差最终会收窄。
    在这种交易中,它不会冒风险去追求超高回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一位投资者回忆说,1996年,他跟公司高层通过一次电话,他正好问及每美元实现的年回报率是多少,答案是67个基点,也就是0.67%。
    除非资金的规模能够大幅增加,否则,这样的回报率肯定不能让投资人满意,这时杠杆的威力就突显出来了。基金引以为傲的头寸风险极低,于是承担起了巨量的所谓的“资产负债表风险”,将巨额债务夯在了相关零星资本上。1996年,在投资人得知答案为67个基点时,基金每一美元的资本已经负荷了30美元的资产负债表风险。当杠杆率提升至30倍,每一美元冒着风险赚得的67个基点却催生了高达20%的风险很低的资本收益率。
    过高的杠杆率总是让你很恐惧,最终也确实应验了人们的感觉。不过,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总是强调,先进的金融科技和精心设计的对冲组合能够使整个基金在低风险状态下运行。1994年10月,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向投资者散发了针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文件。文件上有一个表格,列出一系列公司在一年内所要达成的回报目标,每个目标还匹配了如果行情不好时的损失概率。比如,表上说,基金将努力达到25%的回报率(这是基金公司惯常的目标),如果行情与预期的相反,那么公司最终损失了20%的概率只有区区1%。表中甚至从未考虑会出更大损失的概率。
    如果没有出现悲剧性情况,它所讲的无疑是很令人快乐的。1998年的前8个月,基金几乎输掉了半壁江山。到了9月,颓势加剧,整个基金的损失达到90%左右。巴菲特说:“这告诉我们,在看似光鲜的数学模型之下,在各式各样惯常的风险之下,只有流沙。”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至少有一位股东也因相同的观念而困扰不已。该投资者在得知每美元67个基点的回报率之后,给自己写了两条“注解”。最近他把这两条“注解”展示给了《财富》杂志。一条写着:“它是不是和所有的华尔街公司大同小异,比如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所罗门兄弟公司或者高盛集团?这只是个自营部门而已,它没有人员、经营费用以及业务代理。”
    另一条写着一个意第绪语单词“kishka”,这个词用比喻的方式形象地解释了“直觉”(gut instincts)的意义。注解上还写着:“整个投资组合并不是靠直觉,而是依赖于一个拥有诺贝尔奖头衔的计算机模型系统。它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崩溃?如果它超越了人类,有了直觉,它还会甘心受控制吗?”
    1994年冬到1998年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看上去活力无穷,投资者似乎并不用为“直觉”担心。该公司的治理结构要求投资者支付高昂的管理费用:费用的第一部分是投资者每年投资总额的2%,第二部分是投资回报的25%。即使如此,投资者还是在开业之年1994年的前10个月,大赚了20%,1995年更是高达43%,1996年41%以及1997年17%。不仅如此,月度数据也显示该公司运行平稳,几乎没有太大的波动。
    如同“塞王的歌声”一般,该公司吸引来了潮水般的资金。管理层对自己特殊的交易策略守口如瓶,基本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让投资者可以搞清楚公司赚钱的方法。1997年秋天,新资金加上再投资的收益,使公司手中的资金总量达到了70亿美元左右。
    接着,局面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断定,相对市场中存在的机会数量,自己拥的资金有点过多了。因此它开始强迫很多投资者撤资,比较晚加入的投资者成了被清理的重点。那些被公司“驱逐”的投资者义愤填膺,怨声载道,其中有一位投资者因其强烈的抗议,最终迫使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保留了他的资金。投资者之所以如此群情激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管理层和其他内部人士的资金全都纹丝不动。显然,这么看来,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似乎并不稀缺。1997年年底,云雾终究被拨开之后,人们发现,在公司47亿美元的资金中,有15亿美元属于内部人员。
    当时,该公司大约还有1250亿美元的贷款,也就意味着资产负债表中的杠杆率达到了25倍。不过,这一数字其实完全不能反映它承担的全部风险。因为它还广泛地涉足“表外”的衍生品交易,这等于变相地大幅提升了杠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只有内部人士才可能知道真正的衍生品风险值究竟达到了多少。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在1997年年底,资产负债表中的杠杆率为25倍的话,那么其总体杠杆率比这还要高很多。
    在某种意义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之所以能借这么多钱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梅里韦瑟的盲目崇拜。银行和经纪公司都对与他打交道趋之若鹜。债权人都喜欢有实力、有活力而且坚实稳固的客户,而这正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直在塑造的形象。公司的大部分债权人似乎并不十分在意它的杠杆率。事实上,债权人还给了它很多的贷款优惠政策,比如抵押豁免等。一些债权人甚至还很愉快地加入了公司的衍生品合约中,从而使自己暴露在完全不理解的风险中,一点没有意识到这辆列车正在迅速地驶向悬崖边。
    1998年年初,市场一片安静祥和。然而,到了5月,市场的变动让公司损失了6%,6月又损失了10%。这一次次“鞭笞”,在公司历史上闻所未闻,梅里韦瑟不得不给他的投资者发了一封特殊的信,解释了一番。信上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对5月和6月的结果感到“失望”,尽管如此,公司还是坚信,“基于公司的投资策略,未来的预期回报还是非常乐观的”。7月份的表现基本持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如何克服社交焦虑 跳出你的思维陷阱 预见未来:2049中国综合国力研究 书鱼知小:细节里的古代生活真相 天使之耳:交通警察之夜 梦回都灵 漫步华尔街 格雷厄姆经典投资策略 驾驭周期:自上而下的投资逻辑 市场真相:看不见的手与脱缰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