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

玖:“杀神”出山

书籍名:《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    作者:渤海小吏
推荐阅读: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txt下载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笔趣阁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顶点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快眼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玖:“杀神”出山,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得到赵括挂帅出战替换廉颇的消息,秦国那边可以说是狂喜。

赵国的临阵换将实际上在用明码给全世界发了一封电报:赵军要出击了。

在这个生死时刻,秦国体现出了对国家命运的最大恭敬,将把握最大的底牌掀开,摒弃一切不同思想,请出了之前被放在一边的帝国符号!

“杀神”白起登场,来到了他这一生最后,也是最波澜壮阔的长平战场!

秦昭王在命令白起挂帅后,进行了全面的消息封锁,胆敢泄露白起为将者斩!

此时,白起的名头太大了,万一把赵括吓得畏首畏尾了,前面就都白折腾了。

赵括上任之后,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威信,换掉了此前廉颇的老部下,提拔了一批少壮派军官。这个可以理解,一个人一套班子,这是咱中国人的老规矩。

人可以随便换,但事儿必须得办!他明白,他是带着任务来的,赵王之所以换他来是让他又好又快地解决战斗。但比较出人意料的是,他还没下手,沉默了很久的秦军就率先发动了进攻。

白起的第一步是,给赵括“送礼”、找自信。秦国的进攻被赵军打退了,而且秦军的表现给赵括的感觉是,这支秦军真的并非不可战胜,还是十年前让我爹揍了的那支秦军。

他忘了十年前的那支秦军在开战前,已经跑了好几十公里路了。

赵括初战告捷。消息传到赵国朝堂之上,赵王大喜,下令嘉奖赵括,同时命令赵括全线出击,速战速决。

初战告捷的赵括也同样认为,兵贵神速,应该趁此时秦军新败、军心未稳,赵军士气大振而冲上去和秦军决战。

按说他的这个想法没有错,但他应该先分兵去试探进攻来印证这个想法,而不是将所有筹码全部押上去。

当然,双方都是等量齐观的五十万人,试探性进攻很有可能会变成“添油战术”,被秦军挨个吃掉。

战争最大的魅力在于,你有多种多样的选择,面对瞬息万变的变化,每一个选择看起来都是机会无限,每一个选择的背后又都是陷阱暗藏。

在重重迷雾中,你该怎么选?这可比我在这儿说难太多了。

要不第一流的人才永远是在军界和商界呢!

人家那是瞬间的抉择,筹码都是惊心动魄的分量!

最终,赵括并不意外地选择了全军出击,宜将剩勇追穷寇!

赵括的一声令下,赵军的全部精锐就渡过了稳固的丹河防线,与丹河西岸的秦军展开激战。

交战后,赵括发现,秦军死伤甚重,逐渐不支,这更印证了他最初的想法:秦军是可以战胜的。

再次大胜的赵括并没有就此停止追击,而是继续突进,追杀秦军。

赵括大军一直追到了秦军大本营,并迅速展开了攻击,赵军和秦军在营垒间展开厮杀。一直到此时,赵军仍是占上风的。

那么,此时的白起在干什么呢?

他在等待。等待赵括掉入自己预先设计好的口袋之中。

他派出两支骑兵,一支两万五千人,绕到百里石长城后,突袭赵军,攻下了本该无比坚固,此时却仅有少数人驻守的长平关;随后又向百里石长城防线上的故关发动攻击,堵死了赵军连接邯郸最为重要的关口。

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则准确地穿插至赵军的前后两军之间,将赵军的主力部队与后勤补给部队一分为二,截断了赵军主力的粮道。

此时,守营的秦军死命地拖住了正面的赵军精锐,但赵军势猛,秦军防守得很艰辛。

白起看到两支骑兵都已经达到了战略构想,于是还是从正面硬扛赵军的守军中挤出了援兵,迅速驰援刚刚形成的两条包围线。

至此,依托着秦军本部壁垒,丹水、长平当地的地势,白起“三段论、八字形”地对四十万赵军完成了精准切割。

中国历史上技战术水平最高的包围战术成功了。

这可是四十多万人围了四十多万人之战!

非长平之地势!非丹水之险阻!非秦军壁垒质量达标!非秦军技战术素养过硬!非“杀神”出鞘鲸吞的大手笔!

上述缺一,长平之围均不可能实现!

等赵括得到被围的消息时,白起已经依托长平的地势和前方自身的营垒完成了包围。赵括急忙率军突围,连续猛攻,仍然未能突破秦军的包围圈。白起咬着牙扛下了赵军一波又一波的突围。

按理说,如《孙子兵法》中所说,十倍于敌军,才能围,因为被围的人会困兽犹斗地集中所有力量进行突围!

白起手中的兵力并不比赵括多,进行围歼战,压力是极大的。

如果包饺子的皮儿太薄的话,这个饺子就会让馅给撑破。

只有白起有这种水平,能够指挥出这种一比一包围的百万级会战!

眼下的秦国“饺子皮”就在承受着赵国“大馅”的猛烈冲击。

面对赵军的不断突围,秦军的伤亡是极其惨重的。白起后来向秦昭王做战后汇报:“伤亡近半,实为惨胜。”

在这里要解释的是,这个伤亡近半并非指五十万秦军死了二十五万。

这里的五十万秦军中,包含了至少三分之二的后勤人员,具体这个数字在未来的战役中会分析。

也就是说,秦军和赵军的战斗人员实际上大约是十七万对十五万左右,此战秦军战士精锐损失了七八万。

猛冲不破之后,赵括决定固守待援,下令停止攻击。

也许他再坚持一下,他的这个“大馅”就能逃出生天,历史将在瞬间掀开另一幅篇章!

他的固守待援此时已成奢望,因为消息根本传不出去!

此时此刻,赵军能够支援的那两条绿线的汇总点故关,已经被白起堵死了!即便消息能够传出去,你们家还能凑得出人来吗?

赵括消停后,白起开始派轻兵骚扰,同时马上回国找增援。秦昭王在听说白起得手后,马上一路飞车。

秦昭王亲自赶到了河内,下令将所有河东、河内地区的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升了一级爵位,悉数火速开往长平战场!

两郡百姓开始源源不断地加固包围圈,并固守故关,阻断了赵国所有的救援企图!

在战役的最后时刻,秦国的举国体制再一次显示出了巨大的动员优势。这样规模的包围战,在古代史上仅此一例。

可能也只有秦国的举国体制,才能有这如此大的手笔!

随后到底有多少河东百姓被动员上了长平前线去加厚“饺子皮”,史书无载,历史在最后一刻,最终选择了实力更强的那一位!

长平大包围,一围就是四十多天。

在这四十多天里,其实赵括展现出了非常高的指挥素养,远非后世所评判的那样一无是处。在这四十多天里,赵军没有出现内乱,没有出现投敌,而是成建制地始终让秦军高度紧张。

这种对军队的掌控力不是谁都有的。

在被围困的第四十六天,赵括决定突围,最后他将部队分为四个梯队,轮番冲杀,循环往复。兵分奇正,这也再次体现出了他的用兵手段。

其实,如果他没有遇到白起,胜负也许真的不好说,至少这个包围圈不见得冲不出去。

在突围的过程中,赵括被射杀。

赵括死后,赵军投降,近百万人参与的长平之战终于落幕。

如今已经没有人能知道赵括当初的想法了。在他的整个指挥过程中,确实犯了冒进的错误,没有谨慎地分兵追击,而是主观地认为决战则必胜,没有给自己留退路,更没有想到一万中的那个一,最后身死留下千古骂名,也是咎由自取,怨不得旁人。

赵括背负千古骂名并不冤,因为他把赵国的老本全都赔进去了。

正如他老爹当初对他的评语: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这句话,也许才是长平之战留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其实,无论是什么事儿,说起来和做起来都是有着巨大区别的。一件事往往说起来容易,而一旦真做起来,就会发现有千头万缕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问题都不是简简单单地能解决的。

伟大的明代圣人思想家王阳明说的那句“知行合一”,正是我们要用终身去体悟的。

每当做事心绪沉浮之时,请想想赵括,然后带着一颗恭敬之心去处理每一件事。

善莫大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复写 樊登讲论语:学而 敏捷人才:选拔未来顶尖人才的9个步骤 从自己开始:变革者的思维导图 魏西里探案集 从思维开始重塑PPT能力 京都的正常体温: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