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

捌:战争的恐怖成本

书籍名:《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    作者:渤海小吏
推荐阅读: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txt下载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笔趣阁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顶点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快眼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捌:战争的恐怖成本,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沉默的丹水两岸,空气中是可怕的寂静。

这种百万级别的僵局,双方渐渐都无法接受了。

因为不光秦国耗不起,赵国渐渐发现,他们也耗不起了。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整个国家就只有两种职业:农民、战士。这也就导致了整个国家的战时资源动员能力极强,虽然路远艰苦,补给线长,但还是能够源源不断地送上来。

赵国发现开始时耗死秦军的想法,在战争开始后,其实已经行不通了。

还是要再次翻开同时代的兵书经典《孙子兵法》。在作战篇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作战的成本: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驰车是作战车,革车是辎重车。一辆驰车,配备七十五人的作战方队。一辆革车,配备二十五人的后勤团队,包括炊事兵、养马的、人医、兽医、修补工匠、砍柴打水的等。这样一千辆车的军队加起来,就是十万人。所谓“千乘之国”,就是指能武装出十万人部队的国家。

由于此时的车战已经不是主旋律,所以后勤部队的配备会更高,人吃、马喂都是钱,所以大军只要一开动,十万大军日费千金是标配消耗。

打仗的本质,是为了获利!

如果旷日持久,兵会疲敝,国家会被拖垮。

像秦国此时的千里运粮,需要耗费二十个人的粮食,才能运一个人的粮食上前线。

而且,更重要的是,别看秦国远,但有着大量的水路可以占便宜,陆运的距离并不比赵国多走上多少。

水路运输极大地将物流成本降下来!

别看赵国那边是主场作战,但它的地形却讨不上主场的什么便宜。

由于跨越太行山区的路不好走,很多都是羊肠小道,看起来短,其实这种穿越山脉往前线送粮食的消耗非常大。

“井陉”中间有两条深深的印,这是车辙。后面的“揭竿大泽乡”时有重点篇幅介绍,届时会详细介绍古代物流的真实操作。

而且,更重要的是,赵国并不是一个产粮大国。它的国土面积有一半还是在北边的游牧区。

扫码回复13,即可查阅高清地图

再对比下两国的国力差距吧。

双方在几十万大军的消耗下,物资像热锅里的雪一样迅速消融。

赵国耗不起了。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双方都做出了破局的应对。

先是赵孝成王这边出招了。他与楼昌和虞卿两个宠臣商议,打算御驾亲征。

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应该派使臣去秦国议和。

而虞卿则持不同的态度,秦国付出了血本,这是奔着灭我们来的,议和肯定没戏,应该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再去议和才有成功的可能。

在两个选择中,赵孝成王并没有看清楚事情的本质。

就像虞卿所说的,秦国下了这么大的血本,是为了大赌,怎样的议和条件能让此时的秦国离场呢?

他选择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

秦国却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并刻意地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

本来其余各国就害怕得罪秦国,赵国的处境因此变得更加孤立。

赵国的这道破局题选错了,秦国接下来这道题却得了满分。

接下来,秦国出招了。

秦国此时的处境也是极其难受,大军已经僵在这儿了,如果撤军就前功尽弃,但由着仗这么打下去,越来越多的人被动员到这场战争中,庄稼地就都荒了,来年吃什么就成了很大的问题。

事实上,此战过后,秦国十多年内再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战争,也是因为这场战争的成本太高了。转年,秦国就出现了大饥荒,国家根本缓不过劲儿来。

秦国想速战,再这么拖下去会越来越危险。速战的关键点就是越来越稳重的廉颇。

为了搞定廉颇,范雎从秦昭王那儿申请了二十四万两黄金的巨款,相当于大军一个礼拜的成本。他派人去赵国用反间计,大肆宣传廉颇老了不敢出击、马上要投降的流言,并旁敲侧击秦国人现在想起赵奢来还害怕,他的儿子赵括就有着优良的抗秦基因,天生就是秦国人的克星。

流言经过层层地放大,在赵国的决策圈里引发了巨大的效应,廉颇打不过而畏战的说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朝堂的讨论中。

面对秦国扔过来的这道选择题,其实赵孝成王已经没有太多选择了。

一方面,如果接着耗下去,眼下赵国的国家机器已经看出了耗竭的趋势,打仗就是撒钱,穷的国家就是打不过富的国家。

以秦、赵两国目前的疆域面积,赵国基本上是在以一隅敌半个中国,再加上并没有什么国际力量能够指望得上,任由廉颇继续耗下去是不现实的!

不是廉颇的方式不对,而是不同量级的国家条件,已经无法允许再进行如此的消耗战了。

当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在欧洲战场上,公认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上,公认的是中途岛海战。

一方面,是有座大金山的大胖子,他输一百把也没关系!他每输一把,就说“别走,咱接着来”,而且赌注越压越大,你越往后赢就越没底,因为对方的实力深不见底,你永远也探不到他的下线在哪儿,他只要赢回来一把,你就完了。

更何况你的牌技也许还不如人家。

在赵国人的眼中,秦国就是那个有着大金山的胖子,秦国的动员实力有多少,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只会看到他对你深不可测的谜之微笑。

反观秦国那边,虽然补给线很长,但由于商鞅变法后,对所有的国家户籍进行造册,土地进行丈量,国家有多少壮丁、有多少土地,能打出多少粮食、能征调多少资源运到长平前线,在秦王和他的决策层中,是有一笔账的。

商鞅当年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帮助秦国拿到了那个时代的“大数据”!

这场败家烧钱的仗,秦国还能支撑多久,秦国的决策高层是可以估算出来的。所以,他们敢稳住赵国的使者,给别的国家做样子,但并不提谈和的事儿,就是要接着跟赵国打下去。

仗打到最后,国家的体制建设等一系列深层次的底牌都被摆到了明面上!

战场上的较量仅仅是冰山一角,战争的“冰山效应”开始显现无疑!

由于此时摸不着对方的底,自己的底牌却快翻干净了,其实有没有这些流言,赵孝成王都要进行改变了。在和谈之前,他还想御驾亲征呢,这本身就是已经坐不住了的表现。

与其说是范雎的谣言起了作用,倒不如说是换将的举措更符合赵国现在的实际情况。

赵国需要一个善于进攻、脑子活泛的将领去和秦国进行正面厮杀,从而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这个时候,赵孝成王只能选择赵括。

我们看历史书时,要秉持一个很重要的态度:不要盲目相信史书中的描述,尤其是史书中的因果逻辑。

例如,秦国人一用反间计,赵王就上当了,白痴赵括就上场了,赵国的四十万人就被埋了。

还原到历史中,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重要的决策,都包含着诸多综合考量。做决策的历史人物也并非都是二百五,看似很莫名其妙的决定,其实都有着很深的逻辑和原因。

拨开历史的迷雾,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他们真的是不得已。

在赵孝成王做出换将的决定后,有两个很关键的人表达了反对意见。

第一个是蔺相如,这个廉颇的“刎颈之交”说出了一句很短但很有智慧的话:“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意思是,赵括虽然能把书上的兵法读得滚瓜烂熟,却不知道临阵的应变。

第二个是赵括的老娘,这个老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母亲,因为她把她的儿子分析得一清二楚。

括母对赵王说:“赵括他爸爸当初就说过,这小子绝对不可为大将。”

赵王说:“为何?”

括母说:“这小子确实是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而且特别聪明,他爸爸总让他撅得一愣一愣的。我当初也以为这小子挺厉害的,但他爹却不这么认为。”

我家老赵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儿,他却把生死这么严肃的事儿说得这么轻而易举,所以这小子一定不可以为将,为将必是国家的祸害。

“尤其当我看到现在您让他当大将后,他把头都快抬到天上去了,把您赏赐他的财物全置了房子、置了地,我就更觉得他不行了!

“当初他爸爸统军时,和手下的所有官兵都打成一片,将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手下人,接到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

“赵括哪有要打仗的样子,您一定不要派他去。”

赵王说:“这事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看没有劝动,最后给自己上了一道保险:“要是这小子将来打败了,请大王不要株连我们家族的人。”

赵王答应了。

能把自己的儿子看得这么明白的母亲其实并不多见。老话说“知子莫若父”,别看当爹的很多时候并不像当妈的那样跟孩子在一块儿的时间多,但当爹的往往比当妈的更能评判自己的孩子质量。

当初赵奢判断他这个儿子时,并没有从军事专业素养上着手,而是说他对生死之事看得太过轻松。

这个人缺乏恭敬心。

要知道一旦带兵出发,就是民之司命,每一个指令都关系到千万将士的生死,所以每一个决定,都要深思熟虑;每一个决定,都要郑重其事。

这确实是需要一颗恭敬心的!

就这样,赵括带着他的踌躇满志与理论战术,志得意满地来到了长平战场。

赵母与蔺相如在邯郸的黄昏里,默默地一声叹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复写 樊登讲论语:学而 敏捷人才:选拔未来顶尖人才的9个步骤 从自己开始:变革者的思维导图 魏西里探案集 从思维开始重塑PPT能力 京都的正常体温: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