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蒙曼说唐·长恨歌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蒙曼说唐·长恨歌

也就更加嚣张。习惯成自然,到玄宗当政,外戚还是不知收敛。开元四年(716)

书籍名:《蒙曼说唐·长恨歌》    作者:蒙曼
推荐阅读:蒙曼说唐·长恨歌txt下载 蒙曼说唐·长恨歌笔趣阁 蒙曼说唐·长恨歌顶点 蒙曼说唐·长恨歌快眼 蒙曼说唐·长恨歌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蒙曼说唐·长恨歌》也就更加嚣张。习惯成自然,到玄宗当政,外戚还是不知收敛。开元四年(716),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初,玄宗的连襟,即玄宗王皇后的妹夫尚衣奉御长孙昕因为一点点小事,跟御史



大夫李杰闹别扭了。本来,同事之间意见不一致是常有的事,各退一步也就算了



。可是,平时骄横惯了的长孙昕不愿意吃亏,下决心定要教训教训李杰。他约了



自己的妹夫杨仙玉,躲在李杰下班必经的一条小巷子里,等李杰过来,两人劈头



盖脸一顿打,把李杰打得鼻青脸肿,衣服更是撕得乱七八糟。别看李杰是个手无



缚鸡之力的书生,但是性格刚强,不信邪。第二天一大早,李杰带着累累的伤痕



,穿着破破烂烂的朝服就给玄宗上表了,说:昨天,陛下的连襟以及连襟的妹夫



,把我打了。人之发肤,受之父母。我吃点皮肉之苦,这是侮辱我个人,侮辱我



们家,这我还能忍。但是,长孙昕他们把我的官服都扯坏了,这就不是侮辱我个



人,而是侮辱国家了,陛下看着办吧。玄宗整天讲要抑制外戚,一看亲戚这么不



给他作脸,勃然大怒,当即命令在朝堂之上杖杀长孙昕和杨仙玉,给百官谢罪!



杖杀外戚还不算,唐玄宗还亲自给李杰赔礼道歉,说:我的亲戚,我没管束好,



让你受委屈了,就算在朝堂之上把他们打死,其实也不足以安慰你。请你以后继



续保持这种嫉恶如仇的优良作风,和黑恶势力斗争到底。一看玄宗态度这么严厉



,亲戚们一时间噤若寒蝉,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第三个例子是关于中央官和地方官互相流动的。唐朝长久以来都一直存在重视中



央官、轻视地方官的现象,特别是中宗和睿宗时期,因为中央政治斗争频繁,这



个问题就更严重了。任职地方的要么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要么就是无能鼠辈。



所以,地方官普遍素质不高。玄宗即位以前,曾经在潞州待过,他知道地方官对



于一方百姓来说,不仅意味着民之父母,也代表着中央的形象。那么,怎么才能



改变地方官素质低下的状况呢?



制书



以皇帝名义颁布的文书形式之一。在周代,帝王的命令叫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命为制,制即成为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唐代的制书,分制书和慰劳制书两种。除用于颁布国家重大制度的命令外,还用于官僚的褒奖嘉勉。



开元二年(714),玄宗颁下制书:“选京官有才识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



有政返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为恒式。”也就是说,在京官内选择博学通识



、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人,任职地方,授予都督、刺史之职;同样,在地方官中选



择眼界开阔、政绩突出的,升任京官。建立地方官和京官互相调动的固定制度。



这个制书一颁行,好多能力不错的京官就任职地方了。当时有一个尚书右丞叫做



倪若水,进士出身,为政有德,就因为这道制书被外派到了汴州(今开封)担任



刺史。本来,尚书右丞是四品官,而汴州刺史是三品官,算是升职了。但是,人



们重京官、轻外官的观念很难改变啊,所以倪若水还是闷闷不乐。正好,就在他



当汴州刺史的时候,有一个叫班景倩的地方官也因为这道诏令,从扬州调到中央



担任大理少卿。路过汴州,倪若水给他饯行,羡慕得眼睛都红了。喝完送别酒后



,眼看着班景倩的马绝尘而去,倪若水站在灰尘之中,一动不动,眼睛都直了。



对手下人说:“班生此去,何异登仙!”手下人劝他说:人走远了,这里灰尘大



,咱们回吧。倪若水还是舍不得走,说:这哪里是灰尘,分明是仙尘嘛!让我再



沾沾仙气吧。有人可能会说,倪若水既然这么不愿意当地方官,勉强去了,能当



好吗?现在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优秀是有习惯性的,别看倪若水不愿意当地方



官,但是他的才能还是有的,而且,为了早一点回到中央,他工作格外卖力,任



职期间政绩突出,后来果然又回到中央任职了。就是因为这种中央和地方之间的



官员流动制度,不仅提高了地方官员的素质,也增加了中央官员的阅历和经验,



这不是双赢吗?



倪若水



字子泉,恒州藁城人(今河北石家庄藁城),进士出身。开元初,在朝廷为官,担任中书舍人、尚书右丞,后外调汴州(今河南开封)任刺史,在其任上,修孔庙,倡教育,且直言敢谏,玄宗召其入朝,提升为户部侍郎。开元七年,复授官尚书右丞,是年,卒于位。



第四个例子是关于谏诤制度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凡是好皇帝,都知道“兼



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唐太宗以人为镜,善于纳谏,不是被传为千古佳话



了吗?但是,从高宗时代开始,因为政局动荡等原因,谏诤制度就逐渐被破坏了



。特别是中宗、睿宗两朝,更是听不进不同意见。所以,姚崇在他的“十事要说



”里才特别问了一句:“臣请凡在臣子,皆得触龙鳞,犯忌讳,可乎?”玄宗当



时也满口答应。那么,唐玄宗的承诺到底能不能兑现呢?



事实证明,他还真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我们说过,玄宗的母亲窦德妃是被武则



天杀害的。现在儿子当了皇帝,母亲却尸骨无存,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一件事。



怎么表达孝心呢?唐玄宗没别的办法,就想在埋葬母亲的洛阳靖陵前立一块碑。



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对国家影响也不大。可是,当时的汝州刺史韦凑上表



进谏说:“自古园陵无建碑之礼,又时正旱俭,不可兴功。”如果树碑的话,既



不符合礼法,又给财政增加负担。唐玄宗一听,有道理,马上就停建了。其实,



我们也知道,韦凑这次进谏,不是什么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就算玄宗以孝道的



名义加以拒绝,也不为过。但是,玄宗为什么还立刻接受呢?这和古人千金买马



骨是一个道理,玄宗真正想表达的是一个态度:连这样的意见我都能接受,那还



有什么意见是我不能接受的呢?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玄宗君臣这些拨乱反正的政治举措呢?很明显,这些措



施直接针对的是中宗、睿宗时期的一些弊政。通过破除政治陋习,建立良好的政



治制度,一些不利于发展的政治问题基本解决了,政治也逐渐走上正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政治问题刚刚解决,经济问题又出现了。一场可怕的蝗虫



灾害严重威胁着刚刚稳固的唐玄宗政权。由于科技不发达,朝野上下竟然围绕着



灭不灭蝗展开了一场大争论!那么力主灭蝗的姚崇是如何冲破重重阻碍展开灭蝗



工作的呢?



二、捕杀蝗虫



不知道是不是老天要考验一下唐玄宗的能力。自从他亲政以来,天灾不断。开元



元年和开元二年都是大旱,这已经够糟糕了。可是,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头呢。



有农业经验的人都知道,大旱之后,常有大蝗。果然,开元三年和四年,蝗灾就



开始在山东爆发了。无数蝗虫像乌云一样铺天盖地,滚滚而来。所过之处,别说



是庄稼,就是树皮,也被吃得干干净净。眼看着蝗虫一过,寸草不留,老百姓都



吓傻了,纷纷跑到田间地头顶礼膜拜。可是蝗虫哪管你拜不拜呢?不仅该吃还得



吃,而且越来越多,渐渐地就从山东往河北、河南扩散了。我们知道,山东、河



北、河南地区都是唐朝最重要的产粮区,如果这些地方闹灾,全国的粮食储备就



成问题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粮食,老百姓就要人心不稳,国家还怎



么可能稳定呢?面对如此严重的灾难,姚崇马上提出:各个州县立刻组织人力物



力,捕杀蝗虫!捕到之后集中在田边烧掉深埋,斩草除根!姚崇这个做法对不对



呢?现代人肯定都没有意见,但是,切莫把我们的想法套在古人头上。我们今天



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古人还真未必这么想。姚崇这个想法一提出来,马上是



一片反对之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魅力女人,一生如花 猫猫来了:小三敢死队 满朝欢 马可波罗行纪 王光美私人相册 王春瑜说明史 华与华方法:企业经营少走弯路、少犯错误的九大原理 华为组织激活:群体奋斗的智慧 好习惯的秘密 别说你懂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