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了凡四训》注解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了凡四训》注解

第二节 求之在我

书籍名:《《了凡四训》注解》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了凡四训》注解txt下载 《了凡四训》注解笔趣阁 《了凡四训》注解顶点 《了凡四训》注解快眼 《了凡四训》注解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了凡四训》注解》第二节 求之在我,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一、对坐云谷

【原文】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译文】


我做贡生后,在燕京的国子监呆了一年,每天打坐,不想看书。

己巳年(1569年),我转学到南京的国子监,还没报到,先去栖霞山拜见云谷禅师。和禅师对坐一室,连续三天三夜眼皮都没合。

云谷禅师问我:“一般人之所以不能够成圣成贤,只因被妄念纠缠。而你打坐三天,没见你起一个妄念,为什么呢?”

我说:“我的命早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时生、何时死,何时得意、何时失意,都有定数,我就是想起心动念,也没什么可思虑的。”



【注释】


[1]燕都 明朝首都燕京,今天的北京。

[2]游南雍 入南京之辟雍读书。辟雍即国子监,为古时大学。

[3]云谷会禅师 师名法会,别号云谷,浙江嘉兴人,后代崇为中兴禅宗之祖。

[4]妄念 与妄想同义,虚妄的念头。



二、凡人有数

【原文】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译文】


云谷禅师笑道:“我误认你是圣贤人了,原来还是凡夫。”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平常人会起心动念,就逃不过天地规律,怎能没有命数?但是也只有平常人有命数,极善之人没有限定的命,极恶之人也没有不变的命。你二十年来,命数都被孔先生算定,不曾转变一丝一毫,难道不是凡夫吗?”



【注释】


[1]阴阳 此处指大自然规律。

[2]善 《佛说十善业道经》将善分为十类: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此三项为身善)、四不妄语、五不恶口、六不两舌、七不绮语(此四项为口善)、八不贪欲、九不嗔恚、十不邪见(此三项为意善)。



三、命由我作

【原文】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译文】


我就问:“难道命数是可以逃得了的吗?”

禅师说:“‘命运是由我们自己造作,福气来自我们自身所求。’《诗经》《尚书》里讲的,确实是智慧的教导。佛教经典里说:‘求富贵能得到富贵,求得儿女能得到儿女,求长寿能得到长寿。’说谎是佛家的根本大戒,这些佛菩萨怎么会说谎骗人呢?”



【注释】


[1]我教典 指佛家经典。“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此三句系摘集于《楞严经》和《法华经》。道家经典《太上感应篇》亦云:“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2]释迦 即释迦牟尼,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佛教创始人。

[3]戒 戒律,佛教徒的生活准则,最根本的是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4]佛 梵文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觉”,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也是所有无上正等正觉的总称。

[5]菩萨 地位仅次于佛,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度众生。中国人最熟悉的菩萨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等。

[6]诳(kuáng)语欺人 诳:欺骗。《金刚经》:“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菩萨绝不讲虚假的话欺骗众生。



四、福自己求

【原文】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译文】


我又问道:“孟子说:‘求能得到所求,只是向内求。’道德仁义我们可以努力做到,但是功名富贵怎么能求得到呢?”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没说错,是你自己理解错了。你没听六祖慧能说吗:‘一切的幸福,都离不开这颗心;只要从心地里内求,感应没有不通畅的。’‘向内心自求’,不仅得仁义道德,也得功名富贵,这叫做内外双得,‘这样的求法有益于求到’。

如果不能反躬内省,而只是向外追求名利富贵,那么‘即使再努力再有方法’,‘得到的也是命中本有的’,这样内(仁义道德)外(功名富贵)都没有得到,所以毫无益处。”



【注释】


[1]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 出自《孟子》:“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如果想要就能得到,不想要就能舍去,这种求有益于得,是因为所求的是我自身德行。如果用尽办法去求,得到了也是命里本有,这种努力是白费力气,因为所求的是身外之物。

[2]六祖 唐朝人,佛教禅宗在中国的第六代祖师慧能大师,弟子整理其事迹和思想成《六祖坛经》。

[3]方寸 此处指心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 学姐的秘密 痛才是成长 价值发现:一个价值投资者的投资札记 故事力法则:迅速收服人心的影响力秘诀 皮笑肉也笑:典婆婆漫画歇后语 教育的常识:尹建莉父母学堂2021年教育日历 冯友兰哲思录 走出舒适区:如何突破自我设限,获得持久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