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科普学习 > 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

类推思维需要“意译”

书籍名:《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    作者:细谷功
推荐阅读: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txt下载 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笔趣阁 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顶点 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快眼 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类推思维需要“意译”,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例题】

① 回想儿时学骑自行车的经验或教训,尽量具体地使用自行车专用的词汇或术语记录下来。

② 这些经验或教训是否可以应用于其他学习(例如英语、会计、烹调等)?

【解说】

这个练习有助于我们理解类推思维的含义。类推思维需要“翻译”的能力。下面来看“翻译”的具体含义。

其实“翻译”的思维方式本身也是类推思维的产物。例如把英语翻译成日语,就是将日语和英语这两种不同语言通过类似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翻译与类推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可以用翻译来说明类推)。

那么接下来就用翻译的事例,介绍类推思维的技巧,以及怎样才是好的类推思维。

翻译可以分为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是按照字面意思,根据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从抽象化的角度来看,直译的抽象程度比较低。

与直译相比,意译则更接近类推。意译是掌握一句话的“概念”,用看似完全不同的措辞翻译出来。

例如英语中的“silver bullet”,直译的话要翻译成“银子弹”,但其实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是“能够轻松解决任何难题的工具”,因此意译过来应该是“特效药”。类推与此有相似之处。

图3-3 将类推比喻为“翻译”

根据上述说明,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例题。首先关于①,大家想起了哪些学骑自行车的经验呢?例如:

爸爸帮忙扶着

先拆掉一个辅助轮,适应以后再拆另一个

先在平缓的下坡路练习,然后在平路练习,最后再到上坡路练习

车闸使用不当,摔了一跤

……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要按照题目的要求,尽量描述具体情况。例如,不是“其他人”而是“父亲”,不是“其他工具”而是“辅助轮”等。

无论是类推思维,还是类推思维的基础——抽象化思维,都需要在具体和抽象之间多次往复。好的类推思维要在具体和抽象之间拥有适当的“距离”。

因此,作为创意源头的信息首先必须便于人们具体掌握。就自行车的例子来说,不能只说“支撑”,要说“辅助工具”,并且具体说清楚是“用辅助轮支撑”。这样人们才有可能提炼出辅助轮所特有的抽象特征,如“支撑左右平衡”“最初依靠两个辅助轮保持平衡,然后先拆掉一只辅助轮,最后才全部拆掉”等。

那么如果想把这个创意应用到英语学习中,“支撑左右平衡”对应着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听和说”。再例如“分阶段拆掉辅助轮”,可以翻译成根据个人当前学习的平衡情况(口语好一些还是听力好一些),分阶段地去除辅助这两个方面的工具或教材(例如不再使用字典等)。

相比之下,如果将学骑车的上述经验总结为更抽象一些的“借助辅助工具效果更好”,虽然适用于所有学习,但由此得出的创意却由于过于普遍而“毫无新意”。

根据学骑自行车时“先在下坡路练习,然后在平路练习,最后再到上坡路练习”的经验,也可以产生新的创意,例如在学习英语练习听力时可以“先用0.5倍速度慢放,然后用正常速度播放,最后再以2倍的速度快放”等。

但是如果把这个经验总结成更抽象的“逐渐提高难易程度”等(不仅限于自行车)适用于任何事物的内容,虽然既能用于英语学习也能用于会计学习,但这只是最平常不过的想法。

最后,自行车前后各有一个车闸。前车闸效果明显,但是会突然制动,所以在骑车速度快时使用比较危险,而后车闸瞬间效果不如前车闸,但可以循序渐进、确实可靠地发挥作用。了解了自行车所持有的这个特点,例如在需要平息顾客愤怒情绪时,与其采用前车闸式的应对方式(立即退款、社长出面道歉等),不如先采取后车闸式应对措施(由工作人员倾听他的不满),待减慢速度之后再用前车闸使其彻底停下来。根据学骑自行车时的这些经验,通过类推便可以判断出这样做的效果会更好。

类推的过程与翻译一样,需要先适度地总结出“原文的特征”,尽量进行抽象,接下来再转化为创意所需的具体语言(例如将“上坡路”转化为“2倍速度快放”),而不是泛泛的一般性结论。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与优秀的意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类推和猜谜


从“寻找共同点”这一点来看,日本传统的猜谜游戏对学习类推思维很有帮助。

请看下面的例题(摘自搞笑艺人根津俊弘作品)。

【例题】

① 谜面是“相扑”,谜底是“赏樱花”。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② 谜面是“没有重力”,谜底是“吃饱了”。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③ 谜面是“日式煎饼”,谜底是“减肥”。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解说】

答案如下:

① 必须要占座(“占座”与“关取”谐音,后者为日本十两以上相扑等级的总称,相扑选手成为关取以后才能参加正式的相扑比赛)

② 没有食欲(“食欲”与“空气”谐音)

③ (体重)要减少才行(“减少”与吃日式煎饼时必须用到的“铲子”谐音)



以上介绍了一些谜语,是因为猜谜过程与类推思维十分类似(这本身也属于“关系的类似”)。

谜面是A,谜底是B,而二者的共同点C则是猜谜的关键。这与类推思维“寻找共同点”的模式相同。

“看似毫无关系”的A和B原本属于不同领域,但却可以通过共同点C建立联系。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猜谜过程与类推思维相同,不过正如抄袭和类推思维一样,这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异,即共同点的抽象程度有所不同。

【练习题1】

在头脑中模拟以上“程序”,考虑下面的谜语。

①谜面是“流感”,谜底是“讨厌的球队的比赛”,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②谜面是“团扇”,谜底是“信号灯”,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摘自《用猜谜来锻炼大脑》)

【练习题2】

自己编一个谜语,让别人来猜(与猜谜相比,自己编谜语难度更大。其过程与类推思维一样,有时是先找到“题材”和“共同点”中的一个,有时是二者同时在头脑中闪现出来。该练习有助于读者体会这一过程)。



类推思维的两种模式


类推思维大致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对“其他领域”的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然后将其应用到目标领域,包括“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两个阶段(图3-4中的模式1);第二种模式是直接将抽象的“关键词”应用到目标领域,只有“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阶段(图3-4中的模式2)。

图3-4 类推思维的两个模式

本书将针对这两种模式分别进行训练。

第一种模式常常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发现。例如在兴趣爱好或者工作之外的其他领域,通过抽象化提取出观察到的特点,将其与工作中的需求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新的创意。

在这种模式中,“抽象化”与“具体化”的过程并不是连续发生的。对日常生活中偶然遇到的事物进行抽象、“把各种特征储存在大脑里”,这个过程与将特征具体应用到工作等目标领域、产生新创意的过程常常是互相独立、并行不悖的。它们会在某一瞬间匹配起来,也就是类推思维中“灵感的瞬间”。

例如2015年进入日本市场的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Netflix。关于该公司在通过“包月制”DVD租赁业务发展起来的过程中,曾经有一个趣闻。据说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曾经租了一张《阿波罗13号》的影碟,由于超过归还期限而不得不支付了一笔滞纳金,价格比买一张新碟还要贵。他对此感到“不满”,并从“健身房”的包月收费制度中获得了启示。这正是类推思维的典型事例。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发现,对于“目标领域”的强烈需求(多数情况下是不满)往往可以成为通过类推思维产生创意的契机。

模式2是抽象和提取各种事物特点,将其应用到尚不具备该特点的其他领域。例如当前的市场趋势或商业模式都相当于这里的“特点”。

在运用类推思维进行创意的过程中,以上两种模式常是混杂在一起同时发生的。本书分别从各个模式中分解出一些基本动作加以训练,目的是帮助读者培养运用类推思维进行创意的能力。



根据“回转寿司”进行类推


接下来的训练是针对一个给定的题目,由此联想到其他事物。并不是所有事物都可以随意联系到一起,还必须区分“有发展的创意”和“没有发展的创意”。下面就以“回转寿司”为例,体验一下怎样才能产生“有发展的创意”。

“回转寿司”的餐厅运营模式十分独特,其中包含了很多可以运用类推思维进行模仿的特点。那么由此可以对其他领域产生哪些启示呢?接下来就通过例题来介绍如何应用类推思维进行创新。

【例题】

除了回转寿司之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采用“回转”的形式,思考“为什么”该事物可以采用这一形式,以及“其成功因素是什么”。

思考要点①:首先从类似的食物开始,思考该特点还可以用于哪些领域(食物之外的动物或人类)?

思考要点②:根据回转寿司的回转方式,还能抽象出哪些其他方式?

思考要点③:根据回转寿司的成功经验,可以抽象出哪些“寿司特有”的特点?

思考要点④:除了顾客(或者用户)的视点之外,从提供者(商家)的视点出发,还可以找到哪些成功经验?



【解说】

形成创意时,一般来说,可以从比较容易联想到的类似食品开始。不论能否找到与寿司的共同点,姑且把所有能想到的食物都罗列出来,然后再逐一分析,这也是运用类推思维的一个方法。

牛肉盖浇饭、咖喱饭、薯片、冰激凌、饭团、关东煮、烤肉、方便面、酒馆的下酒菜……在头脑中尝试进行多种“实验”,就会发现并非所有事物都像回转寿司一样适合“回转”。

那么哪些食品适合采用这种方式?为什么?“随便想到的”与类推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没有经过总结成功经验这一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就是抽象的过程,是抽象化与类推之间的重要纽带。

接下来,我们考虑一下拥有哪些特点的食物才适合采用回转寿司的方式。

回转寿司最大的特点是“每份的分量比较少”,具有这个特点的食物比较适合采用回转的形式。如果一盘就能吃饱,也就不需要回转了。如果只是为了展示给顾客,并没有必要特意摆在传输带上回转。

其次我们再来考虑为什么每份分量少的食品更适合回转。答案是因为“可以品尝到多种美味”。此外这类食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像寿司一样)“种类丰富多样”。

可能有人会问种类多样有什么优势?因为每个人的口味各不相同。有人只想吃白色肉质的鱼类,有的人只想吃青色表面的鱼类……回转寿司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同时满足很多人的口味。同样是寿司,寿司套餐却无法满足这个需求。

寿司店里设置吧台席位最初也是为了满足类似需求。与之相比,回转寿司的费用则更为实惠。其实,寿司本身成本并没有变低,但采用“机械化”的方法从其他方面节约了成本。

除了上面这几点,回转寿司还有一个吧台点餐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即能够为顾客提供“偶然邂逅美食的机会”。有一些从来没有吃过的寿司,自己点餐时绝对不会点,但因为在回转台偶然遇到,抱着“也许好吃”的想法尝试一下,竟然是喜欢的口味。在“自己点餐”的模式下就不会经历到这种体验。

以上这些“成功经验”主要是从顾客的视点得出的,那么从商家的视点来看,又有哪些食物适合这种模式呢?

回转寿司的创意据说最初来源于工厂里的流水线,所以也是类推思维的产物。那么接下来就从“生产设备”的角度来看看回转寿司是如何成功的吧。

正如前文介绍的,回转寿司以更实惠的价格提供给顾客,因此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所以回转寿司还有一个特点,即将“订单生产”与“预估生产”完美地结合起来。

预计会有较大需求时(例如午餐时段等),可以通过“预估生产”,提前做好大量寿司放在回转带上;空闲时段则可以采用“订单生产”的方式。对于“保质期比较短”(库存风险大)的寿司来说,这正是最好的运营模式。

总而言之,无论从“受益者(客户)”的视点,还是从“提供者(商家)”的视点,都可以找到回转寿司的成功要素,这也是该形式能够得到广泛普及的原因。

以上总结了回转寿司的特点和成功经验。泰国的连锁“回转火锅店”基本也符合这些特点(主要是从客户视点来看),此外回转火锅店还包括一些其他创意。

为了体现火锅“最后由顾客亲自涮煮”的特点,回转火锅店在每位顾客的面前(吧台桌面上)都配有小型火锅。这个做法体现了应用类推思维的一个重要技巧,即在整体符合关键特点的基础上,还需要对目标产品下一些功夫,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创意的优势。

结合前文介绍这些要点,思考以下练习题。

【练习题】

“薯片等零食”适合这种方式吗?如果不适合的话,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其适合这种方式?

“蛋糕”适合这种方式吗?如果不适合的话,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其适合这种方式(蛋糕为什么要采用“自取”的形式)?

“比萨”适合这种方式吗?如果不适合的话,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其适合这种方式?

“关东煮”适合这种方式吗?如果不适合的话,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其适合这种方式?

“烤肉”适合这种方式吗?如果不适合的话,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其适合这种方式?



进一步抽象之后,这种“将选项分成小份提供给顾客”的方式除了食物以外,还可以应用于哪些其他领域(例如人)?或者更进一步深入抽象之后,除了现实世界,能否在虚拟世界中找到适于“回转”的事物……不断深入思考,便可以从更遥远的领域获得创意。

结合前文介绍的成功经验,思考还有哪些可以“回转”的事物。



寻找“关系的类似”


前文介绍运用类推思维需要先进行抽象,而抽象化的基础是找到“关系的类似”。什么是“关系的类似”呢?下面的例题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这个基础动作。

首先从“基础的基础”开始。类推(analogy)与“模拟”(analog)的词源相同,表示“比例”。模拟与数字的不同之处在于,数字采用的是“0或1”,或者(电子信号的)“开或关”等非白即黑的二元化信号,而模拟则是将所有信号都根据原本程度转换为不同等级的灰色。

简单地说,模拟就是按照“比例”进行转换,“比例”是关系的基础。根据“A变成B”,采用相同方式实现“C变成D”,这就是比例。这种关系正是类推思维的基础。

下面的例题有助于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例题】

① 哥哥∶弟弟 =姐姐∶()

② 日本∶东京 =俄罗斯∶()

③ 狗∶哺乳类 = 金枪鱼∶()

④ 老鼠∶猫 = 毒蛇∶()

【解说】

几乎所有人都能立即得出答案。①的答案是“妹妹”, ②的答案是“莫斯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解题的过程,我们先在无意中找出了这些词语之间的“关系”,然后联想到符合这一关系的词语,填到括号中。

也就是说,在例题①中,比号前后的词语是“相同性别的兄弟姐妹关系”。例题②中体现的“关系”是,比号后面词语是前面词语的“首都”(或最大城市)。③的答案是“鱼类”,与比号前面词语之间具有将其普遍化的关系。④的答案是“獴”,与前面的词语具有“天敌”的关系。

以上例题是非常简单的“关系”,只涉及两个事物,是最基本的类型。复杂的关系(即结构)则是由简单关系组合构成的。

从“关系”的角度思考,便可以发现各种事物之间的类似,寻找关系的类似在类推思维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所有工作都大包大揽的上司”和“什么都不想,只会等指示的下属”之间的关系,从互为因果关系这一点来看,便与“鸡和蛋”具有关系的类似。

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其他基本模式,例如“包含关系”“双赢关系”“本末倒置”“不可逆变化”“整体和局部”等很多情况。



寻找“结构的类似”


前文介绍了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对于更为复杂的、三个以上关系的组合,本书将其定义为“结构”。结构也是关系的一种,不过是更为复杂的关系组合。下面的例题经常会在猜谜竞赛或者IQ测试中出现,它们考察的是“解读结构的能力”。换句话说,IQ测试要考察被测试者进行抽象的能力。

【例题】

1. 观察下面3 个正方形,从A ~ F 中选取排在它们之后的正方形。

2. 找出不属于相同类型的图形。

(摘自《挑战门萨超难谜题》)

首先看第一道例题。上面的3个正方形,从左至右依次为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之后的图形。同时,阴影部分(黑色区域)也按着顺时针方向依次移向相邻的区域。按照这个规律,将第3个正方形“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并使阴影向相邻区域做顺时针方向移动”之后,可以发现在A~F之中,符合该条件的只有C。因此答案是C。

在第二道例题中,B与D、A与E分别是将大小圆圈互换之后的图案。只有C的,无论如何变换圆圈大小,都无法找到与它对应的图案。因此答案是C。

从这些例题可以发现,它们要考察的是“对关系的模式认知”能力。关系越复杂,问题的难度越高,这些复杂关系便是“结构”。

除了猜谜游戏之外,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当中,发现并总结“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关系或结构”,将其作为某种模式应用到其他领域,这个过程就是类推思维。采用元视点思考,便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结构”。



抽象化训练1


学了“基础动作”之后,接下来练习如何从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找到“关系”或“结构”的共同点。

【例题】

“信号灯”和“特快列车停车站”的共同点是什么?

请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这里的“关系”,不是指“信号灯”和“特快列车停车站”之间的关系,而是指它们各自领域中存在的关系(例如针对信号灯,可以考虑信号灯与哪些事物有关系)。

【解说】

从类推思维的角度来看,这道题的答案是“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增设信号灯或者车站很容易,相比之下,减少信号灯或车站则需要更大的决心)。

我们身边存在很多类似结构,其特点是不断慢慢增加,却不会轻易减少(这是从时间角度来看的关系)。公司里的规定,家用电器的功能,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等,从这些事物中可以发现上述规律,了解这一规律,便可以在工作中预测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像这样“掌握结构背后的机制,对将来进行预测”,是类推思维的最大优势。

这个过程中有一点很重要,即发现了某一规律后,不要只将其看作表面现象,而应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存在这个规律(此时,元思维中的Why型思维可以发挥作用)。

思考“为什么增加容易,而减少却很难”,便可以发现这些事物的共同点。对能够带来便利的事物,人们都希望它设在“离自己较近的地方”,其好处很容易理解并且立即就能见到效果,所以增设时很少会遇到反对的声音,因此这类事物总是“自然而然地”不断增加。但是要减少能够带来便利的事物,就需要相当的“勇气”。虽然减少它们可以提高效率,但是与“万一减少之后出了问题”的担忧相比,其影响要小得多。因此如果没有相当坚定的决心,很多事物都会变得越来越多。

此外,人本身就具有“渴求拥有更多”的心理,要减少什么时总会遇到困难。其结果就是,很多东西尽管已经不太必要,却仍然不减反增。

类似的类推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看待公司里“规则或核对表只增不减”的情况,在制定具体对策时为我们提供参考。

【练习题】

考虑身边有哪些“不断地增加,却很难减少”的事物。



抽象化训练2


接下来考虑哪些结构的抽象化可以为工作带来创意。

【例题】

“积分卡”和“密码”的共同点是什么?

与前面的例题一样,“积分卡”和“密码”的共同点是“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多,导致最后管理不过来”。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思考,还有哪些特点是“积分卡”和“密码”所特有,而前一个例题中没有的呢?

【解说】

我们继续用这个例题解读身边的结构。“积分卡”和“密码”的类似之处与前面的例题一样,都是“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而且还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情况,如“弄不清哪个卡(密码)是用在哪里的”或者“想用时却找不到积分卡(想不起来密码)了”。

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这种现象十分常见,并且还能发现“积分卡”和“密码”所特有的一个特点。

这个特点就是,“完全出自发行者的利益考虑,彻底忽视了使用者的方便”。发行者不断增加会员卡(或密码)的数量或种类,而使用者却蒙受了不便。设定密码时,我们常会被提示“不要使用与其他设备相同的密码”,这种做法完全是从发行者的视点出发的。

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银行卡、社保卡、驾驶证以及相应的密码一般都会超过五六个。如果使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随随便便就会有十多个密码,有些人甚至要管理近百个密码。

发行者从自己的视点出发,为了防范风险,当然希望用户在不同场合分别设定不同的密码。这样做也可以说是为使用者负责,但是对使用者来说,谁都不可能记住不断增加的所有密码,更何况很多密码的设定规则也各不相同。

积分卡也一样。商家为了稳定客源,自然希望发行自己专属的积分卡。但如果所有商家都毫不节制地随意发行积分卡,不难想象,经常购物或在外就餐的人很快就得随身携带“一副扑克牌”般的会员卡出门了。

不是很多时还能勉强应付,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加,积分卡或密码就逐渐变成了强加给使用者的东西。其他领域的类似现象也屡见不鲜。在这种背景下,最近出现了“统一管理过多物品”的趋势,从某种意义来说,网址和咨询网站等发展过程早已预示了这也是“必然路线”。

这道例题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示,供我们开发产品或服务,以及接触客户时参考。

【练习题】

思考身边还有哪些“只从发行者的角度考虑,会给用户造成负担”的事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查理.芒格的投资思想 真相与错觉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逻辑 低增长社会: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危机的应对之道 1分钟物理 深度营养:为什么人类的基因需要传统饮食 获客 叛逆天才:拒绝一颗盲从的心,让自己闪闪发光 女配手握龙傲天剧本 女主她超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