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读懂《系辞》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读懂《系辞》

九十一、见几行事

书籍名:《读懂《系辞》》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读懂《系辞》txt下载 读懂《系辞》笔趣阁 读懂《系辞》顶点 读懂《系辞》快眼 读懂《系辞》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读懂《系辞》》九十一、见几行事,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立于不败之地的智慧

这一讲的题目叫“见几行事”,而不是“见机行事”。“机”在这里是机会、趋势、情境。这里的“几”是什么意思呢?孔子给它的定义是“动之微”,也就是事情发动时先发生的兆头、苗头。也就是说,“几”与“机”都是事情事物发生变化时开始显现出的机会、趋势,“几”比“机”还要在前面,“机”已经有明显的迹象了,是有形的,而“几”还没有明显的迹象,是无形的。看来,古人懂易占,故能做到“见几行事”,现代人做不到了,只能“见机行事”了。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孔子读了雷地豫卦,这个卦像就是春雷从地下冒出来,其实就是春天的阳气开始上升的样子,已经到达地表了,这就是一种“几”。所以,孔子读这一卦时首先写下了“知几其神乎”。春天的气息,还不像秋天,落叶知秋。春天来的时候是无形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你能认识到这种无形,能辨察这种无形,不就像有神助一般吗?孔子利用这一卦象来说明“知几”这种能力是何等的重要。“知几”是一种智慧,并且是一种大智慧。一件事情一发动,甚至还没见到发动的象,你就知道结果了,这种能力难道不是犹如神助吗?所以孔夫子才说: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孔子接下来把这一道理加以引申:“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当你的智慧够了,达到“知几”的境界时,你就能走在事物变化之前,不是走在事物变化之后,见到人家升官了,就去逢迎拍马,见到人家倒霉了又去贬损人家。这种人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实际上是没有智慧的人,只能得一时之风云,但不是君子所为,终为人所不齿。君子所为是“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为官为政,做人做事,要有“介于石”的境界,对上不奉迎谄媚,对下不轻漫侮辱。不管寒暖,都不改自己原有的本色。

什么是介于石呢?豫卦六二爻辞: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孔子接下来写道:“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如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介”在《说文》中的解释为:介,画也。什么又是画呢?画是会意兼指事字,是人执笔划分出田界。在《说文》中又以“界”解释画。看到没有,“界”就是“田”与“介”的组合。这样我们大概就知道了,“介”有田与田之间的分界线的意思了,那么这条分界线,就应该是笔直的、正直的。介石,一般也指边界的划分所立的石碑,一分为二,不偏不倚,立在中间。蒋介石,介石这个字是对名“中正”的注解。我们知道了“介石”二字是源于《易经》,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了解了“介于石”的境界就是做人要正直挺立,不偏不倚。正所谓站得正、行得正、坐得正、做得正,一正压百邪,无须知道最终的结果。“不终日”与“宁用终日?”都是一个意思,一个用了肯定句式,另一个用了反问句式而已。不用等到一天结束,就是不用等到最后的情况。“贞吉”就是结果:大吉大利。整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把人做好了,不需要问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大吉大利。所以孔子也说:断可识矣!一定可以知道是这样的结果。孔子又进一步引申说道: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人要是没有私偏,秉持中正之心,就容易做到知微,就是看到事物的微末,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看到事物的动之微,也就是“知几”,所以你就会有先见之明。你还可以把众人都能看到的东西看得更透彻、更真切。你可以明了柔刚之功用,知道什么时候要用阴柔之势,什么时候该用阳刚之力;什么时候退守,什么时候进取。人的智慧到了这个境界,与神仙又有什么分别呢?自然也就达到了“万夫之望”,受到万人的仰望、敬仰。

今天这一讲我们讲了古之君子圣贤做事讲究“知几而行”,以及如何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介于石”。只有心内无私无欲,内心净明,智慧才能增长,有了足够的智慧,那么我们做人做事就能进退有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能做到这一点,你也就有资格来做领袖了——万夫之望。做事做人的结果也将是“贞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认识《易经》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培养你的销售状元 帕尔迪:梦想由建筑开始 女性主宰的世界 女人就是要有钱 女人变有钱真简单 暖财安生:家庭理财规划书 撬开苹果 抢滩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