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

第9章 Repin

书籍名:《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    作者:中野京子
推荐阅读: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txt下载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笔趣阁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顶点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快眼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第9章 Repin,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伊利亚·列宾

俄国屈指可数的画家列宾笔下的,最底层的劳动者们。我们仿佛可以听到画面里传出呻吟般的合唱《伏尔加船夫曲》,以及他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伊利亚·列宾


1870—1873年,油画,俄罗斯博物馆,131.5cm×281cm



被践踏的人们


俄国屈指可数的画家列宾笔下的最底层的劳动者们在画中劳作着。我们仿佛可以听到画面里传出呻吟般的合唱《伏尔加船夫曲》,以及他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现代的我们很难想象纤夫是什么样的工作。大概有人会误以为是将船引向码头,或者移动搁浅船只的工作,其实不是这样的。在没有动力的时代,船在河流上航行,往下游去的时候是靠帆借风力航行,无风时也可以顺流而下,但是要逆流而上,就只有靠马或人拉。

纤夫们身上都套着用皮或布制成的宽带子,拉着船在岸边走上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时间。这样的劳动真是太残酷了。

远处可以看到蒸汽船,暗示帆船的时代已经结束。但是对俄国的船主来说,用人更便宜。有农奴,还有因为欠债而外出赚钱的农夫、逃亡奴隶等,贫民要多少有多少。他们可以尽情地购买劳动力,用完就扔掉。当时有几句谚语:“还不上钱就得去伏尔加河”,“马儿套颈圈,纤夫套绳索”,“拉纤拉到墓穴挖好”。

这些人只是因为出生在阶级的末端,就要遭受压榨和践踏。他们到处碰壁,完全看不到出口……



继续恐怖政治


亚历山大一世去世后,继承皇位的是比他小19岁的弟弟尼古拉一世。尼古拉和他的哥哥一样身材高大(190厘米),容貌端正。与哥哥不同的是,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专制君主,奉行的是恐怖统治。他认为正是亚历山大的宽松政治使得叛乱者逍遥法外。他炯炯有神的双眼,仿佛可以看穿一切,令人不敢正视。他去霍乱流行的地区视察时,人们比害怕霍乱还要害怕他。他在位时期被称为“最黑暗的时代”。

加冕不久便发生的贵族叛乱(十二月党人起义)也使尼古拉变得更加强硬。在先帝时期参与拿破仑战争的年轻军官们看到了欧洲的先进,深刻地认识到祖国落后的现状,特别是与奴隶制度无异的农奴问题。他们站起来提出打倒专制,建立共和制。


《尼古拉一世》弗朗茨·克吕格绘,1852年


这和曾经支援美国独立战争的法军青年,将自由、平等这些新大陆的思想带回祖国,最终发展出革命的浪潮何其相似(参见《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

尼古拉粉碎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他亲自审问嫌疑人,处死了五个主谋,将牵连的120多人流放到了西伯利亚。此后,他进一步加强了对知识分子和自由主义的压制,并剥夺了大学的自治权。经常有人提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历,来说明他施虐狂的一面。


描绘十二月党人起义的画。创作年份不详


——27岁的新锐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加入了一个社会主义圈子,遭到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在一个严寒的黎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讲述当时的震惊:“并不记得有没有感觉到冷。”),他和20个同伴被人从牢里押走。神父要求他们忏悔,最后在行刑队面前被绑在木桩上。就在他们准备迎接死亡的时候,骑快马而来的使者宣布了沙皇的恩赦,将他们减刑,流放西伯利亚。但是,这一切都是尼古拉一世为了折磨那些不法之徒的表演,实际上从一开始他就决定了流放他们(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生活了5年,导致宿疾癫痫恶化)。

年轻的政治犯和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学生一个个被流放,去开发西伯利亚。“去西伯利亚的路啊,撒满了白骨,浇满了鲜血,回荡着死亡的呻吟声。”——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中的老囚这样唱到。作曲是在20世纪,故事却是发生陀思妥耶夫斯基流放的时期,也就是“最黑暗的时代”。


《逮捕思想犯》弗拉基米尔·马科夫斯基绘,1879年


但是,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在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上,流放至西伯利亚的队伍从来没有断过。我们感到尼古拉一世的时代特别黑暗,只不过是因为有人把他在位时的这段黑暗讲了出来吧。

无名的罪犯、逃亡农奴,偶尔还有在政治斗争中败北的贵族,他们没有机会发出声音,但是现在许多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知识分子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事情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发生在他们的同伴身上,他们才深切地感到这不是别人的事。年轻人在流放地勇敢地发出了声音,更多的同伴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唱和。反政府的小册子在暗中印刷,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这也说明,国民整体的识字率乃至知识水平终于有了提升。与此同时,俄国——尽管政治和社会依然黑暗——仿佛从漫长的睡眠中忽然醒来一般,艺术一齐冲破冻土,绽放开花。俄国文学(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俄国音乐(穆索尔斯基、鲍罗丁、柴可夫斯基)、俄国绘画(克拉姆斯柯依、苏里科夫、列宾)这条水量丰沛的大河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向欧洲逆流的。特别是俄国文学,很快就作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得到了承认。



俄国,不足为惧


尼古拉一世在位30年的后期,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他以保护东正教徒为借口,攻入了土耳其,到这一步还好,但是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站在了土耳其一边,这就决定了俄国的失败。

这也是媒体第一次积极地参与战争并发挥作用。和护士南丁格尔同行的《泰晤士报》记者,极力宣传俄国企图从土耳其开始下手,成为整个欧洲的专制君主(虽然没有言中,却也八九不离十。尼古拉自认是“欧洲宪兵”),取得了舆论的支持,增加了捐款和志愿兵。

这次战败使俄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充分暴露了俄国产业的落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克里米亚战争20年后的现实!)。海军只有帆船,在黑海的海战中,根本不是具备蒸汽动力的联合舰队的对手。俄国失去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好不容易弄到手的黑海,也失去了亚历山大一世在拿破仑战争中建立起的对欧洲的影响力。

俄国,不足为惧。欧洲各国的共和主义运动从此再也不担心俄国的介入,大刀阔斧地展开了。

尼古拉一世在战败半年前的1855年因肺炎病逝,参与战后处理的是他的嫡子亚历山大二世。他在皇太子时期就进行了历代首次西伯利亚视察,后来被称为“解放皇帝”,受到了欢迎。确实,他不像他的父皇那样强硬(据说他容易激动,在别人面前动不动就哭),他希望温和地推进改革。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他深刻地认识到,当务之急是发展工业,将俄国变成工业国,为此就必须解放农奴,目的是把被束缚在土地的农业劳动者变成工业劳动者。

亚历山大二世召集了莫斯科贵族进行演讲:“解放农奴与其自下而上,不如自上而下。”他组建了解放委员会进行研究。无奈委员会的全体成员都是地主贵族,显然不会对农奴有一点儿益处。

不过好歹1861年,也就是俄国建国1000周年的前一年,终于颁布了农奴解放令。

由此摆脱农奴身份成为人民的有2250万人。他们一开始并不相信这道解放令是真的。不是因为喜悦,而是因为幻灭太大。

因为农奴解放的传闻早就传来了,农奴终于可以成为自由的农民,生活得稍微轻松一点儿,他们对此抱了很大的期待。现实却是,此前的耕地被地主削减了五分之二,而要拥有土地,就需要高价购买。至于那些在地主家干活儿的家内农奴,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就被赶出了家门,成了失业者。人们难免起疑,地主是不是没有照皇帝的命令做。


《亚历山大二世》画家不详,1865年


《1861年2月19日的读书(阅读农奴解放令的农奴们)》格里戈里·米亚索耶多夫绘,1873年


当人们得知这种不公的待遇正出自政府的指示时,他们对亚历山大二世的憎恨爆发了。命令颁布之后,仅仅3年,就发生了2000起农民起义,每次被军队镇压,农民们对皇帝的憎恨都变得更深。因为农奴解放,俄国的工业化开始前进,同时暗杀皇帝的尝试也在反复进行。



恋爱的皇帝


亚历山大二世——就像他的伯父亚历山大一世一样——在位后期变得自闭起来。也许是对运营过于广大的国家感到无力,也许是接连不断的暗杀未遂事件让他失去了干劲儿。亚历山大二世对冷酷的父皇持否定态度,但他也许不过是个效仿启蒙君主的保守主义者。也许是明明想改变俄国,却没有发现自己的各项改革不能适应专制君主制这一体系,或者已经发现了……

另一方面,他情绪化的一面也注定他是一个多情的男人。他并不是在外面找情人,而是追求真爱。

他的婚姻也是从一见钟情开始的。20岁,当他还是皇太子的时候,曾经去德国旅行,爱上了14岁的德意志大公的女儿玛丽亚,不顾周围的反对和她结婚(圣彼得堡最大的剧场、著名的马林斯基剧院就是以她的名字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冠名)。


《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温德尔哈尔特绘,1857年


请看温德尔哈尔特所画的结婚约20年后的皇后肖像。她脖子上挂着大串珍珠,看起来一点儿都不幸福。现实中,她生下了八个孩子,丈夫却对她不管不顾,在宫廷里也没有地位,她不幸、体弱多病,没有什么存在感。亚历山大在结婚后不久就对别的贵族女性移情别恋,还生了三个孩子。眼看50岁的时候,还喜欢上了比自己女儿更年轻的公爵千金卡嘉,不但生下四个孩子,还把新家搬到了那边(对皇后来说,还是有许多情人的情况好得多吧)。

玛丽亚一直后悔结婚,直到她56岁去世。她一死,亚历山大就和卡嘉再婚,但是卡嘉也不算幸福。和彼得大帝的时代不同,欧化的宫廷已经不再承认贵贱通婚,亚历山大死后,卡嘉的孩子们被驱逐出罗曼诺夫一族,母子都被赶出了国门。

亚历山大最终还是死于暗杀。1881年,曾经多次死里逃生的皇帝乘坐的马车被人投进了炸弹,这次他没有得救。他没有当场死亡,而是从马车里爬出来,倚在运河的栏杆上,说:“好冷。把我送到宫殿,我要在宫殿里死。”他的愿望实现了。

在距离宫殿(现在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不足一公里的犯罪现场,现在矗立着一座富丽堂皇的教堂。这就是“滴血教堂”。亚历山大二世之子亚历山大三世即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这座教堂,以纪念父皇。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画家,创作年份不详


滴血教堂


亚历山大二世虽然当时被国民憎恨,但是他改善了司法制度和教育制度,让女性也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还改革了警察机构,继续发展工业,谋求从农业向工业的转换。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路线,俄国继续向现代化迈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12幅名画里的哈布斯堡王朝 文化:关于社会、艺术、权利和技术的新科学 心智:关于大脑、记忆、人格和幸福的新科学 生命:进化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的黎明 宇宙:从起源到未来 人类思维如何与互联网共同进化 那些科学家们彻夜忧虑的问题 2020年12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12月上半月刊·红版 2020年11月下半月刊·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