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

第8章 George

书籍名:《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    作者:中野京子
推荐阅读: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txt下载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笔趣阁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顶点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快眼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第8章 George,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亚历山大一世》

乔治·达维

从英国肖像画家达维画的这幅穿军装的亚历山大像里可以看出,他的魅力来自他苗条的体型。拿破仑曾经称赞他完全可以说是巴黎的时髦人物。内涵就另当别论了。



《亚历山大一世》

乔治·达维


1824年,油画,艾尔米塔什博物馆,238cm×152.3cm



战后处理,各国钩心斗角


“大会不行动,大会在跳舞。”

——有人这样揶揄“维也纳会议”。这场重要的国际会议,是为了决定如何改写拿破仑流放后的欧洲地图而召开的。因此,各国的想法彼此碰撞,会议迟迟没有进展。会议从1814年9月18日开始,竟然到翌年6月9日才结束,签订条约(如果不是这期间拿破仑逃出厄尔巴岛,不知道还要拖到什么时候)。华丽的哈布斯堡之都维也纳每晚都在举办宴会和舞会。在旁人看来,各国首脑都在无忧无虑地跳舞玩乐,但在幕后,间谍、贿赂、背叛愈演愈烈。

维也纳聚集了一百多个国家的君主和外交官,但是直到最后也没有召开全体会议。因为在此之前,俄国、英国、法国、普鲁士、奥地利五大国早已完成了战后处理,决定了自己的分成,让其他国家同意才是维也纳会议的真正目的,所以很难轻易地让所有人信服。而且本来已经达成共识的大国之间也在暗中行动,一有机会就会抢功或阻挠,以增加自己分得的领土。


维也纳会议的情形


法国虽然是战败国,但是谋士塔列朗精明强干,他让世界承认错不在法兰西王国,而是在拿破仑个人,成功地实现了波旁家族复辟。在法国革命中被斩首的路易十六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从逃亡之地回国,理所当然地登上了王位,称路易十八。亚历山大一世自认在拿破仑战争中起到了阿伽门农(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军统帅)的作用,所以对路易十八不知感恩、傲慢至极的态度十分生气。令他更为气愤的是连塔列朗都早早地忘记了感激之情。



强悍的谈判对手


作为主办国代表,担任议长的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也是一位与塔列朗不相上下的谈判高手。4年前,将玛丽·路易丝当作贡品献给拿破仑就是由他促成的。他现在若无其事地背负着哈布斯堡家族,前来阻止俄国扩大势力。但是,年轻的亚历山大也没有输给他,他暗中与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三世合谋,两人达成共识分别将波兰和萨克森据为己有。亚历山大余暇时在舞会上跳着华尔兹,品尝着维也纳美食,在女性当中颇有人气,可见祖母给他的附带严格肉体锻炼的帝王教育成果不小。

从英国肖像画家达维画的这幅穿军装的亚历山大像里可以看出,他的魅力来自他苗条的体型。拿破仑曾经称赞他完全可以说是巴黎的时髦人物,未必完全是恭维。与100年前以粗犷的言行举止在整个欧洲卷起旋风的彼得大帝不同,亚历山大是新时代的俄国人,语言和态度举止完全法国化的俄国人——内涵另当别论。


《梅特涅》托马斯·劳伦斯绘,约1815年


1931年德国拍摄的歌剧电影《会议在跳舞》(埃里克·沙雷尔导演)讲述了维也纳的商家姑娘与亚历山大一世转瞬即逝的淡淡爱情。如此梦幻的故事,也只有在他身上才有可能。塔列朗和梅特涅都不行。



亚历山大的失态


1815年2月底,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本应乖乖待在厄尔巴岛的拿破仑,竟然带着兵逃走了。

法国挥舞着三色旗,用欢呼声来迎接如不死鸟一般的拿破仑。这位原法国人民的皇帝,没有发射一颗子弹,带着越来越多的支持者纵贯法国,于3月20日凯旋巴黎,威风凛凛地进入杜伊勒里宫(已经对逃命轻车熟路的路易十八早就逃到了英国)。

这个消息令正在参加维也纳会议的每一个人都大惊失色。已经不是钩心斗角的时候了。为了打败共同的敌人拿破仑,必须赶快把该决定的事情决定下来。在科幻电影里,外星人打过来的时候地球人就会团结起来,然而在维也纳,即便在这样的时候也还是没有召开全体会议。不过,通过秘密会议和特别委员会,他们好歹在6月将条约拟定出来了。


《拿破仑回到巴黎》夏尔·冯·施托伊本绘,1818年


亚历山大也做出了些许妥协,接受了不把波兰完全变成俄国的领土,而是由俄国沙皇兼任波兰国王的条件,这主要是因为他对拿破仑的处置受到了指责。维也纳会议之前,在巴黎的战后处理时,亚历山大作为唯一一个打败过拿破仑的胜利者,取得了领导地位。有人主张严惩,他没有采纳,而是宽大地将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作为公国交给了拿破仑,结果事与愿违。只能说他还是太小看拿破仑了。

亚历山大逼问负责监视的英国的威灵顿:“为什么会让他从岛上跑掉?”威灵顿则反问:“为什么要把他放到那种地方?”而多数人站在了威灵顿一边。亚历山大的荣光从此褪色。而且此后不久,威灵顿作为联军总指挥官,在比利时的滑铁卢与10万拿破仑军交战并取得了胜利。没有人再对败军之将宽大处理,拿破仑被流放到遥远的大西洋南部的圣赫勒拿岛,再也没能活着离开。

如果拿破仑没有逃离厄尔巴岛,搞出一个“百日王朝”,世界的历史书想必会一直将亚历山大视为英雄吧。然而事情已经发生了,于是在人们的印象中,第一次打败拿破仑的不是亚历山大,而是“俄国的严冬”,最后决定性地打败他的英雄则是“威灵顿”。不但在维也纳会议上俄国的存在感变淡了,就连在西方历史上,亚历山大一世的名字,也隐没在了威灵顿的阴影里(当然,占据绝对优势的英雄传说的主人公是拿破仑本人)。


《威灵顿公爵》托马斯·劳伦斯绘,1814—1815年


回到维也纳决议。

各国都稍做让步之后达成的协议内容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强调正统主义和团结合作。前者意味着维持迄今为止的君主制,后者意味着为了阻止革命,各国君主要互相帮助。这之后的世界称为“维也纳体系”或者“梅特涅体系”,但是评价不一。对于那些希望废除君主制的人来说,这不过是对自由的镇压,是推迟共和制国家成立的诸恶的根源,但是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已经厌倦战争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带来暂时的和平和秩序的可贵的协定。

也是在这个时候,瑞士作为永久中立国得到了承认。欧洲深切地感到,需要有一个任何人都可以避难的场所。这就是联邦国家瑞士的特殊性的始发点。



疯狂的屯田制度


回国后的亚历山大才39岁。他和皇后还没有男嗣,今后生下男嗣的可能性也很小。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继承王朝,他对此做何感想,因为他从未谈及,所以我们不得而知。

他认真谈论的,是神秘思想。年轻时,他对那种事情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兴趣,但从莫斯科被烧毁时逐渐显露出来。在维也纳和巴黎,他有一段时间完全沉迷于某个据说是预言了滑铁卢战役的女占卜师。他简直是父亲保罗再世。同时,他也忧虑祖国在文化上的落后,提倡启蒙主义和科学的时代。他本人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矛盾,就像是保持清醒的意识,却故意让某一部分发狂似的。

不过也可能亚历山大已经对俄国的落后无能为力。他只有在为了欧洲同盟的工作前往国外时才精神抖擞,国内政治则完全交给他信任的军人阿拉克切耶夫打理。这位阿拉克切耶夫的统治极其糟糕,可以说给亚历山大治世后期抹了黑。


《阿拉克切耶夫》乔治·达维绘,创作年份不详


为什么亚历山大会信任阿拉克切耶夫呢?因为他和自己一样喜欢整理吗?

阿拉克切耶夫对秩序有一种偏执的爱,没有一个人喜欢他。用普希金的话说,他就是“恶念和复仇欲的化身,没有智慧,没有感情,也没有高尚的情操”,是“全俄的迫害者”。不仅是普希金,就连在阿拉克切耶夫手下做事的人,也在暗地里骂他是“俄国的恶灵”“被诅咒的蛇”。确实,阿拉克切耶夫就是只懂画直线的官僚和粗暴的军人的恐怖合体。在这个男人的独裁统治下,秘密警察得到了强化,审查制度变得更为严格,医学论文被焚毁,理由是不重视神的意志,大学也被剥夺了自治权,国民生活的角角落落都受到监视。这样的情形,仿佛是预见到了苏联时期似的。

阿拉克切耶夫强制实行的设想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屯田制度”。这是一场完全无视人类心理的实验,乍看上去有些滑稽,但很快就会让人感到脊背发凉。具体是怎样的制度呢——让士兵居住在几处屯田地上,给他们一模一样的房子、崭新的军服和食品。对他们的军事训练包括田间劳动,必须按照上级的命令,一齐以军队式的步伐行进到田间,全员用同样的动作挥舞锄头(如果不这样做就要挨鞭子)。就连士兵在家休息时在椅子上怎么坐都有规定。随便地分配附近的女性给他们做妻子,“命令”他们按照一定的频率生孩子,特别是要生男孩儿(生不出要罚款)。因为他们的身份还是士兵,所以在任何时候(包括睡觉的时候)都必须穿军装,而且军装必须保持清洁……

谁能忍受这种生活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想一想就要疯掉了。当然会有人逃跑,甚至有人绝望自杀,叛乱也频频发生。尽管如此,阿拉克切耶夫还是对这一制度的合理性深信不疑,他认为秩序井然的生活对士兵是有益的。像阿拉克切耶夫这样的变态,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有。暂且不说他,就连亚历山大也是同样的想法。正是他批准了如此愚昧、没有人性的制度(直到下下任沙皇才废除)。

学习启蒙思想,在国际政治场合上大显身手,和拿破仑促膝而谈,举止优雅如法国人,还和维也纳的商家女传过恋爱绯闻,这样一个人物,看到屯田村里像提线木偶一般被24小时操纵的人,难道没有感到一丝不和谐吗?

如果是支持等级制度的差别主义者塔列朗和梅特涅,可能会考虑将屯田制当作刑罚,但恐怕绝对不会相信这是“善政”吧。



忽然出现的老人


亚历山大去世前正好一年,1824年11月,涅瓦河再次泛滥,造成了许多伤亡。他感觉这场洪水与自己出生时有着某种不可思议的呼应,黯然道:“我罪孽深重,这是上天对我的惩罚。”

他又想到了弑父一事,还是想到了更多?

从很早以前,他就对许多人公开地吐露过他隐居的愿望。因为人们都记得,所以才有了传说。1825年11月,亚历山大在皇后的陪伴下前往亚速海东北岸的塔甘罗格视察,结果发了一场原因不明的高烧,一眨眼的工夫就死了。因为是距离首都2000多公里的偏僻之地,遗体到达圣彼得堡时损伤严重,所以也没有按正常程序打开棺材向国民公开。

人们私下里传,棺材里会不会是空的,才48岁,那么健康的身体,怎么突然就死了呢?这太奇怪了,亚历山大肯定是在某个地方隐姓埋名,过着不同的人生,因为他一直都说想这样做。


《1824年11月7日,涅瓦河泛滥》费奥多尔·阿列克谢耶夫绘,1824年


《库兹米奇》画家不详,19世纪末


10年后,在彼尔姆地区出现一个自称库兹米奇的老人,身材高挑,气宇不凡。但是他没有证件,也不记得自己从哪里来,官吏将他驱逐到了西伯利亚。库兹米奇在西伯利亚展现出了他在历史、《圣经》等各个方面惊人的知识储备,而且对任何事情都能给出恰当的忠告,赢得了周围人的尊敬。不久,也不知是谁先说的,人们都把他当成了隐姓埋名的亚历山大。一个据说认识沙皇的士兵向大家担保没错,但是老人始终坚称没有出生的记忆,希望别人不要打扰他。

后来,库兹米奇的传闻传遍了整个国家,传到圣彼得堡的宫廷。不久,他被当作圣人,许多人慕名前来。30年后,因高龄去世的库兹米奇被厚葬在当地,他的墓成了人们朝拜的圣地。又过了30年,在访问日本的归途中造访此地的是尼古拉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尼古拉二世。

亚历山大在国民中间的受欢迎程度,在他死后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也很像他的风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12幅名画里的哈布斯堡王朝 文化:关于社会、艺术、权利和技术的新科学 心智:关于大脑、记忆、人格和幸福的新科学 生命:进化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的黎明 宇宙:从起源到未来 人类思维如何与互联网共同进化 那些科学家们彻夜忧虑的问题 2020年12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12月上半月刊·红版 2020年11月下半月刊·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