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

第7章 Nicola

书籍名:《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    作者:中野京子
推荐阅读: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txt下载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笔趣阁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顶点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快眼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第7章 Nicola,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从俄罗斯撤退》

尼古拉-杜桑·查理

巨大的画面一半以上都被阴郁的天空占据着,这个褐色和灰色的世界里,看不到一抹生气。接连不断的士兵队伍,几乎让人误以为是行尸走肉。



《从俄罗斯撤退》

尼古拉-杜桑·查理


1836年,油画,里昂美术馆,192cm×295cm



祖母带大的孩子


亚历山大一世出生于1777年——涅瓦河创纪录的洪水肆虐,相传塔冈诺娃女公爵(参见第5章)溺水而死的那一年。

对儿子保罗感到失望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因孙子的出生而欣喜若狂,于是做了和曾经的伊丽莎白女皇同样的事情。她将孙子从父母身边带走,在自己的监视之下进行帝王教育。

她为亚历山大请了12个家庭教师,让他接受严格的斯巴达教育。除了学习,他还要每天早晨洗冷水澡。亚历山大没有辜负她的期待,他所表现出的知性和才气令身边的人都很满意。关键是他的外形俊美(白里透红的皮肤、金发碧眼、温柔的嘴角、修长的身材),一点儿都不像他的父亲,而且举止也很优雅,所以无论对方是谁,都会很快被他迷倒。也难怪女皇会毫无顾忌地夸耀:“如此优秀的青年再也没有第二个。”

这个由祖母带大的孩子聪明过人,所以他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微妙的立场。铁腕政治家祖母和亲普鲁士并且热衷神秘思想的父亲的关系十分紧张,后者几乎不在前者的宫廷露面,在典礼上互不理睬。到最后,保罗的府邸甚至成了反叶卡捷琳娜的根据地。

不久就有传闻称,祖母似乎打算将父亲挤开,让孙子做下任沙皇,这也传入了亚历山大的耳朵。但是,只要学过迄今为止的俄国历史,就知道即便前任沙皇指定了继承人,在他死后贵族暗中活动,阻止继承实现的例子并不少见。遇到这样的情况,被指定的继承人反而会面临危险。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就是一部弟弟囚禁姐姐、丈夫囚禁妻子、父亲杀死儿子、妻子杀死丈夫的历史。

随着长大,亚历山大逐渐开始疏远祖母,并出入父亲的宫廷。这里崇尚普鲁士,禁欲、质朴而刚毅,父亲对军队的热情(和对神秘思想的倾注一样)也像火一样。这股阳刚之气,让亚历山大意识到祖母的宫廷是多么的女性化、多么的腐败。叶卡捷琳娜女皇为了发泄政务的压力,每夜举办隆重的舞会,让比儿子还年轻的情人陪侍,任凭那个无能而自负的男人横行霸道。亚历山大对他也很亲切,这当然是为了讨女皇的欢心。

讨眼前人欢心——这是贯彻亚历山大一生的特征,不,应该说是一种才能。无论是祖母还是父亲,都认为自己深受敬爱。亚历山大的一位家庭教师是雅各宾派的瑞士人,讲授启蒙思想,他相信这个将成为专制君主的学生同情农奴,将替他实现共和制。亚历山大的亲密伙伴,提倡政治改革的青年也是如此。就连保守派的长老们,都对他将沿袭叶卡捷琳娜路线深信不疑。

常常有人觉得亚历山大优柔寡断,就是因为这些主义主张各不相同的人都相信自己已经得到了他的赞同,却迟迟不见行动,以为他还在犹豫,内心焦急,所以才会这样感觉。他们当然无法想象,亚历山大明明听得那么认真,还表示同意,内心深处却认为只要倾听就足够了。

后来拿破仑对这个比自己小八岁的俄国皇帝的评价是“才华横溢,但是性格有缺陷”,“很有魅力,但却是个不值得信任的伪善者”,虽然没有全中,却也八九不离十。接受了像亚历山大这样的教育方式,一个人还如何能做到表里如一呢?或许可以说,正是罗曼诺夫王朝,甚至是俄国的广漠和复杂怪异,造就了亚历山大难以捉摸的个性。

亚历山大年轻的时候,人们对他赞不绝口,称他是“阿波罗再世”,女人们的百般奉承令他自我陶醉,但是这个时候他已经写下了遁世的梦想。他一方面经常和父亲的士兵们打成一片,但是自己的办公室却一定要井井有条心里才舒服。他在国际政治的场合里操着流畅的法语,说得仿佛俄国并不存在农奴制一般,令欧洲各国目瞪口呆。临近晚年,他像祖母一样一边提倡启蒙主义,一边强化独裁性,和父亲一样一边增强军备,一边倾心于神秘主义。



亚历山大“弑父”


亚历山大对他人和颜悦色,并不纯粹是为了敷衍。他对两件大事的处理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一旦决定了,他就会显示出他的胆量,力排众议也要将事情做到底。一件是弑父,另一件是对拿破仑战争——

叶卡捷琳娜大帝驾崩后,保罗紧接着即位,此时亚历山大18岁(当然对父亲显示出了恭顺之意)。保罗的政策根本是他对母亲的憎恨,因此他疏远以前的重臣,颁布了仅限男子的帝位继承法,确保再也不会有女皇产生。他将普鲁士式的严格纪律也带进了宫廷,严惩原则不仅适用于士兵,也波及了文官,因此军队和大臣都对他心怀怨恨。再加上他支持拿破仑,参加他的海上封锁作战,停止俄英贸易,引起了商人的怨恨,萧条还导致国民的不满。


《保罗一世遇刺》(局部)画家,创作年份不详


登基第五年,愚蠢的沙皇完全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人们的希望全都集中在年轻的皇太子身上,有人制订了政变的计划,暗中询问他的意见。亚历山大的答复是自己不想牵涉其中,但是他既没有阻止,也没有向父亲通报,这就相当于默许了。就这样,保罗被近卫军官杀死,对外宣称中风发作。据说拿破仑的亲信塔列朗听闻此事后嘲笑道:“俄国人难道就想不出别的病名吗?”这位目中无人的法国政治家后来一有机会就让亚历山大回想起他的弑父之举,使他十分不悦。

不,并非只是不悦这么简单,而是良心作痛,愧对神明吧。一般认为亚历山大虽然希望父亲退位,但是并没有考虑暗杀,不过这样的说法不能盲信。保罗显然不可能老老实实地让位,而只要他活着,政局就不会稳定,所以亚历山大肯定知道,政变就等于让父亲死。尽管如此,当真的置身于打倒父王成为新王的神话般的世界里时,亚历山大还是在内心深处给自己打上了有罪的烙印(其影响在晚年表现了出来)。

1801年,伴随着19世纪拉开帷幕,23岁的亚历山大一世诞生。此后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他都是俄国的掌舵人。



对拿破仑战争


因为前任沙皇名声实在太差,所以当新沙皇登基时,迎接他的是暴风雨般的欢呼声。如前所述,各种立场的人都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新沙皇身上,但是他本人却一直不肯明确表态,而是将精力都集中在风云告急的国际形势上。他要对付的是拿破仑。

一开始,亚历山大费尽心思,希望能同法国、英国都保持友好关系,并且同两国都签订了条约。但是拿破仑的扩张政策没有止境,在1804年加冕成为“法国人民的皇帝”,开始对近邻各国展开猛烈的攻势,冲突已难以避免。

俄国加入了英国和普鲁士的反法同盟,1805年,终于在摩拉维亚的奥斯特里茨和拿破仑军对峙。

只能说亚历山大还是太年轻。亲赴战场的他感觉身经百战的勇士、独眼老将军库图佐夫(60年后,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将其描写为“俄罗斯贤者”)的战法不温不火,对他的外貌也不是很满意。很难想象这个胖得骑马都费劲的老人能够与拿破仑抗衡。在年轻军官们的吹捧之下,亚历山大不听库图佐夫在援军抵达之前按兵不动的建议,中了拿破仑的计策,亲自指挥,发起决战。


《奥斯特里茨战役》弗朗索瓦·杰哈绘,1810年


结果惨败。

俄国损失了2.5万士兵。目睹了死尸累累的惨状,见识了拿破仑的实力,亚历山大茫然若失,亲信说他以这一天为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觉得自己不再年轻。亚历山大回国之后忍受着国民的巨大嘘声,开始以实力至上主义起用军官,努力增强兵力。但是因为内疚,他唯独对库图佐夫敬而远之。


《库图佐夫将军》R.M.沃尔科夫绘,1813年


第三年,亚历山大与普鲁士联手,再次向拿破仑发起挑战。他现在已经知道自己不擅长实战,所以在距离较远的参谋总部等待时机。新的战场在东普鲁士的弗里德兰。战役上午9点开始,晚上8点结束,俄军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已处于毁灭状态。小看拿破仑天才般的军事谋略,就是这样的下场。


《蒂尔西特条约》(局部)尼古拉·戈斯绘,19世纪前期(前景左起为拿破仑、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夫妇)


二度惨败的亚历山大唯有接受拿破仑缔结讲和条约的要求。在东普鲁士的小镇提尔西特,战胜国法国大方地迎接了战败国俄国和普鲁士。不过,拿破仑眼里只有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三世遭到他露骨的无视。为了称霸欧洲,他无论如何都要争取俄国的支持。

亚历山大在这里第一次与“法国革命的儿子”“食人魔”面对面。拿破仑讲着带有科西嘉口音的法语,令他感到惊讶。从平民以破竹之势“暴发”的皇帝和拥有纯正的血统的天生的皇帝,精力充沛的军人和优美的宫廷人,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点,但是两个人还是接连几天促膝而谈,在旁人看来一团和气。此时,拿破仑毫不怀疑地认为他赢得了对方的赞赏,然而像往常一样,不过是亚历山大表现出来的态度比较好罢了。实际上,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拿破仑虽然是个天才,但是却有一个弱点,那就是虚荣心。我为了挽救俄罗斯,抛弃了自尊心。”又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笑到最后的人才笑得最好。”是这样的。

《蒂尔西特条约》成了拿破仑称霸大陆的顶点。然而,法国方面的棘手的谈判者塔列朗一方面寄来了讥讽亚历山大弑父的书信,另一方面又令人吃惊地暗中与亚历山大直接接触,说:“只有您才能打倒拿破仑,拯救欧洲。”

这个擅长阴谋的大贵族对未来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他在拿破仑身上看不到希望,便开始策划波旁家族复辟。这件事让亚历山大受到很大的鼓舞。


《塔列朗》弗朗索瓦·杰哈绘,19世纪初



拿破仑远征俄国


根据新条约,和前任沙皇保罗时期一样,俄国不得不停止与英国通商,亚历山大在国内的人气愈发下降。同时,法语的人气也跟着暴跌。比起可恨的敌国的语言,是时候重新认识母语了——就像不久之前的德国那样。王侯贵族依然像往常一样用世界通用语法语交谈,但是渐渐地也开始混杂俄语。以前,无论是哪个乡村的领主家庭都请法国人做家庭教师,现在很多也被辞退了。这就为俄国文学的开花做好了准备,所以战败的影响也不完全是负面的。

另一方面,处在巅峰时期的拿破仑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朝,和没能生育的约瑟芬离婚,开始物色新皇后。没有哪一个大国的公主愿意嫁给这个科西嘉的暴发户。拿破仑自认为已经和亚历山大建立起了友谊,向他试探是否可与他的妹妹安娜订婚。亚历山大迟迟没有答复,却突然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拿破仑竟然娶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做皇后(参见《12幅名画里的哈布斯堡王朝》)。还没等亚历山大这边做出正式的答复便订婚,拿破仑的行动对亚历山大是何等的侮辱,俄国对法国的憎恨愈发高涨。不久,亚历山大开始一点一点地让英国船只驶入本国的港口,他开始背叛法国(拿破仑就是这个时候说他是伪善者的)。

《蒂尔西特条约》签订5年之后,1812年,拿破仑以俄国毁约为由,率领65万大军攻入俄国领土。历史上著名的“远征俄国”拉开帷幕。迎击的俄军只有23万多,总司令是库图佐夫。这位老将已经67岁,体态依旧臃肿,在作战会议上会打瞌睡,但是却深受军队依赖和民众欢迎。亚历山大虽然不喜欢他,却也不得不做出这一任命。

战术不劳多想,正面冲突肯定无法取胜。只有利用俄国广大的土地和漫长的时间,且退且战,即使是退到大地的尽头,也要消耗敌人的精力。拿破仑军不知道俄国到底有多大,当他知道时,严冬已至,那时他才第一次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寒冷。这样的寒冷俄国人早已习惯,但是其他国家的人却难以消受。

以往,法军会袭击城镇和乡村,一边盗取教堂和贵族宅邸的金银财宝一边进军,但是俄军在撤退时将城镇乡村都烧光了,尽量不留下食物。他们采用不正面交锋、不分时段的游击战术,将本国化成焦土,步步后退。在拿破仑看来,这场战争与以往战争的情况完全不同,无论何时何地,都看不到敌人的影子。士兵们不在战斗中阵亡,却因疲劳而病倒、饿倒。

就这样过了三个月,9月,法军减少到了11万人,终于抵达了莫斯科。拿破仑进入克里姆林宫,本以为可以宣告胜利,然而那里只是一个空壳。整个莫斯科都化为一座死城。敌人放弃了比赛。城里火光四起,拿破仑袖手而望,他还在等着俄国政府带着投降条件前来。在没有食物的严寒的莫斯科,空等了一个月。

拿破仑终于放弃,下令撤退。消息传到圣彼得堡的宫廷,群情振奋,都说现在正是进攻的良机。但是亚历山大坚决不听。在此之前也有很多人对不正面交锋,一味后退的战术心怀不满,但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没有改变方针。曾经两度惨败的经历就是很好的教训,这使他学会了忍耐。他相信库图佐夫将军,因此没有亲自下任何命令,只是等待。

库图佐夫巧妙地缩窄法军的撤退路线,并起用哥萨克兵,从侧翼和背后削弱敌兵。拿破仑在少数亲信护卫下,偷偷地离开军队,好不容易保住了性命,回到巴黎。残兵败将有的遭到俄军打击,有的遭到农民偷袭,有的因为寒冷或疫病一个接一个死去。据说最后回到法国的只有3万人。



亡者的行进


浪漫主义画家尼古拉-杜桑·查理在这场战争过去约1/4个世纪之后画下了这幅《从俄罗斯撤退》。

巨大的画面一半以上都被阴郁的天空占据着,表现出俄国广袤无边的大地和严酷的自然环境。一辆马车翻倒在雪原上,盗来的珠宝首饰洒了一地,但是谁都没有看上一眼。有正在射杀俄国人的士兵,也有倒在地上求救的兵。马连一匹都看不见,因为已经充当了口粮。这是一个褐色和灰色的世界,看不到一抹让人感觉到生气的色彩。接连不断的士兵队伍,几乎让人误以为是行尸走肉。

拿破仑的光辉,就消失在这幅画中黯淡的天空和冻土里,仿佛这一代英雄的出现本身就是一场梦一般。


《从俄罗斯撤退》局部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12幅名画里的哈布斯堡王朝 文化:关于社会、艺术、权利和技术的新科学 心智:关于大脑、记忆、人格和幸福的新科学 生命:进化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的黎明 宇宙:从起源到未来 人类思维如何与互联网共同进化 那些科学家们彻夜忧虑的问题 2020年12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12月上半月刊·红版 2020年11月下半月刊·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