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

第6章 Erikson

书籍名:《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    作者:中野京子
推荐阅读: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txt下载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笔趣阁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顶点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快眼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第6章 Erikson,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叶卡捷琳娜二世肖像》

维吉利·埃里克森

这是丹麦宫廷画家埃里克森为叶卡捷琳娜二世画的肖像画。尽管采用了大角度的仰视构图,但还是暴露了女皇的身高之矮。这是俄国画家所画的叶卡捷琳娜像很难看到的特征。



《叶卡捷琳娜二世肖像》

维吉利·埃里克森


1766—1767年,油画,丹麦国立美术馆,284cm×173.5cm



安托瓦内特的画家


这是丹麦宫廷画家埃里克森为叶卡捷琳娜二世画的肖像画。尽管采用了大角度的仰视构图,但是写实的笔法还是暴露了女皇身材之矮小。这是俄国画家所画的叶卡捷琳娜像很难看到的特征。

后来,为躲避法国革命而辗转欧洲各地的维杰·勒布伦(因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肖像而知名的人气女画家)也曾被邀请到圣彼得堡谒见叶卡捷琳娜。她也坦率地写下了当时的第一印象:女皇太矮了,令我感到惊讶。这其中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与叶卡捷琳娜的权力之大相比,她过于矮小的肉体令人意外;再就是她不符合当时地位尊贵的美女的身高标准。

维杰·勒布伦虽然出身于平民阶级,但自从出入凡尔赛宫以来,完全醉心于身居高位的贵族女性,特别是安托瓦内特所体现的理想中的美。她看惯了苗条的体形、优雅的举止、出众的时尚品位。在她眼里,叶卡捷琳娜肯定逊色不少吧。本来对于法国人来说俄国就是个落后的国家,掌握着绝对权力,打扮得过于华丽的女皇本人,也不过来自德国的偏僻乡村。


《自画像》伊丽莎白·路易丝·维杰·勒布伦绘,1800年


不知道是不是察觉了维杰·勒布伦的想法,叶卡捷琳娜很讨厌她,最终也没有请她画肖像画。维杰·勒布伦在圣彼得堡待了5年,成为俄国艺术院会员,为无数的宫廷贵族们画过肖像,还留下了自画像,但遗憾的是,直到她离开俄国,都没有得到为女皇画肖像的机会。她已经在国际上闻名遐迩,欧洲各国宫廷都抢着请她去。



200克拉的巨大钻石


注意看本作中所画的宝石。

王冠上有大量的钻石和大颗的珍珠装饰,据说重达两公斤。头顶上的尖晶石闪耀着红色的光芒。拿在左手的宝珠也使用了钻石和蓝宝石。最厉害的是权杖顶端镶嵌的近200克拉的巨大钻石,俗称“奥洛夫钻石”,正是取自那位把塔冈诺娃(参见第5章)带到俄国的奥洛夫公爵的名字。

奥洛夫公爵一度是叶卡捷琳娜的情人,他在阿姆斯特丹花大价钱(据说在当时相当于45万美元)买下了这块钻石,是为了留住女皇的芳心,当作礼物送给了她。这块形如半个鸡蛋的钻石,传说曾经是印度王子拥有的“被诅咒的石头”(据说主人一个接一个离奇死亡),但是叶卡捷琳娜对这样的传说毫不畏惧,倒是奥洛夫本人——白白送了礼物——失去了女皇的宠爱,只能用讽刺来形容。


奥洛夫钻石(克里姆林博物馆的钻石库收藏)


王冠、权杖、宝珠,这三样现在都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博物馆展出,显示着俄国统治阶级惊人的财富积累。说起18世纪后期,正是人们开始对君主专制说“不”的时期,欧洲各国的王室都在为财产减少发愁,唯独俄国财大气粗。

现在名列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品300万件),其藏品基础由彼得大帝在欧洲视察旅行时的收藏品构成,进一步的扩充则是叶卡捷琳娜的决断。她从德国画商戈茨科夫斯基手中一次买下了225幅绘画作品。这是戈茨科夫斯基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收集的著名藏品,大帝因为资金周转不开,忍痛割爱,女皇便不慌不忙地抢了过去,顺便让世人见识到了俄国的财力。因为大量的名画被运到非文明国家俄国,欧洲甚至发生了抗议运动。


从涅瓦河上眺望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在那以后,叶卡捷琳娜继续关注各地的拍卖,除了绘画作品,还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收集雕塑、陶器、工艺品等。虽然她也征求过法国哲学家狄德罗的建议,但大抵是不加挑选地“批量购买”。新兴国家要通过拥有艺术作品来与一流国家比肩,这种包购方式最直截了当,可谓明智之举(后世的“暴发户”国家美国在印象派身上找出路,是因为市面上已经不存在大批出售藏品的情况了)。



专制君主与启蒙主义


不过,为什么俄国,不,准确地说,为什么叶卡捷琳娜的宫廷和亲信会有如此充裕的财产呢?

答案很简单。这繁荣建立在彼得大帝时期得到强化的农奴这一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不,更准确地说,是叶卡捷琳娜把建立在臭名昭著的农奴制基础上的专制主义进行得比彼得时期更加彻底了。

世界正处在启蒙时期。所谓启蒙,顾名思义,就是启发(打开)蒙昧(无知),也就是教育和引导不懂道理、知识的人。在自然科学发展的背景下,以理性和合理主义打破旧习,实现人类的解放,这样的思想就是启蒙主义。新时代的君主们,包括腓特烈大帝和哈布斯堡的约瑟夫二世,还有叶卡捷琳娜本人,都自称启蒙君主。腓特烈把启蒙主义哲学的代表伏尔泰迎进宫廷,叶卡捷琳娜没能请到他,只能频频通信。


农奴的待遇,俄国棒打刑的情形。让-巴蒂斯特·勒·普宏斯绘,约1765年


加冕伊始,叶卡捷琳娜或许是真的想推进国政改革。她设立了由各个阶层组成的立法委员会,虽说是在皇权的绝对性之下,但还是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但是很无奈,作为归化的俄国人,她没有祖祖辈辈的亲戚或大臣做她的坚强后盾,所以不得不听取自己的支持群体——贵族的意见。这些人思想保守,而且丝毫不打算放弃原有的特权,女皇的热情自然渐渐地变淡了。


《路易十六被处死》查尔斯·莫内(版画底图)绘,1794年


本来,专制君主所考虑的启蒙,指的是自上而下的对自己有利的“教谕”。叶卡捷琳娜敏锐地洞察到新闻出版的重要性,作为国家启蒙事业的一环,她自己也发行了杂志。但是这种东西根本不好卖,好卖的是底层讽刺上层的个人杂志。女皇把这本杂志的发行者当作共济会逮捕,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以一知万,立法委员会后来也停开了,启蒙思想的影响被控制在极小的范围,要求发言权和自由的改革派遭到了镇压。另一方面,地方贵族(领主)的权力进一步增加,他们有权将不听命令的农奴流放到西伯利亚,可以无限制地判处徒刑,农奴却不能向政府控诉领主的非法行为。一般认为农奴的人格是得到承认的,所以与奴隶不同,但是领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农奴连同土地一起出售。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人格可言,启蒙更是无从谈起。

叶卡捷琳娜的在位时间是1762—1796年,长达34年。在这期间,俄国取得了对土耳其战争的胜利,领土扩大(和苏联时期的版图基本相同),在欧洲先进国家面前刷足了存在感,这位女性大帝被赫赫荣光和无尽的财宝环绕着。在位后期,她甚至断言,要管理像俄国这样幅员广大的国家,强权的君主制最适合不过。

启蒙、自由之类的只会让国家变弱,她的这一信念,多半源自她见证了两个国家命运的经历。首先是邻国波兰。这片沃土上的贵族始终将他们自己之间的平等摆在第一位,阻碍强大的国王出现。结果,他们只能各自为战,沦为大国的饵食,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领土被瓜分一空,国家灭亡。叶卡捷琳娜本人和普鲁士、奥地利一起参与了瓜分(不如说是“抢掠”),所以对波兰的弱点了解得一清二楚。

另一个是法国。凡尔赛宫曾经让整个欧洲羡慕不已,但是在太阳王路易十四死后,又经历了花花公子路易十五,到了软弱无力的路易十六这一代,不但繁华褪尽,还引发了革命。叶卡捷琳娜当然也因为法国革命而感到了强烈的危机感。这不仅仅是因为担心波及自己的国家,也是因为在当时的时代,比起本国的平民(因为阶级差距过大,社会的上层和底层的语言、生活方式甚至相貌都天差地别,所以很难理解身份不同的人),其他国家的王族更能让她产生一体感,因此可以对他们的命运感同身受。

为了救她的国王朋友于水火,俄国和奥地利、瑞典、西班牙等国一起秘密地支援反革命派,但是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还是没能逃过殒命断头台的命运,这令叶卡捷琳娜极为震惊。不过,她很快就振作了起来。她将法国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路易十六及其亲信过于无能,以及没能有效地控制启蒙思想的负面影响,使其蔓延到了全国。就像成功的企业家把经济危机归咎于破产的经营者个人一样。

罗曼诺夫家族还很安稳。领土扩张使农奴的数量有所增加,除了贵族以外,受到启蒙主义恩惠的少数群体,即知识阶级(官吏和工商业者)也为富国强兵提供了支持。


《大黑屋光太夫和矶吉》桂川甫周著《吹上秘书漂民御览之记》内的彩图,1792年


晚年的叶卡捷琳娜和彼得大帝一样,接见了来自没有邦交的日本的漂流者。这个人就是大黑屋光太夫,他那时已经在俄国东部生活了近10年,12个同伴都先他而去。叶卡捷琳娜听说此事十分伤感,让光太夫回国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井上靖《俄罗斯国醉梦谭》中有详细记叙)。



21个情人


叶卡捷琳娜的私生活如何呢?这已经成为传说,她的情人有300个之多,就连她自己的孙子都骂她是“戴着王冠的娼妇”。

历史证明,精明强干的领导人的性欲需求也非比寻常,英雄都好色,女人也不例外。伊丽莎白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就是很好的例子。前者将“童贞女王”作为宣传语,所以对宫廷外一直巧妙地掩饰,实际上却有许多情人,一直到晚年都在不断寻找年轻男性侍寝。后者没有英国人那么讲究,所以不会藏着掖着。最新的研究称,包括奥洛夫伯爵和独眼军人波将金在内,她一生有21个情人(毕竟没有到300个)。



唯一的继承人


与第一位大帝不同,叶卡捷琳娜留下了继承皇位的男嗣。那就是她和曾经的丈夫彼得三世之间生下的保罗一世。不过有传闻称,这个孩子其实是她和情人之间的。

叶卡捷琳娜不喜欢这个孩子。毕竟一出生就被伊丽莎白女皇抱走,并不是自己亲手养大,所以没有多少感情。保罗的想法也一样,说叶卡捷琳娜是他的母亲,其实和陌生人一样,他甚至对她怀恨在心,因为是她杀了自己的父亲。无论在谁看来,这对母子的关系都很差。这样的关系让人想起彼得父子。也有人说叶卡捷琳娜打算跳过儿子,将帝位传给孙子,但是因为没有留下文件,所以保罗戴上了王冠。登基之后,他立即出台了一项又一项新政策。仿佛是在泄愤一般,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和叶卡捷琳娜相反的。重臣也都换了人。


《保罗一世》弗拉基米尔·卢基奇·博洛维科夫斯基绘,约1800年


理所应当的报应在等着他。短短5年后,他在政变中被杀,宝座成了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一世的。此时已经进入了拿破仑的时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12幅名画里的哈布斯堡王朝 文化:关于社会、艺术、权利和技术的新科学 心智:关于大脑、记忆、人格和幸福的新科学 生命:进化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的黎明 宇宙:从起源到未来 人类思维如何与互联网共同进化 那些科学家们彻夜忧虑的问题 2020年12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12月上半月刊·红版 2020年11月下半月刊·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