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

第5章 Constantine

书籍名:《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    作者:中野京子
推荐阅读: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txt下载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笔趣阁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顶点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快眼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第5章 Constantine,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女公爵塔冈诺娃》

康斯坦丁·弗拉维茨基

一个年轻美貌的姑娘,绝望地倚在凹凸不平的墙壁上。从破碎的窗户外面,水流正汹涌地涌进来。在惯于隐匿的黑暗的宫廷里,实际发生了什么谁也无从得知。



《女公爵塔冈诺娃》

康斯坦丁·弗拉维茨基


1864年,油画,特列季亚科夫画廊,245cm×187.5cm



变成邮票的名画


19世纪的俄国画家弗拉维茨基在留学意大利期间罹患结核病,回国后因为圣彼得堡寒冷的气候导致病情恶化,才35岁就英年早逝。《女公爵塔冈诺娃》是在他去世之前一年半的时候完成的,受到评论家的极力赞赏。他作为画家可谓前途无量,可惜他已经没有余力去完成下一幅大作了。本作成了他的顶峰之作,一直享有很高的人气,在苏联时期还曾用作邮票的图案。

这幅画里画的是什么呢?

一个年轻美貌的姑娘,倚在裸露的凹凸不平的墙壁上,头发蓬乱,流着绝望的泪水。袖口精美的蕾丝,胸口敞得很开的深红色天鹅绒礼服,缎子的衬裙,显示出她有一定的身份。但是她待的地方,却是一个昏暗寒冷的狭小房间。床铺简陋,床垫露出了麦秸,旁边的脏兮兮的桌子上,只放着硬面包和水壶。

这是一间单身牢房,属于涅瓦河畔的彼得保罗要塞监狱,彼得大帝的儿子也曾被关押在这里。

老鼠在她的脚边爬来爬去。女囚是在害怕这讨厌的害兽吗?——不。画面右侧,从破碎的窗户外面,水流正汹涌地涌进来。河水几乎每年都会泛滥,而这次尤其严重,床已经在水面上浮了起来。看守早就逃命去了,浑浊的河水越涨越高,和老鼠一起溺水而死只是时间问题。

1777年,袭击圣彼得堡的创纪录的大洪水造成的无数死难者中也包括她,塔冈诺娃……本作就是根据这一传说创作的绘画作品。根据官方的说法,塔冈诺娃早在洪水来袭的两年前就因病去世了,但是在惯于隐匿的黑暗宫廷里,实际发生了什么谁也无从得知。叶卡捷琳娜二世可是杀死自己的丈夫成为女皇的,对于可能动摇她地位的人,对外宣称死亡,而实际上一直关在监狱里,也并非没有可能。这种事情总能引发人们无限的想象。



出现在巴黎的美女


自称塔冈诺娃女公爵的美女突然出现在巴黎,是在这场洪水的五年前左右。她这样诉说自己的身世:她是已故的伊丽莎白女皇(彼得大帝之女)和情夫拉兹莫夫斯基伯爵所生,被人在欧洲偷偷抚养长大。

这话并非完全没有真实性。伊丽莎白女皇虽然一直没有结婚,但是她与拉兹莫夫斯基伯爵的关系却是公开的秘密,所以他们有几个孩子的传闻也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就像曾经出了两个伪德米特里一样,俄国也是冒名顶替者的宝库。貌似这位自称公主的美女是个把高贵的身份当作香饵,走遍欧洲的骗子之流。拜倒在她的美貌和莫名其妙的魅力下,在她身上花钱的男人从来不缺。她先后到过布拉格、伦敦、柏林(也有传说称她在做高级妓女),在巴黎才开始自称俄国公主。


《沙皇村的伊丽莎白女皇》尤金·兰瑟雷绘,1905年


塔冈诺娃在巴黎的名声传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耳朵里。对于没有一点儿俄国血统的叶卡捷琳娜来说,自称彼得大帝外孙女的塔冈诺娃的存在,即便是假的也非常讨厌。她甚至觉得这是在大声地指责自己不是罗曼诺夫王朝正统的继承人。而且万一国内的反政府派在利用塔冈诺娃,那就危险了。女皇当然想把她带到俄国。

后来,塔冈诺娃从法国搬到了意大利。据说是得到叶卡捷琳娜密令的亲信奥洛夫公爵巧妙地接近她,暗示想与她结婚,把她骗上了去俄国的船。不过,塔冈诺娃不可能不知道去俄国就等于要她的命,所以还是暴力绑架的可能性更高。不管怎样,到达圣彼得堡之后,等待这位“公主”的就是逮捕、拷问、拘禁,然后是“病死”乃至“溺死”。



少女苏菲


叶卡捷琳娜二世掌握权力的方法也是凭借暴力,而命运一直站在她这一边。

时间回溯到伊丽莎白女皇时期的开始。曾经隐忍十几年的伊丽莎白在加冕之后第二年便早早地——为了不重复父亲的失败——签署了指定暂定继承人的文件。她选择了已故的姐姐安娜的儿子,即使和情夫之间有孩子,她大概也没有打算让那个孩子继承皇位。

上一章提到过,安娜嫁给了德国的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公爵,在生下儿子后不久便去世了。公爵也在11年后死去。少年跟着父亲的亲戚,作为德国人被培养长大。但是对伊丽莎白来说,这个孩子是要好的姐姐安娜留下的独苗,是她的外甥,而且说得浪漫一点儿,还是她曾经的未婚夫的堂兄弟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他的身上流着罗曼诺夫家族的血,流着彼得大帝的血。伊丽莎白决定立他为皇太子,把他迎进了王宫。


《彼得三世肖像画》Lucas Pfandzelt绘,约1761年


伊丽莎白该有多失望啊。她一厢情愿地描绘着玫瑰色的梦。然而这位从德国而来,第一次见到的14岁的后继者,既不像漂亮的姐姐安娜,又不像健壮的父亲彼得,而且脑袋也不灵光,连自己的立场都没有搞清楚,毫不顾忌地嘲笑落后的俄国。让这样一个废物作为彼得三世托付国家的未来,伊丽莎白内心感到羞愧,但是事已至此,别无他法。伊丽莎白改换心情,开始寄希望于让他早日结婚生子。


《皇太子妃叶卡捷琳娜》格奥尔·克里斯托夫·格鲁斯绘,1745年


皇太子妃的遴选开始了。女皇依然遵循了她的浪漫逻辑。自己曾经的订婚对象,在结婚之前病死的德国人有个妹妹,据说现在嫁给了本国贫穷的小贵族,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个少女苏菲是个地道的德国人,比皇太子小一岁。这不是正合适吗!

就是这样一条纤细的线,把苏菲,也就是未来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带到了俄国。苏菲身材瘦小,相貌寒碜,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之处,但是她头脑清晰,而且非常务实,心中藏着野心。她知道,如果没有被选为俄国皇太子妃,她就注定要悲惨地埋没在这片穷乡僻壤。她决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赌一把。无论如何也要让女皇对自己满意!

在绚烂的宫殿里,33岁的俄国女皇和14岁的德国少女见面了。遗传了父亲高大身材的伊丽莎白,穿着从巴黎的高级服装店进口的最新时装,凭着光芒四射的美貌和威严,把苏菲完全震住了。涉世未深的小姑娘的奢望一下子萎靡了,她感到绝望,这里不可能有她的容身之处。难道要伴着泪水原路返回吗……

伊丽莎白把眼前这个瑟瑟发抖、土里土气的小姑娘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女皇非常喜欢男装,因为可以发挥身材修长的优势,她对与自己差不多类型的美女毫不掩饰地嫉妒,而苏菲的外形刚好相反,正合她意。而且交谈之后发现她人不傻,可以从她身上看到德国人特有的勤奋。能生养这一点已经在之前的血统调查中证实了。没有问题,合格!

苏菲这时并不知道女皇看中了自己哪一点。她能做的只有感谢神明的眷顾,在心中发誓今后无论发生什么,都会顺从女皇,这就是自己活着的意义。她心甘情愿地把信仰从新教改成了俄国正教,感恩戴德地接受了女皇赐给她的叶卡捷琳娜这个俄国名字。这个名字里似乎包含着某种宿命。伊丽莎白的母亲叶卡捷琳娜一世也不是俄国人,但她在丈夫彼得大帝死后,登上了宝座不是吗……

皇太子对苏菲是什么态度呢?

他是什么态度压根儿就不是问题。这不是恋爱,而是政治。皇太子负有和苏菲生下男孩儿的义务。这是为了伊丽莎白,不,是为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繁荣。总之,对女皇来说,只要有了男孩儿,皇太子夫妇怎样都无所谓。如果情况允许,跳过皇太子,直接让那个孩子戴上王冠也不是没有可能。



冷酷的宫廷


在王朝故事中,反复上演着王后得不到国王的爱的悲剧。但是这也不能全怪国王,如果对因为政治婚姻而不得不迎娶的对象产生了生理上的厌恶,生孩子无疑是件苦差。和讨厌的人一起睡觉的痛苦,并不是女人专有。皇太子面临的正是这种情况。

他从一开始就对妻子——仿佛预知了被她杀死的命运似的——没来由的讨厌,在外面找了情人。新夫妇住在冬宫(现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奉命努力生子,但是3年过去了,5年过去了,皇太子妃的肚子却一直是平的。

伊丽莎白女皇毫不掩饰她的不悦,这令叶卡捷琳娜如坐针毡。不过,她在这期间发扬了她勤勉的精神,学习俄国历史和俄国正教,没有放松彻底变成俄国人的努力。她强韧的精神得到了锻炼,对女皇始终唯命是从,暗中也切实地笼络了许多支持者,或许可以称为皇太子妃派,特别是在军队中,支持她的人越来越多。或许是出于敏锐的政治嗅觉和不断学习的成本,也或许真的认为继承人不一定非得是和皇太子之间的孩子,不管怎样,她在结婚第九年,终于生下了一下后来饱受质疑的男孩儿(后来的保罗一世)。

整个宫廷都在传,孩子的父亲不是皇太子,而是皇太子妃的地下恋人,但是只要伊丽莎白女皇高兴,就没有任何问题。婴儿很快就被从母亲手里夺走,在伊丽莎白身边接受帝王教育。叶卡捷琳娜想见自己的孩子,必须得到女皇的许可,而且这样的许可并不是每次都能获得。不过,在生下子嗣之后,皇太子妃的地位总算稳住了。尽管如此,她还是没有放松警惕,比之前更加努力地把自己变成俄国人。

另一方面,愚蠢的皇太子仍旧讲着蹩脚的俄语,不但坚持自己是德国人,而且专门跟女皇和妻子对着干。特别是,他认为新兴国家普鲁士的开明君主腓特烈大帝是他的理想和崇拜对象,他学着人家的样子穿起了普鲁士军服,甚至还组建了只有德国人的连队。这样一来,都分不清他到底是哪个国家的皇太子了。后来,伊丽莎白和法国的蓬帕杜夫人(路易十五的情妇)、奥地利的玛丽亚·特利莎联手,结成传说中的“三条衬裙”(因为是三个女人结盟,所以用女人穿的内衣的名字命名),准备要对腓特烈大帝赶尽杀绝的时候,竟被自己的继承人拖了后腿。这样的情节,简直就像笑话一样。


《蓬帕杜夫人》莫里斯·康坦·德·拉图尔绘,1755年


《玛丽亚·特利莎女皇》马丁·梵·梅滕斯绘,1759年


腓特烈大帝能够幸免于难,多亏伊丽莎白女皇的突然死亡。1761年,她死之后,34岁的皇太子加冕成为彼得三世。他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撤回好不容易攻入普鲁士境内的俄军。收到腓特烈大帝说“陛下是我的救世主”的谢词,新沙皇想必十分得意,但是他却清楚地意识到,此举引起了本国军队的强烈不满。


《腓特烈大帝》安东·格拉夫绘,1781年


彼得三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除掉自己深恶痛绝的皇后。拼上性命的夫妻吵架就此开始。

叶卡捷琳娜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所以她才花那么多年来笼络人心。那些军人、大臣,虽然起初都曾看不起这个身材矮小、缺少亮点的德国女人,但却渐渐地被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在他们看来,比起忘记从母亲身上继承来的俄国血统,把自己当成德国人,还想把俄国变成德国的愚蠢的沙皇,还是这个从头到脚都是德国人,却让俄国民众几乎忘记这一点的皇后对国家更为有利。

夫妇发生剧烈的冲突,转瞬之间胜负已分。加冕之后不到半年,彼得三世的王冠就被夺走了。可能有人会想,没有品德的彼得三世,以及有军队作为后盾的叶卡捷琳娜,胜负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但这只不过是已经对历史有所了解的后世的看法。在战斗开始时,人们的行动是无法预测的。现任沙皇虽然愚蠢,但毕竟是彼得大帝的外孙。不顾这个事实,而让一个异国的女人登上皇位,有哪一个俄国人不会犹豫呢?


叶卡捷琳娜宫(夏宫)


所以,叶卡捷琳娜毅然向丈夫举起反旗,是非比寻常的勇气,而她胜利的原因,是准备周全的政治力和幸运的青睐。彼得三世在被捕之后不久就为近卫队所杀。虽然历史学家说是在叶卡捷琳娜不知情的情况下,失去控制的军人杀死了沙皇,但是这样的说法很难令人信服。谁会让敌人活着呢,更何况是叶卡捷琳娜这样的天生的政治家。

18世纪的俄国是女皇的时代,叶卡捷琳娜二世是罗曼诺夫王朝最后也是最著名的女皇。作为专制君主,她比彼得大帝的亲女儿伊丽莎白更像彼得大帝。所以和彼得一样,后世也称她为“大帝”。只带了一只装了几件内衣的皮箱,从德国踏上俄国大地的少女,忍耐再忍耐,努力再努力,坚持,战斗,终于在33岁的时候,登上了帝国的巅峰。异国的女皇没有一刻忘记自己的出身,所以她才不能容忍自称公主塔冈诺娃的女人存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12幅名画里的哈布斯堡王朝 文化:关于社会、艺术、权利和技术的新科学 心智:关于大脑、记忆、人格和幸福的新科学 生命:进化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的黎明 宇宙:从起源到未来 人类思维如何与互联网共同进化 那些科学家们彻夜忧虑的问题 2020年12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12月上半月刊·红版 2020年11月下半月刊·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