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

第4章 Karl

书籍名:《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    作者:中野京子
推荐阅读: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txt下载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笔趣阁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顶点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快眼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第4章 Karl,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伊丽莎白女皇》

卡尔·范·洛

法国洛可可画家卡尔·范·洛所绘的50岁的伊丽莎白女皇,不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而且怎么看都不像俄国人(或者说乡下人)。模特儿肯定也心满意足。



《伊丽莎白女皇》

卡尔·范·洛


1760年,油画,彼得霍夫宫美术馆,146cm×113.5cm



法国风的女皇


法国洛可可画家卡尔·范·洛所绘的50岁的伊丽莎白女皇不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而且怎么看都不像俄国人(或者说乡下人),说她是住在凡尔赛宫的贵妇大概也不会有人怀疑。真不愧是路易十五的首席宫廷画家,模特儿肯定也心满意足。范·洛也曾为路易十五的王后玛丽·蕾捷斯卡、情妇蓬帕杜夫人画过肖像,想必感慨很多吧(理由后述)。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看到伊丽莎白的——虽说经过大幅美化——女性魅力:体态丰满,皮肤白皙,遗传了父亲(彼得大帝)的修长身材和平易近人的气质,还有母亲(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开朗和可爱。伊丽莎白热衷于法国最新的时尚,她身穿光泽亮丽的缎面礼服,袖子上施有大量的褶边,斜挂着鲜艳的蓝色饰带(带有勋章)。珠宝只有发饰、耳环和手链,控制得恰到好处。肩上披着白鼬皮衬里的红色披风,左腿上方露出了刺绣图案。那是俄帝国的标志“双头鹰”(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家族、希腊正教会、德国各邦也在使用)。鹰戴着王冠,一只爪子抓着权杖,另一只爪子抓着球形宝珠。而这颗宝珠,就摆在伊丽莎白放右手臂的靠垫的后方。

好一个威风凛凛的君主!但是在王冠到手之前,她走的弯路可不止一点点。本来,她应该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却只能衔着手指,看着别人一个个登上宝座。



二流国家的公主


1727年,母亲叶卡捷琳娜一世病故时,伊丽莎白18岁。到了这个年纪还没有结婚是一种屈辱,而这屈辱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她是二流国家的公主。

伊丽莎白外形可爱,举止优雅,会讲一口流利的法语,父母盼望着她有朝一日能做欧洲大国的王后。关于此事,在伊丽莎白16岁时,法国驻俄大使也满口答应,推举她为路易十五王后的候选人。对自己的姿色颇有自信的伊丽莎白,大概曾经陶醉在自己于凡尔赛宫闪亮登场,接受人们喝彩的想象里。法国是当时最显赫的超级大国,凡尔赛宫是各国君主向往的城堡,再加上当时在位的年轻国王路易又是出了名的美男子。简直像在做梦一样。

暗中的试探持续了三个月,但是法国一直没有答复。在一番完全无视之后,人们突然被告知了路易十五结婚对象的名字——竟然是比国王年长7岁、不起眼的玛丽·蕾捷斯卡。她是正在逃亡的前波兰国王的女儿,这其中有现实的理由——她处在适育年龄(不负众望地陆续生了十个孩子),以及国际交涉。


《路易十五》亚森特·里戈绘,1730年


法国选择了波兰,没有选择俄国,这并不是伊丽莎白个人的过错。尽管如此,正值青春期的少女还是很受伤。母亲越是对路易十五恼怒,她就越觉得是她们奢望过高。法国大使也感到很过意不去,提出替代方案,问她们觉得夏洛莱伯爵怎么样。夏洛莱伯爵是出身名门的大领主,母女二人都觉得可以,结果人家已经订婚了。大使无颜以对,离开了俄国。

娇生惯养的伊丽莎白从这两次侮辱中认清了现实。在法国看来,俄国还只是乡下的暴发户。尽管父皇那样努力,俄国仍没能跻身欧洲先进国家的行列,更何况自己还是这样一个国家的私生女(因为出生在父母正式结婚之前),被历史悠久的国家轻视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梦想着成为法国王后本身就是个错误。伊丽莎白咬着嘴唇,在两年后,接受了另一个提亲。他就是姐姐安娜的丈夫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公爵的堂弟,和迄今为止俄国公主出嫁的地方一样,是一个德意志小公国的主人。18岁,她终于订了婚,本来是件可喜的事,谁知就在那一年,尚未见面的未婚夫竟然得天花死了,而且是在母亲叶卡捷琳娜一世去世之后。母亲和父亲一样,没有指定继承人就死了,所以伊丽莎白失去了眼下以及未来的后盾。

俄国也陷入了混乱。被权力欲支配的人们一齐行动起来,而且毫不掩饰。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公爵也是其中之一,他为了让妻子成为女皇,一直在俄国活动,最后输给大贵族等保守派,只得无奈地回到德国。安娜和伊丽莎白私生女的身份成了瓶颈,但实际上,是保守派怕她们推进西欧化,从中作梗。

就这样,彼得大帝的孙子加冕成为彼得二世。这个孙子,是被大帝讨厌的正室柳多西亚生下的那个阿列克谢——逃亡后被带回,在彼得保罗要塞殒命的令人失望的儿子——和德国贵族之女所生的独生子。因为还只是一个12岁的少年,所以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他喜欢打猎,那就让他尽情打猎,远离政治。保守派感觉他们的春天终于来了,不久之后连首都也迁回了莫斯科。

彼得的亲信缅什科夫在做什么呢?曾经把叶卡捷琳娜一世捧上台,继承改革大业的缅什科夫为什么没有站出来反对这样的反动政治呢?

这次,缅什科夫和大贵族们站在了同一阵线。他原以为叶卡捷琳娜一世会活得更久一些,再由安娜或伊丽莎白所生的男孩儿,也就是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外孙做继承人。但是当事态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这个老奸巨猾的政治家心里萌生了一个巨大的野心。他有一个女儿叫玛丽亚,与少年沙皇正好般配。与其做君主的朋友,不如做君主的岳父,权势更大。他很快就安排了彼得二世和玛丽亚订婚。


《彼得二世》画家不详,18世纪


缅什科夫的失败并不在于他做得过分,而是因为他在两人正式结婚之前病倒了。就在他躺在床上的几天时间里,政敌多尔戈鲁科夫设计把他推下了台。他的宅邸被拆,全部财产被悉数没收,全家(包括可怜的玛丽亚)被发配西伯利亚。他在耻辱和贫穷中,在极其寒冷的地方结束了一生。


《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缅什科夫和他的女儿们》瓦西里·苏里科夫绘,1888年


这次又轮到多尔戈鲁科夫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没有年龄合适的女儿,他就让侄女和彼得二世订婚。为了不重蹈缅什科夫的覆辙,他急着操办婚礼,可就在婚礼的前一天,刚满14岁的沙皇却因为染上天花死了。不久,多尔戈鲁科夫被别的政敌逮住,和缅什科夫一样被剥夺了一切,还遭受了严刑拷打,最后被处死。

在俄国,国家的最高权力者某一天突然倒台的模式已经屡见不鲜,今后仍将继续。在苏联时期的笑话集中有许多这样的黑色笑话——天亮的时候听到猛烈的敲门声吓得要死,得知要逮捕的人不是自己而是邻居时,“感到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无论眼下处在什么样的地位,都没有办法安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人拉下马。甚至可能手里已经没有了权力,却还没有发现。而且,在政治斗争中落败的人的命运非常残酷,与欧洲先进国家的情况无法相比。罢免,没收财产,驱逐出境还不算完,还有遭受严刑拷打、发配西伯利亚、截断四肢等公开处决,妻子和家人都要受到株连。就像缅什科夫一家,在被押送到西伯利亚的途中,有民众向他们投掷石块,他的妻子因为操劳过度,还没有到达流放地就死了。

这样一来,每个人都疑神疑鬼,如果不想遭人暗算,就必须先下手为强,不断地施展阴谋,无论男女,无论君臣。



安娜的低俗宫廷


不到3年,少年沙皇尚未娶妻就去世了。此时,彼得大帝支持派催促伊丽莎白出面,但是她明智地选择了按兵不动。眼下,莫斯科大贵族的势力还是太强了。一旦失败,就会像索菲娅公主一样一辈子被关在修道院里。

处理了缅什科夫和多尔戈鲁科夫的老人们让安娜登上了帝位。这个安娜不是伊丽莎白的姐姐。伊丽莎白的姐姐已经不在人世,她和丈夫一起离开了俄国,在德国生下一个男孩儿后不久便去世了。

那么,保守派选择的安娜是谁呢?

就连当时的人们,也在脑子里画问号:“安娜是谁?”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不得不拼命地查找复杂的家谱(每次都会说,西方人的名字实在是少得可怜,令人心累)。


《安娜的低俗宫廷》瓦莱里·雅可比绘,1872年


请回想一下,罗曼诺夫王朝第二代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曾有两任皇后,前妻的女儿(索菲娅公主)和继室的儿子(彼得大帝)曾经为争权拼上性命。前妻另外还有两个儿子(索菲娅的弟弟),都曾短时间登上帝位。费奥多尔三世体弱多病,没有留下子嗣就死了,但是和彼得大帝一起成为共同统治者的“傻伊凡”——伊凡五世却有女儿,她就是安娜。安娜很早就嫁给了库尔兰公国(波罗的海沿岸)的边境伯爵,如今已经是37岁的肥胖寡妇。她和俄国几乎断绝了关系,没有孩子,过着贫穷的生活。作为成为女皇的条件,她承诺放弃指定后继者的权力,从边境来到莫斯科接受加冕。

只想找一个无能的摆设,然后由自己自由地统治国家的少数名门贵族这次看走了眼。安娜虽然是伊凡的女儿,但是一点儿都不傻。她登上帝位不久,不但把先前的约定全部作废,还把碍眼的贵族流放到西伯利亚,或者关进修道院。她觉得俄国人不可信,因此重用了许多德国人,还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回了圣彼得堡。

安娜在位期间被称为“黑暗的十年”。对那些被免了职的俄国大臣来说,确实是这样吧。但是在精明能干的德国人的管理下,俄国设立了合理的军官培养机构,钢铁产量翻倍,在拉多加湖上建设了运河,和英国签订了通商条约。这些都是单靠俄国人无法达成的业绩。

不过,安娜本人并不是政治家。她背叛保守派只是因为不想受到拘束,一旦周围都是自己人之后,就变成了“你们看着办”的风格,远离国政。特别是她在位后期,真正是吃喝玩乐,一种可以说狂躁的性格显露无遗。仿佛是因为她穷苦的日子过得太久了,想要一下子补偿回来,又像是受父亲基因的影响,想要逃离正常世界一般,当然也可能单纯是因为沉重的王冠带来的压力吧。

后世有一幅历史画,题目叫作“安娜的低俗宫廷”。画家根据当时的证言,描绘了她的日常生活。她已经懒得坐在椅子上,而是躺在床上,拼命地喝酒,兴致勃勃地观看小丑、侏儒、巡回演出的演员表演的低俗而怪诞的短剧。女皇所到之处,时常伴随着痉挛似的哄笑,就连宠臣也皱起眉头。但是他们怕惹怒女皇,只得缄口。受到女皇惩罚的老朝臣,被关进涅瓦河畔花三万卢布建起来的冰宫殿里一个晚上。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宫殿在翌年融化,安娜也开始看到生命的终点。

或许是荒唐的生活作祟,安娜经常生病。她自知命不久矣,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她最讨厌的人就是伊丽莎白。彼得大帝的这个女儿,年过三十还孑然一身,变得越来越美丽动人,在民众和军队中特别受欢迎。对德国人为所欲为的宫廷心怀不满的人似乎都在支持她。安娜想找个理由收拾她,但是她的防御却如铜墙铁壁,没有露出一丝可乘之机。无奈之下,安娜只得把她召来,让她宣誓顺从,确定她对帝位没有野心,但还是不相信她。安娜明明自己是女人(不,或许正是因为自己是女人),对女皇的存在却抱着怀疑的态度,在自己的亲戚中寻找男孩儿。她的愿望成真了,妹妹的女儿(外甥女)生了男孩儿。这就是她想要的继承人。

就这样,安娜死后,这个孩子成了伊凡六世,还是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从这个婴儿的角度来看,姨祖母送的这份出生大礼实在太重了。要是没有她,自己的人生要强得多,然而被赋予了这顶受诅咒的王冠,就注定在懂事之后,发现自己身处地狱。



时机成熟的政变


伊凡六世加冕一年后,1741年,伊丽莎白看到时机已经成熟,终于行动起来。崇拜她的近卫军——就像苏联时期的笑话讲的一样——粗暴地敲开了还是婴儿的伊凡六世和他担任摄政的母亲的卧室房门,逮捕了二人。政变成功了。32岁的伊丽莎白终于坐上了父母都曾经坐过的宝座。与其成为法国王后,还是当俄国女皇更好。她只需要今后把圣彼得堡宫廷改成凡尔赛风。

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世人自己是多么的西欧化,或者说与中世纪风的俄国有多么大的隔阂。为此,她先是宣布对那些拥戴伊凡六世的重臣进行拷问,并判截断四肢之刑,又以新女皇的名义予其减刑,流放到西伯利亚。一切都照此处理,伊丽莎白的温和作为罕见的美德广为流传。


《伊凡六世》画家不详,1740年


什么都还不懂的时候就成了沙皇,又在什么都还不懂的时候被废的伊凡后来怎样了呢?

伊丽莎白下令,把他和亲人分开,在无人照顾的状态下单独关押,一旦有人前来营救,格杀勿论。伊凡23岁时,一伙人攻入关押他的要塞,试图夺人,他因此被看守刺死。据说因为虚度了太长的时间,他已经陷入疯狂的状态(不过,这个时候伊丽莎白本人也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

对于伊丽莎白,因为继任的叶卡捷琳娜大帝曾经恶骂她“只对穿衣打扮感兴趣”,所以人们很容易低估她的贡献,但实际上,她发挥出了不愧为彼得大帝之女的政治力。她重建了因为大贵族们的权力之争而崩溃的地方政治,在外交上则采取亲法路线,对腓特烈大帝领导的新兴势力普鲁士穷追猛打。

另外,在她在位长达20年的时间里,她留下了创建俄罗斯大学、开展正式的人口普查、开设银行、禁止刑讯逼供等众多功绩,可以说执行了父皇彼得的许多改革方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12幅名画里的哈布斯堡王朝 文化:关于社会、艺术、权利和技术的新科学 心智:关于大脑、记忆、人格和幸福的新科学 生命:进化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的黎明 宇宙:从起源到未来 人类思维如何与互联网共同进化 那些科学家们彻夜忧虑的问题 2020年12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12月上半月刊·红版 2020年11月下半月刊·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