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

第1章 Vasily

书籍名:《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    作者:中野京子
推荐阅读: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txt下载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笔趣阁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顶点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快眼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12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第1章 Vasily,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女贵族莫洛卓娃》

瓦西里·苏里科夫

她是一个罪人。尽管如此,她依然气宇轩昂。她苍白、枯瘦的脸上,目光炯炯有神。她高高举起手臂,正在高呼着什么。



《女贵族莫洛卓娃》

瓦西里·苏里科夫


1887年,布面油画,特列季亚科夫画廊,304cm×587.5cm



佯狂者


厚厚的积雪上,一架简陋的雪橇由马拉着慢慢地穿过人群。货架子上铺着家畜用的稻草,一个中年女人坐在上面。她身上穿着带毛皮的奢华的黑色衣服,与雪橇的简陋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推测她身份高贵。但是从她的手腕处长长地垂下的,不是珠宝首饰,而是铁锁。她的两个脚踝也被箍了起来。

她是一个罪人。尽管如此,她依然气宇轩昂。她苍白、枯瘦的脸上,目光炯炯有神。她高高举起手臂,正在高呼着什么。

目送她的人们表情各异。画面右侧的女人大多无精打采,有的深深地以目致意,有的把手捂在胸口,有的在抹眼泪,还有人一边祈祷一边跟随着雪橇。而画面左侧的圣职人员的态度截然相反,他们毫不掩饰地嘲笑着护送者。


前页右下角的男人 局部


在烟霭蒙蒙的背景里,还可以看到俄国正教会独具特色的洋葱头式圆顶。不难想象,这是一幅以异端为主题的画作。这样一来,这个宗教意义上的罪人竖起食指和中指的动作应该有着重要的含义。画面右下角打着赤脚,貌似乞丐的男人也竖起两根手指,像在与她呼应,又像在给她鼓励。做这样的事情不会被逮捕吗?

不会。

因为这个男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流浪汉,而是佯狂者(即圣愚)。证据就是他脖子上挂着苦行用的重重的项链。所谓佯狂者,就是放弃了一切财产,选择装疯卖傻地生活的苦行僧——当时这种人急剧增加——他们被置于社会的范围之外,因此无论他们的言行如何越出常轨,都能得到原谅,甚至还有少数被列为圣人。所以这幅画中的佯狂者也做了别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他光明正大地对被护送的罪人表示支持,向官府提出异议。

这是1672年11月费奥多西娅·莫洛卓娃公爵夫人被捕时的一个场面。俄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苏里科夫在时隔两个世纪之后,在这幅历史画巨作中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苏里科夫的立场很鲜明,他的眼中饱含着对公爵夫人的同情。

她是因什么被捕的呢?



尼孔大主教


这幅画表现的时间是米哈伊尔的儿子、第二任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的时代。沙皇的权力与以前相比有所扩大,他将支持他的士族提拔为官僚和军人,稳步地走在通往专制主义的道路上,但是广阔的俄国拒绝管束,问题不断。与教会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再像上一代那样大主教和沙皇父子齐心了。就在这时,野心家尼孔站上了宗教界的顶端。

俄国正教(源于11世纪与罗马天主教分裂而成的希腊正教)的各教会仍旧与本土的信仰和旧习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地区,对《圣经》的解释以及仪式都有所不同,缺乏作为国教的统一性。于是新上任的尼孔大主教果断地开展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目的是统一教会的步调,进而实现国家的西欧化。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画家不详,17世纪70—80年代


但是,这场改革却与路德领导的新教运动截然不同。在后世异教徒看来,他的改革是令人失望的,只不过是修改了仪式而已。例如,将齐唱两遍《哈利路亚》改为三遍,将祈祷时必须站着改为可以坐下,对神行礼由跪拜改为鞠躬礼……写到这里,就明白苏里科夫画中人物竖起两根手指的原因了吧。对于那些一直遵守着古老仪式的人而言,用两指画十字才是绝对正统的,而尼孔却强制他们用三指。这怎么能接受呢!


《尼孔大主教》画家不详,1660—1665年


用两指画十字的基督圣像(埃及圣凯瑟琳修道院,6世纪)


《处死异端司祭》格里戈里·米亚索耶多夫绘,1897年


尼孔急于看到改革的成果。他将反对者称为分离派,在得到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的支持后开始实施镇压。他先是设定了赋税加倍的罚则,进而将其作为异端逐出教会,关进监狱等,不断升级,最终以火刑处死了各地的主谋。分离派中有很多都是底层农民,是朴素的乡下人,他们相信教会已经被魔鬼攻占,由此引发了上千人集体自焚的惨剧。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免去了尼孔的职务。但此举并不是为了让他承担混乱的责任。尼孔在行使权力十余年之后变得自大起来,开始介入政治,甚至口出狂言,说教会是太阳,而沙皇只是反射太阳光的月亮。

阿列克谢给欧洲各国早已解决的教会问题画上了句号。他让所有人知道,沙皇才是太阳,教会始终在沙皇之下。此后,罗曼诺夫王朝的历代沙皇都在将俄国正教会作为国教加以保护的同时,对其进行着严密的管理和监视。

当然,他并不打算停止改革。依靠宗教来实现国民的一体化是必须的。尼孔下台之后,镇压仍在继续,逃进分离派的修道院的人们被政府军包围杀光,处刑者的人数也一直在增加。据说很多人逃到了边境,其中一部分到达了西伯利亚和今天中国的东北部。处罚还波及了上级贵族。

苏里科夫所绘的女主角费奥多西娅·莫洛卓娃公爵夫人是分离派的守护者,这早已尽人皆知,但是因为她所属阶级较高,又在政界有亲属,所以人们都觉得她不可能被逮捕。但是阿列克谢不希望让改革半途而废,最终连她也被判了死刑,且被处以残酷的饿死刑。画中她的脸非常消瘦,仿佛预见了命运似的,画家大概是在暗示此事吧。

前面提到的佯狂者和朝拜者,将她的殉教事迹传遍了俄国的每一个角落。本作的画家也在佯狂者的背后画了一位神色沉痛、脱帽致意的朝拜者。



斯捷潘·拉辛的叛乱


莫洛卓娃公爵夫人事件前一年,在1671年,主导哥萨克人叛乱的斯捷潘·拉辛被公开处决。在莫斯科的红场,那座美丽的圣瓦西里大教堂俯瞰的广场上,拉辛活生生地被截断四肢,最后斩首,非常凄惨。政府对拉辛深恶痛绝,因为沙皇制度险些被他推翻。

哥萨克的词源是(虽然也有不同说法)土耳其语Kazaklar,也就是“自由的人”。14世纪以后,底层农民和逃亡奴隶等在俄国东南部定居,成为最早的哥萨克人,在顿河、捷列克河等各河流的国境附近形成了几个自治区(故有“顿河哥萨克”等名称)。他们最初以农耕、畜牧、渔业为生,但是为了免受沙皇和诸侯的统治,维护自由,他们武装起来,在自己选举出的头目的带领下,逐渐发展成了独具特色的骑兵集团(在后世的日俄战争中,勇猛的哥萨克骑兵的战斗力众所周知。此外,动作激烈的哥萨克舞起源于武术,夸示着他们发达的身体能力)。


《处死斯捷潘·拉辛》扬·路易肯绘,1698年


16世纪的伊凡雷帝很好地安抚了哥萨克人。他定期向主要的哥萨克集团提供武器、粮食、货币等,让他们警备国境。从这一时期开始,哥萨克集团之间产生了明显的贫富之差,到罗曼诺夫王朝开始时,河流下游地区的富裕层与上游的贫困层之间的对立变得更加激烈了。尤其是在前者开始将逃亡奴隶送交政府之后,后者的贫民流入激增,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大根源。

将农奴制法制化,剥夺农民的流动自由,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的,是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农奴不仅要缴纳人头税、结婚税、死亡税,而且无处可逃。如前所述,半疯半圣的佯狂者的增加,与这项制度不无关系。为了摆脱现状,对膂力有自信的人可以成为哥萨克,而其他人就只有成为佯狂者这一条路,或者自杀。那时的贫民还没有条件借酒浇愁。因为太过贫穷,无论是地方酒还是伏特加,都无法喝到成瘾。

就在这时,斯捷潘·拉辛出现了。

拉辛将不满于现状的阶层统统纳入麾下。不仅有哥萨克、农奴、城市底层人民,还吸收了受歧视民族、逃亡士兵、反贵族派等,公然打着革命的旗号,进军莫斯科。队伍每到一处,都会有更多的支持者加入进来,发展成了当时规模最大的民众起义,战斗也持续了整整3年。人们期待着拉辛建立一个没有阶级的国家,一个平等的哥萨克的国家。但是政府军与其殊死搏斗,最终,在辛比尔斯克要塞,拉辛大败。


《第聂伯河上的哥萨克哨兵》约瑟夫·冯·勃兰特绘,1878年


《斯捷潘·拉辛》鲍里斯·库斯托季耶夫绘,1918年


说句题外话,坐落在伏尔加河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在苏联时期变成了乌里扬诺夫斯克市。之所以改成这个名字,是因为恰好在拉辛大败200年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也就是列宁在这里出生,乌里扬诺夫斯克就来自他的原名。



水面之下的战争


斯捷潘·拉辛在未来列宁的出生地兵败(据说是因为武器落后)之后死里逃生,又为了组织反攻,返回了本地。但是却被同为哥萨克,但却是富裕层的哥萨克人抓获,卖给了政府军。最后的结果就是严刑拷打,然后被处决。

反沙皇制度、反农奴制的呐喊声消失了。从此以后,农奴制作为维护专制主义的经济手段被不断强化。同时,在无数次的贫困层起义中,斯捷潘·拉辛的名字被深深地铭刻在追求自由的民众心中。他作为传说中的英雄,被写进民歌供人传唱,成为民间传说(就连外国人,如果超过某个年纪,想必也记得那首名为“斯捷潘·拉辛”的歌:“奔流不息的伏尔加河水……”)。

17世纪70年代,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已步入晚年。他凭借武力推行了宗教改革,平定了大规模叛乱,挺过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实现了领土扩张。阿列克谢面临的新的烦恼是继承人问题。

他十几岁成为沙皇,与第一个妻子生有五男八女,但是在那个多生多死的时代,活下来的男孩儿只有三子费奥多尔和五子伊凡两个,而且费奥多尔体弱多病,难以长寿,伊凡则有智力问题,难以继承大业。四女儿索菲娅聪明,只可惜是个女儿。

妻子死后,41岁的阿列克谢·米哈伊诺维奇——尚不知道自己余生只剩5年——迎娶了比他年轻20多岁的第二任皇后。她连续生下三个孩子,虽然最小的一个夭折了,但是高大健壮的长子彼得和女儿纳塔利娅都顺利地长大成人了。

一如既往的势力争夺开始了,这次发生在已故皇后的娘家米罗斯拉夫斯基家族与现任皇后的娘家纳雷什金家族。两家展开激烈的角逐,明争暗斗。米罗斯拉夫斯基家族暗中散布谣言,称沙皇有衰老的迹象,应该已经没有生育能力,彼得一定是皇后和其他男人的私生子。甚至有人说,因为宫廷中人都在窃窃私语,煞有介事,后来以至于彼得曾为此烦恼。也有人说是他觉得这个谣言有趣,当作笑话讲给臣下听的。

不管怎样,阿列克谢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就因病去世了。因此,姐姐索菲娅和弟弟彼得之间的激烈战争打响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12幅名画里的哈布斯堡王朝 文化:关于社会、艺术、权利和技术的新科学 心智:关于大脑、记忆、人格和幸福的新科学 生命:进化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的黎明 宇宙:从起源到未来 人类思维如何与互联网共同进化 那些科学家们彻夜忧虑的问题 2020年12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12月上半月刊·红版 2020年11月下半月刊·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