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盘锦市绿色金融发展的微观考察

时间:2023-08-16 05:25:08

盘锦市绿色金融发展的微观考察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5:25:08,全文字数:10255。

张峁

绿色金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近年来,辽宁省盘锦市金融行业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助力地区特色产业、重点项目低碳转型。本文通过对盘锦市21家金融机构、40余户重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当前该市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特征

贷款增速继续加快,以国有大行为主。随着“双碳”政策加快落地,绿色信贷投放不断提速。2022年末,全市绿色贷款同比增长6.0%,高于全部贷款2.5个百分点。分机构看,农发行和国有四大行是绿色贷款投放的主力机构,余额占比超过80%。受产业结构、银行信贷政策以及企业有效需求等因素影响,绿色贷款规模仍然偏低,全市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为7.2%。从资产质量看,全市12家银行机构发放的绿色贷款均处于正常状态。

贷款支持方向明确,以政府项目为主。银行机构主动对接“无废城市”创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乡村振兴发展三大领域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按承贷主体划分,全市绿色贷款中单位贷款占比超过95%。从支持项目上看,政府类贷款占比达85%,主要助力城乡一体化大环卫体系建设,支持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易腐垃圾就地处理,推进固废综合处理园区、餐厨垃圾处理站工程建设,支持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00余个、垃圾分类小区150余个。

贷款投向重点突出,以产业升级为主。从行业投向看,全市绿色贷款在农业种植养殖、工业生产和居民服务业上均有投放,但主要集中于制造业。2022年末,全市制造业绿色贷款占比超过30%,其中投放到石油化工企业的贷款占比超五成。重点扶持“链长制+产业基地”模式和集群,助力油田“无废矿区”和绿色工厂建设,支持危废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投产,重点支持产业升级项目15个,支持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8家。另外,居民生产性服务业也是绿色贷款投放的主要行业,贷款合计占比超四成。

贷款用途更加多元,以基础设施为主。按贷款用途划分,全市绿色贷款多用于基础设施改善和产业升级,用于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产业,以及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节能环保产业的贷款有待提升。

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一是绿色项目少。虽然盘锦市有大量绿色低碳发展项目,但建设资金多为企业自筹,通过银行贷款的并不多,更缺少规模化、标准化的示范项目,难以形成示范效应。二是缺乏有效承贷主体。绿色发展融资项目多由政府关联企业承担,在土地抵押业务办理困难、有效抵押物明显不足的现实情况下,项目主体从银行获得大额融资的难度较大。三是偿还能力不确定性大。资金需求量大的环保项目建设周期普遍较长,一般为2—3年,且成本收回时间长、见利慢。

激励约束机制欠缺。一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当前,“无废城市”建设正处于上升期阶段,而政府部门在资金投入能力上有限,不能满足全方位发展需要。二是跟踪问责机制缺失。在绿色金融推动过程中,存在责任不清、监管不足等情况,导致部分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而MPA考核中还没有引入绿色贷款指标,已开展的绿色金融评价效力有限。三是风险补偿措施不足。政府部门在绿色发展资金投入、风险补偿上措施较少,不利于激发银行机构服务绿色发展的热情。

金融配套服务不足。一是优惠政策不足。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涉及绿色信贷的不多,而碳减排支持工具大规模落地还需时日,多数银行机构并未出?绿色金融发展相关配套措施。二是信贷产品适配性不好。传统银行信贷产品多针对特定需求,贷款额度、频率、期限均难与绿色经济发展相适配,虽在贷款利率执行上有优惠,但降幅有限。三是配套服务不够。在通道开通、业务流程、人员配置等方面进展缓慢。开通绿色贷款绿色通道的银行机构不足10家,而提供费用减免和利率优惠的更少。

部门协作机制不畅。一是协调机制差。绿色金融政策安排涉及发改委、环保局、工信局、人民银行等10余个政府部门,内部协调机制不畅,部门协同能力有限,整体合力难以充分发挥。二是信息公开慢。虽然国家发改委已建立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但从落实情况看,地方政府部门还未制定完善的绿色企业名录,更缺少绿色信息共享渠道。三是政银企对接开展少。在后疫情时期,地区经济复苏发展还需要时间,而针对绿色金融的专项对接较少,扩大绿色金融发展规模难度较大。

绿色金融发展缓慢的深层原因盘锦市绿色金融发展的微观考察

宏观层面软环境建设滞后。一是百姓认知不充分。盘锦市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各方对绿色发展理念、政策措施了解不透,不利于绿色金融推广。二是地方性法规不完善。虽然国家层面颁布多项有关绿色发展的法律,但地方层面出台的法规缺少实质性、具体化操作条款。三是实施标准不统一。不同主体采用各自的产业标准,在具体科目、指标设计上也存在差异。

政府部门绿色转型基础薄弱。一是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全市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石化行业,其对GDP增长贡献度超过60%,重点项目投资中大多数为石化项目,10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基本都在石化行业。二是新动能培育不足。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整体规模小,占比偏低。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仅有12户,占工业比重不足1%。三是社会保障压力大。企业减员将就业问题和压力推向市场,导致地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供给信心不足。一是存在畏难情绪。银行机构对开展绿色信贷有明确认识,但支持意愿不高。2022年末,全市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银行机构占比不足四成,难以满足后续资金需求,法人银行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仅有两家。二是政策措施出台缓慢。制定《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的银行机构不足60%,将绿色金融指标纳入考核体系的不足50%。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大部分银行机构还采取传统的信贷产品支持绿色企业发展,而且多为总行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

市场主体更关注眼前利益。“双碳”政策落地叠加疫情综合影响,使企业面临的问题加速暴露。一是战略转型进展慢。企业普遍认为“双碳”政策会对生产经营带来长期影响,但有降碳减排计划的企业不足三成。二是生产持续承压。近两成企业担心低碳转型会增加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出现明显亏损。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聚焦政策框架的完善,营造绿色发展良好氛围。一是健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明确金融机构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其政策化、市场化双重优势,激励其考量绿色投资的潜在社会收益。二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利用数字技术、金融科技等工具方法,探索创建科学、完备、可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进一步厘清绿色项目边界,明确绿色投融资方向。三是强化绿色发展共识。充分发挥地方法人银行在本地的资金、网点、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其密切关注绿色项目清单、进度以及资金需求情况,积极对接项目放贷。

聚焦政策思路的转变,完善部门协调推进机制。一是构建绿色金融组织体系。组建金融监管机构、地方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融资工作组,引导银行机构成立绿色事业部和专属柜台,加强与绿色智库的战略合作。二是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综合运用支农支小、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工具,在限额范围内执行最高授信额度,充分发挥政府转贷引导基金、财政贴息的“杠杆效应”。三是出台实质性激励措施。努力形

提醒您:因为《盘锦市绿色金融发展的微观考察》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盘锦市绿色金融发展的微观考察》在线阅读地址:盘锦市绿色金融发展的微观考察

12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