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中世纪欧洲主要王国的钱币

时间:2023-08-16 05:24:17

中世纪欧洲主要王国的钱币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5:24:17,全文字数:8357。

石贺然

公元5世纪后期至公元15世纪中期是欧洲的中世纪。从货币史的角度看,欧洲中世纪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罗马钱币延续和减少的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是单一的狄纳里银币流通阶段;第四阶段是钱币品种多元化阶段。

古罗马钱币

公元500年至公元750年是欧洲中世纪第一阶段,这是古罗马钱币延续和减少的阶段。

公元476年,雇佣兵统帅日耳曼人奥多亚克举兵推翻西罗马帝国的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各部落纷纷独立,建立了东哥特、法兰克、勃艮第、西哥特、苏维汇等王国,与盘踞在伊利里亚、色雷斯、小亚细亚半岛、巴勒斯坦以及埃及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对峙。

从罗马人的角度看,上述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属于蛮族王国。在欧洲中世纪第一阶段,这些蛮族王国制造和使用的钱币,主要是仿造西罗马帝国晚期的钱币和拜占庭帝国的索利多金币以及特里米斯(Tremissis)金币。特里米斯金币的理论重量是索利多金币的三分之一,又被称作屈莱恩(Triens),拉丁文的意思是“三分之一”。

初期,各蛮族王国制造的钱币属于伪帝国钱币。这些钱币上刻印了罗马皇帝的肖像和名字。第一个打破这种局面的人,是法兰克王国国王提乌德贝尔特一世(公 元534—公元548年在位)。他将自己的名字刻印在金币上。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称此事为“前所未闻又令人不快的事件”。然而,后来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们继续提乌德贝尔特的做法,制造钱币时不再刻印罗马皇帝的肖像。

此后,钱币制造出现了“王国化”的趋势,各蛮族王国钱币逐渐转向刻印独立自主的币图。于是,伪帝国钱币逐渐减少,于公元7世纪中叶基本消失。

早在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西部奥古斯都君士坦丁实行钱币改革,将钱币的金银比价从过去的1∶10改为1∶18。从此,制造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银币,成为获取超额利益的手段;制造银币因兑换金币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成为亏损的事情。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很少发行银币,索利多金币和特里米斯金币成为主要钱币。欧洲各蛮族王国发行的钱币,也主要是索利多金币和特里米斯金币,很少有银币或者铜币。

欧洲各蛮族王国之间战争频繁,需要更多的钱币支付军费。金币总量不敷使用,各王国于是减少金币用金量,使其成色逐渐下降。法兰克王国率先发行银币,以解决钱币流通总量不足、金币成色下降的问题。

狄纳里银币

公元750—公元1250年是欧洲中世纪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这一时期,欧洲流通的钱币是狄纳里银币。在货币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作“狄纳里时代”。

狄纳里银币是罗马共和国后期和罗马帝国前期的钱币,法兰克王国将狄纳里(Denarius)这个词称为德涅尔(Denier);英格兰称其为“便士”(Penny);德意志称其为芬尼(Pfennig);西班牙称其为迪内罗(Dinero)。

这一时期,特里米斯金币在蛮族各王国流通,出现了成色下降的问题,金币中的大部分黄金被白银所替代。

成色下降不仅降低了特里米斯金币的币材金属价值,而且降低了它的信用价值,人们不再愿意接受这种金币。于是,法兰克王国按照特里米斯金币的形制标准,制造成色合格的新银币。新银币采用特里米斯金币的重量和形制,理论重量为1/216罗马磅,名字采用罗马帝国银币名称——狄纳里,法兰克语称其为德涅尔。

公元7世纪70年代,法兰克王国开始正式发行德涅尔银币。德涅尔银币的法定重量为1/216罗马磅,即1.51克,扣除制造成本和铸币税,实际平均重量为1—1.25克,还不到西力克银币重量(1/96罗马磅,3.41克)的50%,而法定的名义价值却是西力克银币的两倍。中世纪欧洲主要王国的钱币

在拜占庭帝国,1枚索利多金币法定兑换24枚西力克银币,或者说兑换24枚狄纳里重量的银币;1枚特里米斯金币(三分之一索利多金币)法定兑换8枚西力克银币,或者说兑换8枚狄纳里重量的银币。

在法兰克王国,特里米斯金币的成色大幅度下降,黄金含量不足原来的50%。

所以,1枚特里米斯金币的价值只等于4枚德涅尔银币。于是,1枚索利多金币(3枚特里米斯金币)的价值就等于12枚德涅尔银币。因此,德涅尔银币的名义价值等于1/12索利多金币,或者2枚西力克银币。

通过与索利多金币兑换,1枚理论重量为1.51克的德涅尔银币等于2枚理论重量为3.41克的西力克银币。在这种兑换制度下,制造德涅尔银币显然比制造西力克银币更为划算。所以,德涅尔银币的制造就出?了快速的增长。

德涅尔银币最初的理论重量是1/216罗马磅,后来降至1/240罗马磅,即1罗马磅的白银可以打制240枚德涅尔银币,或者说打制240枚便士。于是,1磅等于240便士的规则被后人继承下来,长期保持不变。

此时,制造德涅尔银币有利可图。但是,公元7世纪70年代,欧洲的商品经济陷入萧条,钱币需求不旺,德涅尔银币总量不大。德涅尔银币被大量制造,发生在欧洲商品经济回暖时期,即查理大帝时期(公元771年—公元814年)。

此后,狄纳里银币被称作德涅尔、便士、芬尼、迪内罗等名称,在欧洲作为唯一流通钱币,经历了500多年,直到公元13世纪才被多元化钱币制度所打破。

钱币多元化

公元1250—公元1500年是欧洲中世纪的第四阶段。在这一阶段,欧洲钱币从单一的狄纳里银币向多元化钱币发展,出现了格罗申银币、弗罗林金币和杜卡特金币等多种钱币。

经历了500年的发展演化,狄纳里银币重量逐渐减少,成色逐渐降低,已经不能满足大宗贸易支付的需要。于是,一种新的钱币品种应运而生。这种新钱币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名字叫作“格罗索”(Grosso),意思是“大而厚”。

公元1201年,来自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十字军”与威尼斯人达成交易,约定为下一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向威尼斯人支付85000马克白银,用于预付船工和其他军械生产者的酬劳以及建造更多的船只,并为舰队提供补给和支付海员的工资。

如果使用银条,向众多人支付时需要切割称量,十分不便;如果按照当时狄纳里银币形制制造钱币,则需要制造2.3亿枚,钱币微小,数量过多,也不划算。因此,大额硬币的生产有了需求。在威尼斯总督恩里克·丹多洛的策划下,一种新的银币品种出现了。这种新银币的名字叫作“格罗索”,理论重量为1/150罗马磅,即2.18克,价值不低于24枚狄纳里旧币。

格罗索的出现,满足了市场对于大额硬币的需求,立刻引起欧洲各地效仿。格罗索向北发展,接近德国南部地区,被称作格罗申(Groschen)。

欧洲中世纪第四阶段,商品经济的复苏对于大额钱币提出越来越多的需求。继大额银币出现之后,公元1252年,热那亚和佛罗伦萨出现了价值10格罗申或者240芬尼的金币,被称作“弗罗林”(Florin),意思是“百合花”。几乎同时,威尼斯出现了同样价值的金币,被称作“杜卡特”(Dukat)。这两种金币都是纯金制造,理论重量为3.5克。

欧洲金币的复兴,一个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

提醒您:因为《中世纪欧洲主要王国的钱币》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中世纪欧洲主要王国的钱币》在线阅读地址:中世纪欧洲主要王国的钱币

12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