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在石别做快乐的普通人

时间:2023-08-16 04:28:32

在石别做快乐的普通人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4:28:32,全文字数:23798。

在石别做快乐的普通人

又去了一回文山,收获真是太多了,美服、美食、美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在文山之行的整个行程中,石别村给我的印象最深。石别村隶属丘北县温浏乡,距离乡政府33公里,距离丘北县城70公里,距离普者黑景区125公里,都不算太远。在普者黑赏完荷花,打完水仗,可以到石别村小住一段时间,沉浸式体验一回石别村的岁月静好。

这一次,我们在石别村的行程有些匆匆。一行人到达石别村的时间是正午。火辣辣的阳光迎面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拥抱,从头到脚狂热地亲吻我们。太过热情的迎接,让我们有些招架不住。

边拍照边懒洋洋闲聊,余老师、张老师我们仨不小心与大部队失联,自行在石别村的小巷里穿梭,一会儿下,一会儿上,就是不见大部队的踪影。

这时的我已是口干舌燥,嗓子眼冒烟。听张老师推测大部队可能在吃西瓜那家,我忍不住咽了下口水,心里又不敢相信在这小山村里会有西瓜可吃。

余老师电话联络,证明大家确是在一个叫刘文明的人家吃西瓜。我一下欢腾起来,提起被太阳晒蔫的双脚,快步跟着两位老师去寻找刘文明的家,心里默念着,西瓜,西瓜。

石别村的小巷子深且长,曲曲弯弯,像迷宫。家家户户门前的小花小草,造型别致的护栏、门头分了我的神,进到刘文明家,我还是慢了一拍。嘴上打着招呼,眼睛只顾往桌上瞄,果然有西瓜,只是两小块。我拿起一块啃了起来,又甜又水,可惜小了点。盆里还剩一小块,我在犹豫拿还是不拿?想告诉主人家,有人还想吃西瓜,又不好意思开口要。最后一块西瓜最终还是进了我的口,盛西瓜的盆子空空如也,主人家,你看到了吗?

精明能干的女主人像个魔术师似的,在两个小年轻的协助下忙出忙进,一会儿端出自己做的卤腐、咸菜,一会儿端出一盘彩蛋,一会儿端出一甑子彩色糯米饭,喷香四溢。还教我们做糯米饭团。手洗干净,抓一撮黄饭、一撮红饭、一撮紫饭、一撮绿饭,一撮白饭,捏成空心团,里面放咸菜或卤腐,封口,在手掌里团几下,一个彩色米饭团制成,颜色鲜亮,让人垂涎欲滴。

既赏心悦目又抚慰肠胃的壮族彩米饭、彩蛋可有些来历呢。

壮族崇拜雷神,雷神能使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认为上天能呼风唤雨的雷神分别位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统称“五雷神将”。东方属木(青色)、西方属金(白色)、南方属火(红色)、北方属水(黑色)、中央属土(黄色),五方五色五行在壮族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壮族先人依此制作出了与之颜色相对应的五色糯米饭,用于节日祭祀和招待上宾。制作五色糯米饭是古代壮族人民对五方、五色、五行观念的崇拜与信仰的表现。

壮族每年三月三有唱山歌、制作五色糯米饭的传统民俗,流传至今。三月三这天,壮族青年男女穿着节日盛装,尤其女青年包着绣花头巾,身着壮锦花边的靛蓝色土布新衣,脚穿绣花鞋,成群结队,带着定情物和在家里精制好的节日盛品——五色糯米饭,在长辈歌师的带领下,对起山歌,与心仪的人互换五色糯米饭。在这里,五色糯米饭有了爱情的味道。

三月三吃彩蛋的?俗很多地方都有。传说古代楚地人因为风吹雨打,头痛病很常见。三月初三,神农路过云梦泽(今湖北孝感),见乡民头疼难耐,他找来野鸡蛋和地菜,煮给人们食服。地菜将鸡蛋壳染红,变红蛋,人们吃了以后,头不痛了。

以后的每年农历三月,地菜花开得茂盛的时候,人们纷纷上山采集地菜花煮鸡蛋吃。“三月三,地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延续至今。

心灵手巧的壮族妇女将彩绘艺术发扬光大,用她们制作五彩饭的染料,把鸡蛋染得五彩缤纷,彩蛋秒变大人小孩脖子上的吉祥物和装饰品。

三月三歌会中,小伙子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愿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播下爱情的种子。在青年男女荷尔蒙的加持下, 彩蛋有了定情信物的作用,功能越来越强大。

刘文明家好吃的东西太多,津津有味品着彩色糯米饭团的时候,女主人出其不意捧出一大盘鲜脆欲滴的西瓜,深红的瓜瓤深黑的籽,自然成熟正当时的样子。我几下吃完糯米饭团,迫不及待拿起了西瓜。

问起西瓜的来历,才知道又水又甜的大西瓜原产地竟是石别村,管够不限,真是太合我意了。

吃够喝够,石别村的“七仙女组合”要为我们献上迎宾山歌。七个五十岁朝上的壮族妇女,穿戴着深色盛装,为我们唱起纯朴深情的迎宾小曲,调子似乎和坡芽情歌相近。边主席灵机一动,给她们取名“七仙女组合”。虽然皱纹已爬上额头,面容已不再年轻,但她们柔和温婉的笑容,娓娓动听的歌声,美丽大方的着装和态度,让她们有了岁月沉淀出来的气质美和内涵美,她们美得与众不同,堪当“七仙女”之名。

说起仙女,不由想到壮族的歌仙“刘三姐”,电影里的经典对歌就到了嘴边。

听着刘三姐的歌长大,在读书求知的路上,我努力避免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要摇头晃脑装斯文的酸秀才。不知不觉中,刘三姐已经教化了我。

壮族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创作出唱法多样,内容多样,风格多样,能塞断九条河的十万八千箩民间歌谣。它们有的适合独唱,有的适合男女对唱,有的适合群体合唱或对唱。但若说到呢喃细语、委婉抒情,阿哥阿妹你侬我侬,还是坡芽歌书最具代表性。

坡芽歌书并不只是局限于坡芽那个小小的村落之内,只是因为歌书在那里发现,因此命名为《坡芽歌书》。为了论证这种结论,专家们作了田野调查。

调查组从歌书流传半径和使用人群入手,以每10公里为距设点调查,于2006年4月和6月先后三次分别对剥隘、者桑、归朝三个乡镇的六益、者宁、老街3寨等6个调查点进行调查,调查半径达70多公里,调查结果表明,在距坡芽村10多公里的六益村和者宁村,多数老歌手特别是女歌手曾经普遍使用图画符号记录和演唱山歌,但资料保存不完整。6月中旬,调查组到距离坡芽70公里的归朝镇调查。那贯村村民证实,村里早些年的妇女之家夜校,老歌手还在黑板上边画图画边教妇女学习传统山歌。在老街村,调查人员拿出坡芽歌书请韦世辉等4名歌手进行识别,女歌手能准确辨认出80%的内容,男歌手也能辨识,但准确度差点。

专家们因此称《坡芽歌书》是“骆越族群原生自创的图画文字,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也是“天下第一部图载歌书”。

歌书只是81个特殊的象形会意符号,《坡芽歌书》每个符号都有来源,有说法,有故事,有寓意,能够说明壮民族某一文化元素。总体加起来,就是对壮族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全方位诠释,它不是简单的情歌,而是一部特殊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学大著,细读细品,大涨知识。

坡芽歌书在国内知名音乐人的持续提炼和打造下,丰富了曲目内容和艺术内涵,大大提升了舞台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断在国内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2009年,获云南省第三届青歌赛原生态组金奖,并代表云南省参加第十四届CCTV青歌赛,荣获团体三等奖和单项优秀奖。2011年,坡芽歌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荣获CCTV合唱先锋年底总冠军。2016年,参加俄罗斯索契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冠军组无伴奏民谣组别比赛,获金奖。

坡芽歌书已在中国知名,世界知晓

提醒您:因为《在石别做快乐的普通人》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在石别做快乐的普通人》在线阅读地址:在石别做快乐的普通人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