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论传统戏曲教育中口传心授的现代转换

时间:2023-08-16 03:20:42

论传统戏曲教育中口传心授的现代转换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3:20:42,全文字数:12396。

陈泳桦

(沈阳师范大学 戏剧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目前,大部分地方戏已被列为“非遗”,这既是国家文化局对戏曲的关注,也反映出我国传统戏曲日益衰落、急需保护的现实。所以,如何培育和传承戏曲艺术成了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在教育近代化要求下,过去戏班常用的“口传心授”教学方式遭到了人们的怀疑。因此,关于“教育学”与“戏学规律”的关系、“传统教戏方式”的创新途径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从表面上来看,口传和心灵传授都是“教学”的意思,只不过,口头传授靠的是言语,而心灵的传授则是理解。知识与技艺的传递更多依赖于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实践。如今借助技术,“口传”愈加方便,通过电话和微信,不仅能够准确地传递声音和语气,而且在网上的录像中,面部表情、身姿步态都一清二楚,但是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口头相传”,而是与真人面对面、手把手地“面授”。这是由其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教育特点所决定的。而“心授”是一门更高级的课程,因为面对面传授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一知半解,只有彼此消除了芥蒂,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充分发挥情感、经验、悟性、灵感等诸多内在的要素,才能更好地继承技艺。所以,当代戏剧教育转型不仅要探讨“口传”和“面授”的新途径,还要拓宽传播的意愿,连接心境,诠释内在的作用,使“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之”的问题得以解决。

一、戏曲教学中的基训层面

(一)综合性、高难度

戏曲表演是多种技艺的结合体,包括了多种不同的艺术要素,对表演者的演唱、吟诵、打、舞等都有严格要求。在这些繁复的基础上,学习、掌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手把手传授才能保证教育的专业性和精确度。

下腰、跳、翻身这些都是京剧的基础,是每一名职业演员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老师和学生的面对面传授,那么“毯子功”培训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由于身体的力量、力度、拉扯的角度、快慢等都关系到老师的熟练程度,还要考虑到学员的柔韧性、灵活性等因素,过度运动容易使学员受到伤害,运动强度不足又使训练成效达不到预期。至于唱腔,更是难上加难,光是基本要诀就有呼吸控制、字音尖团、口型规范、大小声转换、头胸腔共振等,有着灵活多变的特点。通过远距离的慕课和已有的录像材料,很难准确地把握这些知识。顾正秋说:“虽然录像有很多好处,但是我认为学习戏曲更适合用传统的方式,从录像中学习戏剧,没有导师亲自传授,更没有直接的教学方式,而且记忆也是一种很难记住的东西。再说了,也不是所有的导演都会演戏的。”所以,只有依靠老师反复示范、及时纠正错误,才能使戏曲的基础要义更加高效地传承下去。

(二)低龄起步、因材施教

不管是职业学校,还是戏曲学校,都会招收七到十三岁的学生,这与认知能力、学习效率、韧带、变声等因素有关。由于身材、长相、性格、爱好、特长都不同,而且孩子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要善于观察和因材施教。老师既要依靠自己的阅历,又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仔细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显然,“口传心授”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错误。

(三)夯实基础、强化控制

萧长华曾经说过:“干我们这一行的,千万不要犯错误。有一种错误习惯了,或者说每次都会出错,这就是所谓的‘闹鬼’。”京昆大师俞振飞也说:“我父亲对音乐要求很高,一个字不对,就必须重新弹一次,一首歌要录一百多次,有些甚至要三四百次。”梅兰芳也说过:“有什么地方要表演,她就站起来,把复杂的动作一次一次地演示,直到一个不太会理解的孩子彻底明白为止。”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标准和规范注入学生的骨子里,使之变成潜移默化的行动,在行内叫作“幼功瓷实”。章遏云也在曾特别指出:“那时没有录音设备,教师讲课是真的靠口传。所以我至今还能背诵很多书,要说的话,也能说得很清楚,这就是传统的中国戏曲教育方式的优势。”

但是,大部分青少年都具有好奇心强、自制力差、调皮捣蛋等特点。面对单调而艰苦的反复练习,他们常常难以集中精神,甚至有不少人因此放弃了学业。武术出身的王金璐回想起20 世纪30 年代中华戏剧学校的情况:“有些小孩实在是忍受不住,就想办法逃避。那时,校门的围墙被拉上了铁丝,墙壁上还有破碎的玻璃窗。”所以,掌握管理和约束的能力、手段也是教授京剧艺术的必要。在1949年之前,“打戏”盛行于梨园圈,有句话叫:“戏子是个苦虫子,不打不行,戏子要打。”“如果你是个蠢货,脑子迟钝了,揍他也没用。被揍的人,大多都是比较机灵的。只是他在演戏上有天赋,却不努力,他想出名,所以我才会揍。”李万春也说过:“我们学戏,学嗓子,爸爸就在我们身后,用刀架在我们后面,一句话说错了,他就会用刀捅我们。”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惩罚”是违背人道师德的,但也是对戏剧教育的监督。这也是“口传心授”的一个很大的好处,通过实时、面对面、亲自传授的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偷懒、走神等现象的发生,最大化挖掘他们的技术潜力。

二、戏曲教学中的高层次点拨

每一位戏剧表演者都必须进行基础练习,但是,这仅仅是入门,属于舞台的预备。舞台艺术训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不断实践和磨砺,方能增强演员的理解、表现、创造的才能,使得演出更具艺术张力与人文意蕴。顾正秋深刻地理解到这一点:“三十多年,结婚生子,长大之后,对戏剧的理解,是最深刻的;十八九岁的年纪,还在用自己的声音说话。”像“从有法起,终不能成”“学一阵子,变一世”“师傅带你走,修行要靠自己”“学一门要从门口进去,还要从外面出去”这种类型的学习模式趋于多样化,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论传统戏曲教育中口传心授的现代转换

一方面,戏曲讲究“取舍”,切忌“死板”。在离开学校或跟随老师学习结束后,艺人们往往会改行,重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名气,这就是“下挂”。与之前的课程不同,这些课程大多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也没有契约约束,现实中的教育目标和结果也存在天壤之别。有些只是名义上的徒弟,真正练习戏曲的人却少之又少。所以,名气越大的人,被邀请的可能性就越大,比如王瑶卿和梅兰芳就有上百个弟子。自然,对艺术情有独钟的青年才俊也大有人在。他们中有人偶尔请教、锦上添花,也有人崇拜偶像、潜心请教。因为不需要任何技巧,所以大多都是私人指点,更多的是其表演经验和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口传心授”并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还有着其他含义。

另一方面,通过二次或多次进修,可以改变传习生对徒弟的看法,使潜藏的技艺实现“心”传。这一变化的最大依附就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梨园艺人对门生的考察从“能”和“德”两个层面来看,分别是“有没有那个本事”和“会不会做人”。后者侧重于对人才的天赋与基础能力的考查。在教了一段时间之后,大部分大师都能作出准确判断。前者考验的是人品和操守,虽然很难辨认,但也很重要。

在现实戏曲教学中,高水平的指点运用方式与含义也有很大差异。这个时期的学员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表演技巧,有些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名气,他们的学习也由“习法”转向了“问道”。

因此,在高等戏剧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很多戏剧的独门技艺都是玄奥难懂的,靠的是口

提醒您:因为《论传统戏曲教育中口传心授的现代转换》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论传统戏曲教育中口传心授的现代转换》在线阅读地址:论传统戏曲教育中口传心授的现代转换

12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