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听构建与影像表达

时间:2023-08-16 03:17:42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听构建与影像表达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3:17:42,全文字数:18348。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听构建与影像表达

杜文潇

一、“表征”理论与民族共同体意识

英国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以符号学、语义学的方法架构提出其著名的表征理论(representation theory),从事媒介文化研究及理论探讨。[1]在他看来,“表征”是一个关于文化实践的动态系统,而具有物质性的符号被创造出来的一瞬间,符号具有某种作用,然后这种作用被人们以概念图的方式纳入社会中,于是它便成为约定俗成的文化表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远古时期的人类想要喝水,于是用地上的?袢竽嗤林谱髁艘恢秩萜鳎?飧龊人?娜萜髦链酥?缶捅桓秤琛氨?印闭庖幻?啤4游镏市裕?嗤粒┑礁拍钔迹ǜ髦钟猛镜娜萜鳎┰俚阶詈蟮姆?牛ê人?谋?樱??且桓黾?浼虻サ谋碚鞴?蹋?庖还?淘谖颐堑娜粘I?钪猩??幌⒌卦俗髯拧H绻?氨?印倍寄苁且恢忠庵甘导??敲次颐巧缁嵘?钪械囊磺形幕??范急厝辉诼男凶鸥丛佣?低车谋碚鞒绦颉Q胧哟和碓诿嫦蚬壑诘耐?保?苍诒碚鳌K?ü?鞲霾煌?嘈偷慕谀勘碚髯判碌囊荒攴⑸?谌嗣巧?钪械娜鹊闶录?⒐?抑髁鞴勰睢⑷褐谛睦硇枨蟆??ご?小时的文化输出包涵了纷繁复杂的意识观念。

因此,我们需要将视线聚焦,当看向一些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节目时,例如《我的家乡》和《家园》,会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影像符号和音乐符号中所展现。从表征理论的基础逻辑来讲,符号指向文化实践,创作者在生产符号的同时已然携带了某种所指,这种所指在能指符号里不断蔓延,并进入概念体系,然后成为约定俗成的事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脉络层面,中华民族的构成本身就是一个打散又重组的过程。从秦汉时期的防御匈奴到魏晋南北朝的五胡十六国,再到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以至蒙古元朝和满族清朝,华夏大地上早已不可能存留一个纯种民族,至少从历史学和基因学的角度来看是不存在的。所以,一个共同体的产生是必然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我们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历史逻辑和政治背景中可知,一种主流概念的产生与被接受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需要让其作为集体意识被共同体内部的所有人民认同,那么就需要不断运行表征系统,使其成为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了对民族主义抽象性和排他性的超越,把人类学的民族升华到了社会性的国族,从而为深化把握和深刻认识民族概念创造了崭新的阐释范式。[3]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央视春晚编导团队以极具象征性的元素和富有感染力的节目作为物质性符号,促使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相对应,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带动效果,最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以无形方式嵌入观众心中。

二、“表征”系统的运作过程

(一)视觉语言:空间、花形与服饰

当物体受到光的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后,会在眼部器官中进行一系列反应,最终形成图像,由此便产生了视觉,而这只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层面的过程,视觉语言的产生显然要复杂得多。当创作者利用多种元素(例如形状、线条、颜色、明暗等)制造出影像,首先要判定的是制造意图,然后制造意图传达给接收者,接收者再理解创造者意图,这才是视觉语言的形成过程。这与表征系统的运作过程一致,视觉语言作为符号形成概念体系,便具备了某种社会意义,观众由此接收并开始认知。由空间意象、花形元素和服饰元素构成的一组视觉语言体系,塑造了2023年央视春晚中有关民族共同体的概念。

不同于往年春晚的传统模式,2023年春晚对视觉语言的创作注重形式创新,升级打造了“竖屏看春晚”,并首次推出了多画面“分屏”效果和幕后花絮机位,不仅有效延展了春晚舞台,也打造出了“跨屏”直播新样态。[4]春晚舞台的延伸让空间无限放大,观众可以通过“眼睛”和互联网科技走出演播厅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看到各个民族的同胞共聚一堂。例如2023央视春晚中的很多歌舞节目都通过前后景叠加的方式来将空间的范畴扩大化——前景是真实的表演者载歌载舞,后景则以荧幕形式展现蒙古的草原、甘肃的黄河和藏区的高山等。当空间在视觉意义上被延展、各个民族的聚居地都出现在镜头中,那么这在某种意义上就象征了共同体的具体形式。当我们谈到民族共同体,更多时候只能设想一个抽象概念,然而春晚对空间的处理方式则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从而让舞台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具象共同体的存在。

如果说对空间的处理让共同体这个概念得以具象存在,那么2023年春晚中无处不在的“花”元素则是更鲜明地揭示了共同体中的各个民族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节目之初,主持人便介绍了舞台上空的花朵穹顶,层层叠叠的花瓣包裹着中间的花蕊盛放在上空,接着是开场节目《花开种花家》,“种花家”谐音“中华家”,而花朵象征着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中国人,大家齐聚在中华大地上。此外,花朵和花瓣的意象还一直出现在众多表演者身后的荧幕上,花瓣不断涌出,似乎是在寓意春天的到来,同时也是以花瓣隐喻各民族,紧紧簇拥在一起的花瓣正好似56个民族携手渡过历史长河。

《我的家乡》主要以衣着服饰为表征符号,表演者的发型、穿着、头饰几乎都具有了语言的力量,他们的出场意味着一场多民族狂欢的盛宴,镜头以处于中间位置的两位女性表演者为视觉焦点。来自四川甘孜的女歌手阿兰身着一袭白色长裙,衣领、侧搭披肩和袖口处配以金色刺绣,图案灵感借鉴了川西藏区民族特色风格,发饰、耳饰采用珍珠元素正如雪山上高贵典雅的雪莲花;再看另一位演唱者,黛青塔娜的头饰由玛瑙、珊瑚、松石和银饰等材质构成,这些材料源自蒙古族女性常用珠宝,古时蒙古属于游牧部落,常常迁徙,于是女性习惯于将贵重物品用作装饰,以便随身携带,这是历史和部落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性,发展到如今已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美学。绚丽而又具有浓重民族风意涵的头饰指向蒙古,又从蒙古指向多民族,最终指向人们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归属与认同。处于两位主要女性演唱者中间的吴彤身穿满族传统服饰马褂,黑色织锦搭配立领对襟,让观众梦回老北京时光。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马褂后来演变为全球熟知的唐装,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渐渐转变为中国在世界的一个符号,这意味着各个民族组成了中华,同时中华也等于各个民族,民族共同体概念中不仅有团结,更有平等。限于时长,舞台上其他表演者的特写镜头不多,无法逐一清晰展示服饰语言,但央视剪辑团队特意采用了许多全景和中景镜头,一方面足以将所有表演者的服饰语言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使用交叉镜头也有利于减少观众视觉疲劳感。另外,在全景镜头中,舞台上方的巨大花形在灯光的照耀下分外华彩,上方的“花”与下方由服饰语言构成的“华”共同形成了一组舞美符号——民族在这一刻共同欢歌,并以“中华”的身份面对世界。《我的家乡》以几个少数民族为代表来阐释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且表演者的服饰虽有民族特色,但到底仅仅采用了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不同于前者,《家园》更彻底地使用了服饰语言,人的面貌在节目中模糊,余留下的是民族的代表性装束,其真正将我国56个民族一一搬上了春晚舞台,并通过表演者的服饰语言和身体语言来展

提醒您:因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听构建与影像表达》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听构建与影像表达》在线阅读地址: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听构建与影像表达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