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真挚的影响力:论《海蒂和爷爷》的视觉艺术与价值传播策略

时间:2023-08-16 03:04:41

真挚的影响力:论《海蒂和爷爷》的视觉艺术与价值传播策略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3:04:41,全文字数:21616。

真挚的影响力:论《海蒂和爷爷》的视觉艺术与价值传播策略

朱邪

电影《海蒂和爷爷》是根据瑞士儿童文学家约翰娜·斯比丽的长篇小说《海蒂》(又名:《小海蒂》)改编而成的,小说出版于1881年,这部小说从诞生起,便赢得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它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广播剧、卡通片、连环画等。《海蒂和爷爷》由阿兰·葛斯彭纳执导,阿努克·斯特芬主演,讲述了女孩海蒂成长的故事,于2015年在德国上映,2016年荣获德国第66届“金质电影奖”。

《海蒂和爷爷》并非是这部小说改编的唯一电影,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小说前后有20余次被改编为电影和舞台剧,其中较为突出的是:1937年美国秀兰·邓波儿主演的《海蒂》、1993年美国迈克尔·雷·罗德斯执导的电影《海蒂》、2005年英国爱玛·伯格主演的电影《海蒂》、1974年日本高?勋、宫崎骏合作制作的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等。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在于其故事所透露出来的那股纯真、善良、乐观、阳光能够温暖每一个读者。

《海蒂和爷爷》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呈现的是这个世界所具有的两面性,多了更多温情和人性善良的光辉。该影片豆瓣评分9.1,时隔三年才登陆内地,但是丝毫不影响它的口碑,其成为2019年佳作,广为传播。同时,故事的主人公海蒂,也悄然成为治愈人心最好的良药。

一、强烈的画面对比 小主人公命运牵动影迷心

翠绿的草原、碧蓝的天空、平静的湖泊、清新的空气、白雪皑皑的山脉,雄鹰在宽阔的阿尔卑斯山脉盘旋,偶尔发出几声鸣叫。一个女孩模仿着老鹰的姿态,张开双臂幻想自己在蓝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

影片所展示的每一个镜头都有着油画般的视觉美感,令人心旷神怡,宛如天使的主人公小海蒂在辽阔的山野间自由奔跑的身影和围绕她一幕幕温情故事的演绎,悄然打动着人们的心,这样的观影经历更像是一次特别的审美体验活动。画面中,爷爷背着克拉拉上山找到了皮特,没有人在意皮特的小动作,无形的善意与宽恕触动着观者最柔软的神经。克拉拉坐在山石上,脚上落了一只蝴蝶,而当克拉拉要想去追蝴蝶时,却突然发现自己可以站起来,自己能走路了,最真挚的感动瞬间涌出,眼睛热泪盈眶,没有刻意的煽情,但这一幕却是影片最感人的场景。

在人类的诸种感觉中,视觉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当代美国德裔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mheim)在他的《?术与视知觉》(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一书中提出了“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1],进而他认为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最有效的还是“视觉思维”[2]。并进一步指出,“被称为‘思维的认识活动并不是那些比知觉更高级的其他心理思维的特权,而是知觉本身的基本构成成份”[3]。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或媒介,因为在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能为物体、事件和关系的全部特征提供结构等同物或同物体[4]。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听觉,还是触觉、嗅觉味觉,它们在主体把握对象的过程中,都不能单独确立起自己的感觉形象,而须借助视觉意象的参与”[5]。

爷爷是一个性格倔强古怪、脾气暴躁的糟老头,他不爱和人打交道,海蒂刚被送来时便吃了闭门羹,爷爷非常排斥海蒂。夜晚,海蒂便一个人钻进羊棚抱着羊安然入睡……几天后,爷爷坚硬的内心被融化了,海蒂并未做什么特别的事情,但海蒂的真实、纯真、可爱却透过自发性的行为传递出来,爷爷十分感动。海蒂也很听话,每天帮爷爷放羊,还认识了新朋友皮特。渐渐地,海蒂的天真可爱也感染了皮特,皮特带海蒂去看阿尔卑斯山那宛如天堂一般的景色,整个世界晶莹剔透、浑然天成,海蒂赤着脚在山野奔跑,山谷里传出海蒂银铃般的笑声。

后来,海蒂被姨妈偷偷卖给城里的贵族去照顾一个双腿残疾的12岁小女孩克拉拉,克拉拉在年幼时因生病落下残疾,导致身体虚弱,无法行走,需要借助轮椅。克拉拉母亲去世,而父亲因为工作根本没空陪她,以至于克拉拉从小就孤独寂寞,长期的礼节束缚更是让克拉拉性格自卑、任性。当海蒂到来后,克拉拉的生活变得有趣多了,海蒂的真实、善良和无拘无束的状态,时时刻刻感染、温暖着克拉拉,很快克拉拉脸上的笑容便多了起来。可海蒂并不喜欢这里,贵族家里的规矩森严,连窗户都必须闭合得严丝合缝,于是她更加思念阿尔卑斯山自由自在的日子,还因此得了梦游症。后来,克拉拉的奶奶将海蒂送回了爷爷家,还将克拉拉一起交给爷爷照顾。海蒂教会了克拉拉端起碗喝牛奶,还带着她放羊。然而,克拉拉的到来却使皮特嫉妒心起,他偷偷将轮椅推到了山下……

这部影片讲究镜头的真实性,注重对环境的整体表现,注重环境对人物性格、欲望、命运和事件的影响力,不断深化对人物的情感表现和流露,能让观者更深入地进入主人公角色。在电影作品中,通过图像对某个场景进行反复或强调,很多时候并非出于故事情节上的必然性,而是为了触发观众的某种意识,从而引导观众去思考、去获得更丰富的感受。[6]无论身处什么困境,海蒂都始终保持着最真诚善良、积极乐观的态度,她的微笑从容,不仅保护了自己,也治愈了他人。海蒂内心最纯粹的真善美,就像是雪山上圣洁的雪莲,没有世间一丝一毫的杂质,她用最纯粹的善意、最真实的自己,治愈着那些琐屑的不美好。

二、家庭、亲情、见识与成长的柔性叙述

失去双亲的海蒂被姨妈送到了阿尔卑斯山,她见到了古怪、冷漠的爷爷,起初爷爷并不乐意接纳她,因为在这个地方人们早已对他产生偏见,他对外人也有了偏见,但是没过几天,爷爷就放下了所有,展现给海蒂的是一个包容、善良、乐观的形象,显然爷爷是找到了某种精神寄托。而对于海蒂来说,这个地方也让她找到了灵魂的归宿,这样的互相依偎,其实就是家庭和亲情的力量。

对于富家小姐克拉拉,虽然她出身富贵,但是失去了母亲,父亲又经常外出,造成了她父爱母爱的缺失,从而造成了她孤独、自闭、郁郁寡欢的个性,虽然有着父亲和优越的家庭,但是这个家庭对于克拉拉来说只是一具空壳,没有任何亲情的温度。而直到海蒂出现,才让这个家庭有了些许温度和欢笑。而海蒂和爷爷虽然住在大山里,生活上并不富足,但是其彼此慰藉的亲情,让他们彼此温暖,丝毫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更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一种旁人看不到的魅力。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由特定的作者所创作的。可以确定的是特定的作者的身份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体,他是具有特定视域的,他在作品中的叙事是一定存在于这个作者的“视域内”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叙事视角是处在作者“视域内”的视角,它能够表现出的认识范围一定是包含在作者的“视域内”的,不会有超出或者是完全不存在于“视域内”的情况出现。在作品内部,必定存在着一个或多个故事的讲述人,即叙述者,将故事叙述出来。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叙述者不等于作者,这一点谭君强先生做了清晰的划分,“前者是写作主体,后者是叙述主体;前者是一个或多个具有真实身份的个人,后者则只具有语言主体的性质”[7]。《海蒂和爷爷》告诉我们,增长见识有三种渠道,或者说见识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从封闭环境到开放世界的见识。影片最后海蒂和克拉拉奶奶的谈话,令笔者印象深刻。海蒂问:“我说我以后想写故事,

提醒您:因为《真挚的影响力:论《海蒂和爷爷》的视觉艺术与价值传播策略》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真挚的影响力:论《海蒂和爷爷》的视觉艺术与价值传播策略》在线阅读地址:真挚的影响力:论《海蒂和爷爷》的视觉艺术与价值传播策略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