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青年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样态、治理意义及路径

时间:2023-08-16 02:15:37

青年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样态、治理意义及路径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2:15:37,全文字数:27445。

青年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样态、治理意义及路径

毛光霞

[摘?0?2 ?0?2 要]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5后、00后,?络已成为其生存的重要空间、生活的主要工具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网络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网络内容、网络语言、网络道德等对青年影响广泛,由此带来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值得重视。防范和处理好青年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事关国家总体安全、事关人才培养质量、事关民族发展未来。青年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样态具体表现为价值上的“众声喧哗”、内容上的“圈层隔阂”、传播上的“蝴蝶效应”、平台上的“过滤气泡”、管理上的“媒介鸿沟”等,由此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在价值上遭到弱化、在内容上遭受质疑、在传播中遭遇风险、在平台上遭逢对抗、在管理上陷入滞后。推进青年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要高度重视青年人的认知特点和话语习惯,寻求共识以“铸魂”、增强供给以“体认”、织牢业态以“制高”、构筑载体以“筑巢”、缘法而行以“同心”,提升青年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关键词]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识形态;网络空间;风险治理;舆情治理

[中图分类号] D669.5?0?2 [文献标识码] A?0?2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3)08-0089-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和青年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青年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构成,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1] 170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风险,强调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网络意识形态是网络空间的技术逻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发展逻辑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内核乃是网络群体的深层次信仰与价值判断体系[2]。这其中,青年网络意识形态尤为重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年3月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其中,20岁以下网民占18.7%。正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所揭示的那样,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深刻影响了互联网发展潮流。鉴于此,要高度重视青年的意识形态网络安全,提高新时代青年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一、青年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样态

网络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网络全民主体时代的到来给青年网络意识形态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挑战,集中表现在网络价值风险、网络内容风险、网络传播风险、网络平台风险和网络管理风险五个方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造成了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在价值上遭到削弱、在内容上遭受质疑、在传播上遭遇风险、在平台上遭逢对抗、在管理上陷入滞后。

(一)“众声喧哗”:价值上的主流弱化与杂音喧嚣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人人都是互联网的主体,网络全民化时代已然到来。与此同时,互联网开放交互的特性及其“去中心化”的架构与社会生活的复杂丰富性和多样多变性融合互动,建构起“消解权威”的多元文化空间[3]。随着“人人都是麦克风”时代的到来,一些所谓的“在场解说”平台或手机App囿于“去意识形态”“淡化意识形态”的话语陷阱,使一些错误思潮、噪音杂音在网络中此起彼伏、发酵蔓延,不断冲击着社会主流价值观[4]。曾经轰动一时的快播案反映了青年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庭审现场,快播公司负责人喊出“技术本身无罪,技术是中立的”的言论,在青年群体中造成了恶劣影响,甚至有“大家都欠快播一个会员”“技术无罪,怀璧其罪”等评论,这种论调表面上源于部分网友的同情心泛滥和情绪化使然,本质上反映的却是网络空间的是非不分、美丑颠倒,这对于不明真相而又深度参与其中的青年群体影响尤甚。由此可见,多元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中存在且相互竞争已然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网络空间下多元思潮的存在基础更为广阔,能够以碎片化、即时性、小众性等特征在一定时间内获得一定的“内容接受者”。被同质化、碎片化环境重新塑造的认知模式,制约着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系统性理解及严谨逻辑的论证思辨,从而使受众产生认知偏差[5]。

(二)“圈层隔阂”:内容上的网络原子与红色式微

网络时代来临后,普通个体实现了“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电视台”“人人都是发言人”“人人都是通讯社”等的传播角色转变,成为了网络内容生产的重要主体。可以认为,网络主体全民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网络‘后真相的参与主体是高度同质化的‘网络原子个人”,在匿名化、虚拟化的状态中,“网络原子个人”往往把舆论焦点问题当作表达个人利益诉求、宣泄和放大个人情绪的工具[6]。然而,由于个体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价值取向等存在明显差异,致使制造和传播的内容是非真伪难以界定,从而导致网络上粗制滥造、黄色低俗、血腥暴力等内容大行其道,对于青年危害尤其严重。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人的网络意识形态理念教育要重视对象的变化,尤其是关注精准算法推荐机制下的“圈层隔阂”,不能忽略青年人的特殊情况。当前网络空间“红”“黄”“黑”交织存在,以色情低俗为代表的“黄色”内容和以暴力血腥为代表的“黑色”内容已占据相当市场,对于缺乏辨别能力且好奇心强烈的青年群体吸引力尤甚。青年人猎奇求新、追逐热点、喜欢扎堆等特点使得自己更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参差不齐的网络内容甚至引发了青年人的模仿和竞逐,如带有颓废、绝望、悲观情绪的网络丧文化和放弃奋斗、心存怨恨的网络躺平文化等给广大青年造成了严重危害,严重干扰了向上、积极、奋斗的文化氛围。从一次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现在部分学生的职业理想是成为“网红”“游戏主播”等,这揭示了网络乱象对青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

(三)“蝴蝶效应”:传播上的无缝对接与碎片接收

青年获取信息已然从现实生活走向了虚拟空间,QQ、微信、微博、抖音等成为了必然选择,特别是短视频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更甚。青年与网络在相互塑造中共同成长。对青年群体而言他们已经实现了学习、工作、生活与网络的无缝对接,网络成为日常的一部分。无缝对接增加了青年接触网络意识形态的机会和习得网络意识形态的能力,便于利用网络开展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然而,网络的及时性、便捷性导致了传播的碎片化,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时期,研判意识不足、研判能力不够,特别是在青年高频活动的网络空间里,社会负面事件、国内外谣言等更容易在青年群体中传播,在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能转化为线下活动,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2015年的山东威海文登“侯聚森被围殴”事件就是起源于侯某某与梁某某、陈某某的网络言论纠纷,后引发纷争与谩骂,最终酿成了线下暴力“约架”事件。更有甚者,“为迎合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受众,一些网络新媒体在话题设置上热衷于‘心无旁骛地制造各种震惊或猎奇事件;曝光娱乐明星绯闻、私生活;用嘲弄经典、讥讽政治、侮辱英烈的言辞误导青年” [7]。虽然网络传播属性与青年研判之间的矛盾只存在于虚拟空间,但实质上却是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冲突的表现,一旦处理不当,一件小事就会演

提醒您:因为《青年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样态、治理意义及路径》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青年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样态、治理意义及路径》在线阅读地址:青年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样态、治理意义及路径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