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帝国坍塌:《无依之地》中的多模态隐喻探微

时间:2023-04-12 07:26:01

帝国坍塌:《无依之地》中的多模态隐喻探微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7:26:01,全文字数:12990。

□ 吴春晓语

影片《无依之地》主要讲述的是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无儿无女的女主弗恩(Fren)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先经历了工厂倒闭、失业及丈夫的离世,后经历生活的小镇取消邮政编码。无所依靠的弗恩住进了改装的房车,带着对生活的希望以及对丈夫的思念,驾驶着房车向美国西部上路流浪。一路上她依靠在亚马逊打零工挣钱,把车停在加油站过夜度日。她拒绝了亲戚和朋友的援手,坚持独立生活,回归自然,开启一段重新诠释“家”的旅程。在路上她也遇到了和她一样在生活中遭受不幸驾驶房车上路的人,或许他们上路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归属却非常相似。驾驶房车一路西行,让他们逐渐找到了心灵的归属,也逐渐悟出了属于自己存在的意义。细品该片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发现:影片并未通过追求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来打动观众,而是通过女主弗恩日常琐碎拼合的人生唤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需要如抽丝剥茧般的细细品味,静静思考本片那平淡中蕴藏着的忧伤,朴素又不乏深度。

赵婷作为该片的导演,尽管她身上具有“华人”“女性”等标签,但这样的标签并没有影响到她对电影的表达,反而糅合了她的东西方文化身份并为她的镜头和内容增添了多元色彩。在这部看似纯美国公路片中,观众也能隐隐感受到一些东方思想的表达,中西文化的融合也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即电影的主要背景虽然建构在当下的美国社会,但女主角的性格与感情表达颇具些微的东方色彩。这部电影有大量的自然风光镜头,代表着主角向往自由的生活,但恰恰又是对受困底层民众生活在“自由之国”的讽刺。

多模态与隐喻

“多模态(multimodelity)”原是于生物词汇,本意是指多模态生物识别,即整合或融合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生物识别技术,而文章中的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叫单模态,用两个感官进行互动叫双模态,用三个或以上的则叫多模态”。[1]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模态亦被运用于传播学和交际学领域,多模态理论应运而生。有学者认为,模态是指“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以阐释的符号系统,涵盖图像、书面及口头符号、手势、声音、气味、接触等”;[2]美国语言学家冈瑟·克雷斯(Gunther Kress)则将“多模态”定义为“使用多个符号模式设计符号产品或事件”。多模态理论强调以“以书面文本、语言文本、图像、声音、影像、音乐等来建构意义和表征意义的过程”。

据可查询到的资料可见,“隐喻(metaphor)”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对其下过一个定义:“隐喻就是借用属于一个事物的名称来表征另一个事物。”现代语言学中,隐喻成为修辞的一种重要手段。通俗地讲,隐喻就是“借由某一事物去理解陌生的、不可言传的另一事物”,[3]这也是电影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传统的隐喻方式主要呈现在单一模态的语言文字之中,但由于电影具有多模态性,除语言符号之外,声音、色彩、图片、背景音乐、空间布局等非语言形式的隐喻也是存在的。

语言性模态隐喻之一:Empire—恩派尔的隐喻。Empire本意是“帝国”的意思,影片中依据其读音将其译为恩派尔。这一地名本身确实是存在的,[4]位于内华达州西北部,紧邻黑石沙漠(Black Rock Desert),同名小说中对恩派尔(Empire)小镇有过描述:1910年开挖矿山,2010年倒闭,直接原因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房地产泡沫破灭。影片虽以金融危机为背景,只字不提金融危机中的重大事件,却以底层小人物们的生活变化来彰显金融危机带给社会底层人的窘迫。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部电影中出现的每一个小角色对于强大的美国而言或许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千千万万粒沙的不幸命运积淀是否意味着社会危机终会来临?当经营长达近百年的石膏板厂倒闭时,女主不得不选择离开这一命名为“Empire(帝国)”的小镇,而且这一小镇的邮政编码也就此取消。这在美国也就预示着作为地理名称意义的小镇就此消失,这显然并非随意的安排,而是导演对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经济帝国就此衰落的隐喻。

语言性模态隐喻之二:房车名Vanguard—先锋号的隐喻。据牛津词典对“Vanguard”一词的注释,第一个词义指:(政治、艺术、工业等社会活动的)领导者;先锋;先驱者;第二个词义指:先头部队;前卫;尖兵。无论是哪一条注释,影片中女主将其老旧的房车命名为Vanguard,似乎都与“先锋号”不相符,但若将这一命名与女主的性格相关联,则不难看出这一命名就是对女主这一中年女性不服时局,打破传统,试图与生活抗争,追寻自我而吹响“先锋”号角的隐喻。

语言性模态隐喻之三:莎翁诗歌的隐喻。影片《无依之地》两次引用莎翁的十四行诗,第一次是女主遇见了代课的学生,师生一起吟诵了《麦克白》中的一段;第二处则是在结尾处,女主再次邂逅了旅途中曾有交集的流浪汉,送了他一首《我可否把你比作一个夏日》,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诗和远方”。在常规思维模式下,房车旅行是美好的,但影片展现的却是一群被所谓“美国梦”抛弃的时代弃儿:身患绝症时日不多的病人,罹患创伤后有应激障碍的越战老兵,失业或无亲人的流浪者等。影片展现的物理空间的家可以说毫无“诗歌”可言,但莎翁的诗恰似黑暗隧道尽头那可见的一束“光”,给流浪者带来精神家园“生”的希望。诚如莎翁诗中所描绘的:“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死神无法逼你气息奄奄,你将永生与不朽诗篇。只要人能呼吸眼不盲,这诗和你将千秋流芳!”这段诗歌客观上也是中西两种文化在对“何以为家”提出拷问:物理的空间还是内心的自由?《无依之地》显然与典型美国西部片常见“逃离”主题存在差异,影片更加弱化物理空间的家,却强化内心世界的家,彰显了影片所倡导的自由和独立之精神。此外,究竟什么是“家”?物理的居所就是家?中国有句描述家的经典古话:“娘在家就在,娘不在家就只剩归途。”“心之归处便是家”似乎蕴含了导演对家的东方阐释。帝国坍塌:《无依之地》中的多模态隐喻探微

流水生产线的非语言性模态隐喻

女主在亚马逊等流水生产线打零工的镜像既是对工业文明下蝼蚁般的人生命运的残酷隐喻,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尖锐矛盾下政府无力解决民生问题的尖锐讽刺。女主在受到资本的压迫后不再屈服,而是带着对丈夫的思念和对生活的希望再一次上路。金融危机虽然给了她沉重的打击,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被打倒,而是在旅途中一次又一次重新燃起了希望。在影片的结尾,女主重回家乡,处理了所有还能称之为“家当”的物件,义无反顾地重新“上路”,寓意女主彻底抛弃了消费主义所定义的“生活的意义”:终其一生的工作满足个人不断升腾的物质需要(买房、买车、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购买不断推陈出新的奢侈品等),回归内心真实的需求。

影片中的另一个场景:女主旅行打工途中结识的戴夫,在儿子来访后结束旅行回到家乡与儿子等家人一同居住,在戴夫的邀约下孤独的女主来访,并尝试融入这个家庭与戴夫共同生活,但小住后的女主睡在宽大的床上却常常半夜无法入眠,甚至只有跑到她狭小的房车里躺下才能安稳入睡。表面看来,长期依赖房车漂泊的女主不适应稳定的生活,就像常年漂泊在海上的渔民回到岸上的那种不适应,但究其

提醒您:因为《帝国坍塌:《无依之地》中的多模态隐喻探微》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帝国坍塌:《无依之地》中的多模态隐喻探微》在线阅读地址:帝国坍塌:《无依之地》中的多模态隐喻探微

12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