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科技创新赋能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缘起、条件和路径

时间:2023-04-12 06:15:48

科技创新赋能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缘起、条件和路径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6:15:48,全文字数:33029。

科技创新赋能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缘起、条件和路径

阳银银 贾淑品

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并加剧生态危机,治理和化解生态危机又必须依靠技术革新,这种悖论引发人们对科技究竟是“生态之福”还是“生态之祸”的热议和反思,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涉人们对科技的生态思考和行为选择。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和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一系列目标要求,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立足科技创新和数字技术不断迭代突破的社会背景,构建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治理新格局,利用包括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内的新技术手段解决生态治理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降低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和负面影响,无疑是实现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继而进一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发力点之一。

一、 何以缘起:科技引发的生态治理悖论

18世纪中叶,肇始于英国的技术革命开创了以机器大生产代替工厂手工业的时代,凭借科学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人们打破了早期狩猎文明和农耕文明时期对自然的认知局限,开始走上一条掠夺式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工业化道路。由此引发的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和生态恶化,直至现在依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科技创新发展迅速,人们充分利用卫星定位、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护、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进行生态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科技创新日益成为赋能生态治理不可或缺的手段。科技创新的这种两面性引发生态治理悖论:科技到底是引发“生态之祸”的重要原因,还是化解“生态之祸”的重要手段?

(一)以资本增殖为目的利用科技是引发“生态之祸”的重要原因

在狩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人类生存基本上处于被动适应自然环境的境地。进入农耕社会,随着人脑的发育、智力的发展和畜力、金属工具的使用,人类逐渐由被动适应自然转向主动改造自然,开始利用人力和家畜提供机械能或动能,燃烧木材和生物质能获得热能,利用水的势能为水磨提供动力,利用风的动能为帆船和风车提供动力。但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知有限,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极为有限,因而,人类活动还未对自然环境产生根本性的影响。18世纪60年代起,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发展“一起对整个自然界进行了革命改造,结束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以及其他幼稚行为”〔1〕。人们发明了可以将储存在化石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发动机,由此开创了一个新的能源时代。从辩证的观点来看,科技的发展极大提升了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的速度和效率,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生产力的跃升,然而,人们对科技的推崇,尤其是资本利益驱动下对科技的滥用,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创伤。

一是工业生产严重依赖化石燃料,导致严重的垃圾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其是在19世纪的工业化国家,煤炭是主要的能源供应来源,大量使用煤炭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像恩格斯在《乌培河谷来信》中所描述的那样,烟雾弥漫的工厂建筑、污浊不堪的河流、煤烟和灰尘严重既是对乌培河谷环境污染的真实写照,也揭示出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工人阶级身体健康的损害。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阐明,工业发展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创造了像伦敦一样富庶的城市与街区,也造成了垃圾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在英国中部的大工业区,到处都是成堆的垃圾和臭气熏天的污水沟,在共用的大杂院中,垃圾和各种废弃物无人照管,任其堆积、腐烂、发酵,其肮脏难以形容。曾经的艾尔河横跨山谷,是当地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但随着煤炭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水质污染严重,“这条河像一切流经工业城市的河流一样,流入城市的时候是清澈见底的,而在城市另一端流出的时候却又黑又臭,被各色各样的脏东西弄得污浊不堪了”〔2〕。关于空气污染,恩格斯这样描绘道:作为英国工业的中心城市——曼彻斯特,“到处都弥漫着煤烟”〔3〕,还有从臭水洼里“形成瘴气一样的饱含硫化氧的水蒸气,并留下对健康非常有害的令人作呕的沉淀物”〔4〕。

二是煤炭和石油燃烧以及工业生产导致酸雨的形成。煤的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以及包括炭黑在内的一系列颗粒物,而炭黑则是烟雾的组成部分。当煤在燃烧的过程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相遇,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而这正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20世纪50、60年代以前,酸雨只发生在局部地区,其危害程度和波及范围也仅局限在个别国家或地区。但随着工业发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入大气的污染物越来越多,原本只发生于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的酸雨开始向全世界蔓延。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地区的烟雾酸雨、1948年美国多诺拉的烟雾酸雨、1952年的伦敦烟雾以及1955年日本四日市有害烟雾引发的哮喘事件等等,都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息息相关,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直接和间接的伤害。

三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森林作为重要的碳储存库,遭到的破坏尤为严重。正如马克思所言:“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它所起的相反的作用,即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所起的作用则微乎其微。”〔5〕人类对森林的破坏或出于建造住房的需要,或出于农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又或是出于种植经济作物获取物质财富的需要。这种对森林的高强度开发和对生态系统的持续破坏,成为区域性人类文明衰败甚至消失的重要原因。譬如楼兰文明的消失等,都是森林破坏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文明衰落的具体例证。除过度开垦、采伐森林以外,大型野火也越来越频繁地摧毁世界各地的森林。森林火灾本是一种自然现象,适度的火灾有助于抑制林木病虫害的爆发,加速营养物质的分解和养分的循环,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但今天大多数的森林火灾却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温上升、气候变化使森林火灾的不可控性越来越强。亚马逊和东南亚的森林火灾,强度大、频率高,不仅导致一些动植物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给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巨大挑战,也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科技进步、工业发展导致严重的海洋生态问题。众所周知,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约71%,为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丰富的鱼类和其他食物资源,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后半叶,由于捕鱼技术的改进,人类对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的捕捞数量逐年增长,误捕、滥捕导致很多鱼类品种濒临灭绝,严重干扰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此外,资本主义工业“比任何其他工业更依赖于世界市场,从而也更依赖于航海业”〔6〕。越来越频繁的海上运输,船舶排污、原油泄漏等污染事故风险也随之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上述所见,科技在资本的支配与裹挟之下成为资本加速增殖的重要手段,也是导致森林毁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之祸”的重要原因。自人类步入工业文明以来,在一系列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人类逐渐打破以往对自然的巫魅理解与想象,科学技术的利用不再局限于满足生存需要,而逐渐趋向于功利主义,把科技看作掌握更多物质资

提醒您:因为《科技创新赋能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缘起、条件和路径》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科技创新赋能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缘起、条件和路径》在线阅读地址:科技创新赋能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缘起、条件和路径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