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场景理论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

时间:2023-04-12 01:10:10

场景理论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1:10:10,全文字数:28758。

场景理论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

文 房 芳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博士

一、引言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储蓄城市文化、体现城市精神的空间载体。[1]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城市居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满足,也是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有两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一是传统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首先,公共文化空间被公共娱乐空间和公共消费空间挤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供给不足。其次,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存在同质化现象,许多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拆掉,而新建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大多“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最后,许多传统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利用率低、体验感差,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平日的开放时间与市民上班、上学时间高度重叠,导致使用率偏低,积压的公共文化需求在节假日爆发释放,又造成了空间承载率过高、市民体验感差等问题。

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更新,公共文化需求的时代性和多样性需求逐渐显露,城市急需拓展公共文化空间的外延。在此背景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可以界定为容纳、汇聚、融合并讨论、传播、交流文化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与公共文化领域相互渗透和依托,[2]各种新型的公共文化空间开始涌现。

2021年,文旅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的任务,鼓励在文化园区引入社会力量创新打造城市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城市文化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集聚空间,汇聚了多元的文化产业形态,向社会大众提供了具有时代性和多样性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并有较强的文化消费属性,可实现从文化服务到文化消费的市场切换。目前,我国拥有为数众多、分布广泛且类型多元的城市文化产业园,如果能探讨园区公共文化属性与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通过治理重构引导园区加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行列,将会大大提升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二、文献回顾

(一)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属性与社会功能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园进入3.0时代,除产业功能之外,其社会功能和公共属性逐渐显现。城市文化产业园通过提供现实活动平台和空间共享、时间共享、情感共享重塑文化产业园户外景观,[3]以充分发挥园区公共空间属性;[4]通过建立“文商旅”三位一体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以充分发挥园区的社会功能。[5]城市文化产业园具有文化传承、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文化保护和文化提升等众多正向社会功能;[6]与周边公共空间共同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活化了工业区到周边区域,甚至激活整个片区乃至城市。[7]

(二)文化产业园空间治理路径

城市文化产业园的空间治理路径多样化。治理主体方面,通过寻找不同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为空间注入新鲜生命力、[8]倡导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服务供给。[9]对园区内部公共文化空间的塑造而言,创意者与消费者之间需要“面对面(Face to Face)”的交互式外部公共空间,[10]通过增加艺术创作者的交流空间,提升他们对园区的认同感;[11]对于园区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塑造而言,文化产业园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发展可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和形成持续性创意生态,[12]文化产业园可依托周围环境区位优势,淡化边界感,普通市民可以进入园区体验和感知;[13]园区空间治理还应主动打开围墙,引入剧场、影院、游戏竞技等体验互动性强的业态,激发文化消费市场潜能。[14]

上述研究成果主要针对城市文化产业园的公共文化属性和空间治理展开多角度论述,肯定了城市文化产业园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潜质,对多元社会群体参与园区治理、打造创作交流空间、激发文化消费等问题做了广泛探讨,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有益借鉴。在此基础上,本文拟在场景理论视角下重新探析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路径,以期为园区发展提供参考。

三、城市文化产业园的公共文化属性

近年来,政府层面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本文所探讨的城市文化产业园也位列其中。文化产业园作为文化生产、交流、传播、展示的多元空间,汇聚了大量创意人才,创造了大量文化产品,除对文化经济的促进之外,其公共文化属性渐渐呈现。城市文化产业园具有双重属性,既包含向市场输出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产业属性,也包含向社会输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属性,是热门的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之一,也是未来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方向。

(一)精神文化属性全面凸显

城市文化产业园的精神文化属性是与生俱来的。文化产业园是文化产业的发生器和传播器,具有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展示等基本功能。近年来,随着国家文旅融合战略的提出,一大批城市文化产业园,尤其是“三旧”改造型文化产业园在发展文化旅游的道路上积极探索①,园区内各类文化资源开始向文旅产业转化,园区空间的文化休闲、文化旅游、文化消费、审美教育等功能逐渐形成,园区文化价值不断提升,精神文化属性也日渐凸显。

(二)公共属性从内向外扩张

人和人的交流互动使文化产业园产生了公共属性。城市文化产业园内部公共空间是园区公共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文化产品生产者、创造者们的交流互动需求下产生的,许多文化企业或艺术工作者选择进驻文化产业园的原因之一正是园区内良好的创意、创新、创作生态,其中就包括可供交流互动的公共空间,它对创意的生成和文化产业链的完善产生积极作用。随着城市文化产业园自身的转型升级,一些产业型、综合型园区开始尝试打开围墙,主动与社区、街区、城区融为一体,城市文化产业园在不知不觉中已融入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城市会展节庆、假日休憩、文旅休闲乃至外来游客观光打卡的热门文旅空间,其公共属性正由内部的企业之间的公共属性向外部的社会公共属性扩大与升级。

四、城市文化产业园的空间功能分析

城市文化产业园的空间功能从传统的单一型产业功能逐渐扩大到文旅融合与园区升级大背景之下的文化交流、社会美育、文化消费等复合型功能,使其具备公共文化服务的潜质。

(一)文化交流功能

城市文化产业园内的不同进驻单位之间通过园区公共平台进行文化交流、业务合作以及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形成了园内企业间的文化交流。与此同时,在全域旅游概念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又成为市民及游客共享的文化交流空间。无论是员工之间的工作交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抑或是市民及游客入园参与文化活动、进行文化消费,人们在园区内的会聚、交流、互动之中形成了空间与人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不断创造出新的城市文化。

(二)社会美育功能

城市文化产业园的空间文化性远远高于一般商业空间,园内文化氛围和创意氛围浓厚,具备社会美育的软硬件条件。如许多工业遗产型文化产业园从现代美学角度出发,

提醒您:因为《场景理论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场景理论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在线阅读地址:场景理论下城市文化产业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重构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