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古驿路上走来的漾濞

时间:2023-04-12 01:00:08

古驿路上走来的漾濞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1:00:08,全文字数:52945。

古驿路上走来的漾濞

●姚静

“漾濞”地名考

“漾濞”是两个从江河里打捞出来的湿漉漉的字,水汽氤氲,润泽无边。

百度百科词条解释说:“漾濞县名因境内有漾濞江而名。”地因江名,那么漾濞江又因何得名?漾水、濞水在这里相汇是流传最广的说法。

何为漾水?何为濞水?

清代陈廷?~纂修的《道光永昌府志》记载:“碧溪江,一名神庄江,一名黑??江。源出剑川,经赵赕绕点苍之西,与濞水合流,会胜备与澜沧诸江入于南海,俗谓之漾濞江。”在这句话里,借境而过的黑??江即“漾水”,“与濞水合流”在汇入胜备江之前,“濞水”显然指的是西洱河。明代方志《滇略》中记载:“水经曰:罢谷之山洱水出焉,山在浪穹县北,泉涌起如珠树,经玉案山前,绕郡而南,西出天桥点苍山后,是为濞水,与漾水合,又西入于兰沧江,又南入于海。”此文中作者谢肇?J也认为西洱河即“濞水”。

方国瑜在《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却认为:“漾濞江南流经点苍山背,至合江铺与洱海之水(龙尾江)合,又南流四十里,与备胜江合,则所谓濞水者,或即备胜江,而漾水即漾濞江也。”这里的“备胜江”又称胜备江,即今天的顺濞河。它源起永平罗武山,合九渡、双桥二河在顺濞境内与漾濞江合流,滔滔奔澜沧江而去。

关于漾水和濞水,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也做过一番认真的辨析:“按志:剑川水为漾,洱海水为濞,二水合流故名。今此桥去合江铺北三十里,驿去其背亦十五里,止当漾水,与濞水无涉,何以兼而名之耶?岂濞水非洱海,即点苍后出之别流耶?然余按:水出丽江府南者,皆谓之漾,如漾共发源于十和之中海,经七和下鹤庆,合东西诸泉而入穴,故曰漾共。此水发源于九和,经剑川别而南流,故曰漾别,则‘别’乃分别之‘别’,非口鼻之‘鼻’也。然一统志又称为‘漾备’,此又与胜备同名,亦非‘濞’字之一征也。”

徐霞客确定“漾水”即借境而过的黑??江,却质疑“濞水”是西洱河的说法。

漾水即黑??江无异议,何为濞水却是各执所见,更遑论漾濞始见于文献是写作“样备”二字。“样备”二字作为地名首次出现在唐代定边军节度使窦滂所撰《云南别录》中:“先有六诏,曰蒙舍,曰蒙越,曰越析,曰浪穹,曰样备,曰越澹”,这是关于“样备”最早的文字记载。在古籍中还有“样鼻”“样?洹薄把?恰薄把?浮钡燃钢中捶ǎ?髑逡院螅?胖鸾ネ骋晃?把?ā薄?/p>

“样备”二字源起何处?有何含义?又如何演变成“漾濞”?没有确切史料记载,真相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之下,扑朔迷离。在泱泱历史长河中,许多未能见诸文字的细节遗失了,在浩如烟海的史籍里,关于漾濞的信息寥寥无几。

云南报业集团的文旅头条新闻网上有一个“地名考”专栏,关于“样备”这个地名的考据,作者赵汉斌用白语进行解读:样备,或有“羊皮”之意。因为古今地名多与江河、物产、生活资料等相关联,比如六诏之一“邓赕”,在白语里就是“种豆子的坝子”之意。白语地名在大理地区屡见不鲜。或许在远古时代,生活在漾濞江流域的人们缺乏布帛,以羊皮为衣,由此被称为“披羊皮的部族”,也不无道理。而流经样备境内的黑??江,江因地名,被唤作了“样备江”也未可知?

历史不是苦思冥想出来的,缺失史料依据,“样备”二字谜一样的光彩无法褪去。

漾濞是地因江名?抑或江因地名?遥远的时光岁月里,缺失文字记载的往事散佚风中,无迹可寻。

幸甚!“漾濞”成了这块土地的名字。

春秋战国时,漾濞属古滇国地。

自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云南设置郡县起,漾濞先后分属于益州郡、永昌郡、云南郡、宁州、昆州等行政区划。唐初,六诏称雄时先后为蒙?`、样备诏地。唐代大理南诏政权、宋代大理国民族政权时期,漾濞先后分属蒙秦睑、永昌府、胜乡郡、蒙舍镇。元代分属蒙化州、永平县。

明清时期,漾濞分属蒙化府(清为蒙化直隶厅)和永昌府永平县,境内分别设有样备巡检司(驻今苍山西镇下街村)和打牛坪巡检司(驻今太平乡周家湾)。

民国元年(1912年)析蒙化、永平、云龙、洱源4县各一部分地置漾濞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漾濞属大理专区,1956年,改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撤销漾濞县,合并设立大理市。1961年,撤销大理市,恢复漾濞县建置。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漾濞县,设立漾濞彝族自治县。

历史长河的千年浪花里,漾濞历经朝代更替,沧海桑田的变迁,正如沈约曾在《宋书·州郡志》中感慨:“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漾濞的历史沿革说不上千回百改,却也是几经离合拆并,以致关于漾濞置县前的史料都零散存于其他郡县的府志。

漾濞的从前、过往,在过去的时空里鲜活着。只是在置县之前,关于漾濞的文字记载少之又少,文字记录的缺失,令后人无法按图索骥,难以再现它最初的模样。

岁月时光层层叠加掩盖下的历史,数百年后,我们剥开年代的包浆,看到的是无法再还原的斑驳印迹。历史上有许多语焉不详的谜团,我们只能揣测和想象。

古驿路上的漾濞

驿路是我们走进漾濞的一条线索。

穿越漾濞境内的西南丝绸之路是这块土地上华丽的一笔。

西南丝绸之路又称“蜀身毒道”,是一条起于四川,经云南,通往缅甸、印度等国的陆上国际大通道,由秦汉时期修筑的五尺道、灵关道、永昌道和缅甸、印度境内的缅印道连接,西行至欧洲,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条对外通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和统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山凿崖,修筑了通往滇东北的道路,即“五尺道”,这是通往云南的第一条官道。“五尺道”的开通出现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局面,大大促进了云南与内地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公元前135年,西汉王朝在今四川南部和云南东北部建立了犍为郡,又在秦朝修筑的“五尺道”的基础上,扩修出“南夷道”。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说起他在大夏国(今阿富汗)见到中国出产的蜀布和竹杖,他觉得非常奇怪,一问才知道一条经“西南夷”出缅甸,通达印度的民间商道早已开通。这条民间商道史称“天竺道”,或“身毒道”,是民间百姓为生存和谋求财富自行开发出来的一条山野小路。汉武帝于是派出一批使臣前往“西南夷”寻找这条民间商道,因受阻未果,却坚定了他开发“西南夷”的决心,后来他开凿了翻越博南山(今永平县境),横渡澜沧江通往永昌(今保山)的道路,打通了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的最后一段,也是最艰险的一段路途。至此,永昌道由一条民间小道发展成官道。

五尺道和灵关道分别从四川宜宾、成都出发,又被称为“南夷道”和“西夷道”,两条古道沿着不同的路线西行,最终交汇于大理。再由大理出发,经漾濞、永平、保山、腾冲,直至缅甸、印度,这一段古道即永昌道,因翻越永平博南山,又被称为“博南古道”。

古时候筑路工具原始简陋,西南丝绸之路翻山越岭,穿沟越谷,修筑十分不易,没有机械,全靠人力开挖,遇到巨石山岩挡路便焚石淬水,即用火烧石头,或者火烧石头后浇上冷水的办法,令岩石松动或裂开

提醒您:因为《古驿路上走来的漾濞》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古驿路上走来的漾濞》在线阅读地址:古驿路上走来的漾濞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